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1.
陈利锋  Thomas  M  HOHN 《菌物学报》2001,20(3):330-336
为研究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生物合成基因(产毒基因)在寄主体内的表达,作者构建了带报告基因GUS((-葡糖苷酸酶基因)的质粒pGUSTRI6P5,并通过对野生型菌株的转化获得禾谷镰孢高产毒菌株。该质粒含有由TRI5(禾谷镰孢单端孢霉二烯合酶基因)启动子(TRI5 Prom)驱动的GUS基因编码区、潮霉素B抗性基因和拟枝孢镰孢F. sporotrichioides的产毒调控基因TRI6(FSTRI6)。用pGUSTRI6P5转化野生型菌株GZ3639后,在含潮霉素 B的培养基上选取抗性菌落,单孢分离获单孢菌株(转化子)。在GYEP(葡萄糖-酵母粉-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上,转化子B4-1和B16-1的GUS比活力强,15-AcDON(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产量高,且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39和0.9523)。B4-1和B16-1两个转化子可作为研究禾谷镰孢与其寄主相互作用的工具菌株。  相似文献   
82.
[反]-β-法尼烯合成酶基因在植物抗蚜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每年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EβF]是绝大多数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可使蚜虫产生骚动、从植株上脱落,并吸引蚜虫天敌,有效控制蚜虫危害。EβF合成酶是催化合成EβF的关键酶,目前该基因已从薄荷、香橙、花旗松、黄花蒿、洋甘菊等植物中得到分离鉴定。植物中表达EβF合成酶基因以催化法呢基焦磷酸(Farnesyl diphosphate,FPP)合成EβF是控制蚜虫危害的重要策略。文中概括了当前植物抗蚜转基因研究现状,综述了植物EβF合成酶基因及其在植物抗蚜分子育种中的应用。针对当前转基因植物的EβF生成量较低等问题,展望了EβF合成酶基因在植物抗蚜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和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肺癌根治术应用0.5μg(kg·h)维持剂量右美托咪定(Dex)辅助麻醉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S)及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并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治疗的92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采取相同的常规静吸复合麻醉,于麻醉诱导前15 min(T_1)静脉滴注负荷剂量为1μg/kg的Dex。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0.5μg/(kg·h)速度持续静脉泵注Dex至术毕前10 min,对照组以等剂量生理盐水重复以上操作。记录比较两组T_1、单肺通气前(T_2)、单肺通气60 min(T_3)、术毕时刻(T_4)、术后24 h(T_5)血清IL-6、NSE、S100β蛋白水平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1时间点对比,两组T_2、T_3、T_4、T_5时血清IL-6、NSE、S100β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在T_2、T_3、T_4、T_5时血清IL-6、S100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P0.01)。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肺癌根治术应用0.5μg(kg·h)维持剂量右美托咪定(Dex)辅助麻醉更能有效降低术患者IL-6、NSE、S100β蛋白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脑损伤,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咪达唑仑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到2017年9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5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0),对照组使用神经节苷脂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节苷脂联合咪达唑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疗效及血清GFAP、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NSE、MMP-9、MBP、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两组血清GFAP、S100β、NSE、MMP-9、MBP、CRP、IL-6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67%vs. 30.00%,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咪达唑仑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用神经节苷脂治疗,可能与其有效改善患者血清MMP-9、GFAP、MBP、NSE水平及抑制炎症因子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85.
榄香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榄香烯为姜科植物温郁金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是近年来我国自行开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经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综述了榄香烯的一般药理特性,体内和体外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理等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6.
被誉为天然花园的云南,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坡林地内,生长着一种极为美丽的木本花卉——滇丁香。每到金秋时节,葱郁的山林间,一团团粉红色或大红颜色的滇丁香花朵纷纷会映入人们的眼帘,如果你没有机会到野外去欣赏它们的芳容,也可在云南昆明的金殿公园名胜区的茶花园,或云南大理古城的花园中都能寻觅到它那清逸娇美、楚楚动人的倩影,此外还有丽江和武定也有少量栽培。近年来,在昆明金殿落户的滇丁香(Luculiaintermedia)和鸡冠滇丁香(L.yunnanensis),都是园林工作者从野外引入庭园栽培的新秀,也是人们喜爱的野生花卉之一。滇丁香为茜草科滇…  相似文献   
87.
黔产莪术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心毅   《广西植物》1999,19(1):95-96
为了解黔产莪术药材的品质,用GC/MS从黔产获术精油中共检出67个成分,鉴定了其中37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莪术酮(curzerenon)45.02%,莪术烯醇(curcumenol)8.31%,β-榄香烯(β-elemene)5.79%,异莪术烯醇(iso-curcumenol)4.05%,黔产莪术精油抗肿瘤活性成分较高。  相似文献   
88.
卓丽环 《植物研究》1989,9(4):131-134
本文发表丁香属二新栽培变种,即Syringa dilatata Nakai cv.LaceraS.vulgaris Linn.cv.Heterophylla.  相似文献   
89.
本文综述了贻贝、扇贝废弃物的营养价值,包括基本组成成份及其氨基酸、油脂脂肪酸的组成。分析了贻贝和扇贝废弃物深加工综合利用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和产品。  相似文献   
90.
为了研究独一味(Phlomoides rotata)在不同海拔生境下基因表达差异及响应机制,本研究基于NR、 GO和KEGG等数据库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的注释,以及功能富集分析,获得独一味的DEGs,以及关联的代谢通路,并对注释获得的药用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海拔独一味的DEGs,主要富集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萜类等次生代谢生物合成途径。其中,有4个基因在低温胁迫响应中起关键作用;鉴定出3个P5βR基因,其中2个基因编码环烯醚萜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系统发育结果显示,P5βR基因亚家族聚为两个分支(P5βR clusterⅠ和P5βR clusterⅡ)。本研究在转录组水平上发现独一味主要通过多种代谢途径,以及关键基因的调控表达来适应青藏高原高海拔生境。本研究为独一味不同海拔适应机制及独一味耐寒育种提供了数据支撑,为P5βR基因亚家族和环烯醚萜类生物合成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