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1.
黄瓜青枯病内生拮抗菌株的分离及ARDR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敏  方序 《微生物学报》2006,46(6):984-987
在黄瓜生长的不同阶段从根系分离内生细菌共469株。通过青枯菌平板拮抗试验,从中筛选到具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59株。将内生拮抗菌纯培养物扩增近全长的16SrDNA并用限制性内切酶AluⅠ对PCR产物进行ARDRA(amplifiedrDNArestrictionanalysis)多态性分析,共得到5种不同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TaxonomicUnit,OTU)。其中属于OTU1共有39株分离物,占内生拮抗菌总数的66%,为优势种群。进一步通过ERIC-PCR指纹图的方法在菌株水平上分析OTU1类群。结果表明,OTU1可分为12种不同的菌株,其中菌株HE-1和HE-2在黄瓜生长的5个不同阶段均可分离到。通过标记天然不具有利福平抗性的HE-1和HE-2菌株,获得抗利福平突变体菌株,回收检测结果表明,在栽培的不同时期,黄瓜植株根内均有HE-1和HE-2菌株的定殖。经防病效果的盆栽试验,发现HE-1和HE-2的浸种处理能有效降低黄瓜青枯病的病发率,与对照比较差异显著。因此确定HE-1和HE-2为黄瓜青枯病生物防治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52.
一株番茄青枯病生防菌的鉴定与防病、定殖能力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摘要:【目的】采用根系分泌物培养基筛选到一株番茄根际优势细菌YPP-9。本文分析测定该菌株对植物青枯病菌茄科雷尔氏菌的拮抗作用和控病能力,及其在番茄根际的定殖能力,并系统分析该菌株的分类学地位。【方法】以平板双重培养法和温室盆栽试验分别测定菌株对病原菌的拮抗能力和对番茄青枯病的控病能力;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菌株在番茄根际的定殖能力;以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菌株YPP-9对茄科雷尔氏菌SSF-4的平板抑菌带宽为5 mm,其盆栽控制番茄青枯病的效果达63.7%。菌株YPP-9在番茄根际具有较好的定殖能力。该菌株培养24 h后菌落呈奶酪色,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杆状、大小1.8-4.1 μm×0.9-1.1 μm,形成芽孢,芽孢中生或偏端生且为近似柱形,孢囊不膨大,无伴孢晶体,侧生鞭毛。菌株生长pH范围为pH 5.5-8.5且最适生长pH为6.0,生长温度范围为20℃-45℃且最适生长温度为30℃。The BIOLOG GP2结果显示该菌为芽孢杆菌属。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与Bacillus fumarioli的亲缘关系最近且序列相似性为97%,且其序列号为FJ231500。该菌株的G+C含量为41.9%,甲基萘醌主要类型为MK-7,细胞壁脂肪酸的主要种类为C14:0 iso、C15:0 iso 和C16:0 iso以及C16 : 1ω7c alcohol且含量分别为28.27%、19.59%、12.93%和10.88%。【结论】菌株YPP-9对茄科雷尔氏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和盆栽控病能力,且能良好的定殖于番茄根际。分类学上,该菌株归入芽胞杆菌属(Bacillus),并可能是一个新的种。  相似文献   
53.
茄子青枯病拮抗放线菌XL-6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茄子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生产上化学农药无法对其有效防治。拮抗放线菌具有环保、无残留的优点,并已在植物多种病害上成功应用,这为茄子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思路。【目的】从健康茄子根际分离获得对茄子青枯菌有显著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放线菌;采用双层琼脂法、琼脂扩散法和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对目标菌株XL-6的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目标菌株培养基组分及发酵条件。【结果】筛选得到一株对青枯菌有强抑制作用的放线菌菌株XL-6,它对其他3种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株XL-6的形态和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与娄彻氏链霉菌相符,而且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娄彻氏链霉菌亲缘关系较近。该菌株最优发酵配方和培养条件分别为:玉米粉30.0 g/L、酵母粉5.0 g/L、K_2HPO_4 2.0 g/L、MgCl_2 2.0 g/L和NaCl 1.0 g/L;初始pH 7.0、培养基装瓶量70 mL/250 mL、摇床转速180 r/min、接种量6%,在28°C条件下培养6 d。【结论】菌株XL-6经鉴定为娄彻氏链霉菌,优化其发酵条件后对青枯菌具有更强的拮抗效果。  相似文献   
54.
为了解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茎秆组织的微生物菌群组成,该文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发病茎秆和健康烟株未发病茎秆组织的真菌、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结果表明:(1)发病茎秆组织中真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较健康茎秆组织低,细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较健康茎秆组织高.(2)健康茎秆组...  相似文献   
55.
用SSR和AFLP技术分析花生抗青枯病种质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Ralstonia solanacearum E.F.Smith引起的青枯病是若干亚洲和非洲国家花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这一病害最好的措施。虽然一大批抗青枯病花生种质资源材料已被鉴定出来,但对其遗传多样性没有足够的研究,限制了在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本研究以31份对青枯病具有不同抗性的栽培种花生种质为材料,通过简单序列重复(SSR)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分析了它们的遗传多样性。通过78对SSR引物和126对AFLP引物的鉴定,筛选出能显示抗青枯病种质多态性的SSR引物29对和AFLP引物32对。所选用的29对多态性SSR引物共扩增91条多态性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3.14条多态性带;32对多态性AFLP引物共扩增72条多态性带,平均扩增2.25条多态性带。在所筛选引物中,4对SSR引物(14H06,7G02,3A8,16C6)和1对AFLP引物(P1M62)检测花生多态性的效果优于其他引物。SSR分析获得的31个花生种质的遗传距离为0.12-0.94,平均为0.53,而AFLP分析获得的遗传距离为0.06~0.57,平均为0.25,基于SSR分析的遗传距离大于基于AFLP分析的遗传距离,疏枝亚种组的遗传分化相对大于密枝亚种组。基于两种分析方法所获得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但SSR数据聚类结果与栽培种花生的形态分类系统更为吻合。根据分析结果,对构建青枯病抗性遗传图谱群体的核心亲本和抗性育种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健康烟株与感染青枯病烟株在根际土壤、茎杆发病部位、茎杆病健交界部位以及未发病茎杆的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方法】分别对土壤与茎杆样品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扩增,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扩增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然后对健康烟株与感染青枯病烟株不同部位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感染青枯病烟株发病茎杆及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健康烟株茎杆及其根际土壤样品,病健交界茎杆样品细菌群落多样性低于健康烟株。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所有样品中均为优势菌门;所有烟株根际土壤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健康烟株茎杆部位的优势菌门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感染青枯病烟株发病茎杆和病健交界茎杆部位的优势菌门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所有根际土壤样品的优势菌属为劳尔氏菌属(Ralston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而感染青枯病烟株根际土壤的劳尔氏菌属(Ralston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鞘脂单胞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烟株茎杆的优势菌属为劳尔氏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等。感染青枯病烟株病健交界茎杆中劳尔氏菌属、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泛菌属(Pantoe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烟株样品。【结论】健康与感染青枯病烟株茎杆样品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低于相应的根际土壤样品。较健康烟株而言,感染青枯病烟株根际土壤和茎杆样品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地增加,且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较茎杆样品明显,而病健交界茎杆样品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烟草青枯病为典型土传病害,其病原茄科劳尔氏菌尽管能在烟株维管束中蔓延扩增,但主要还是分布于土壤中;它的存在似乎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茎杆样品的。该研究结果提示对于青枯病的防治不能局限于烟株本身,田间土壤也应加大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57.
两种砧木对樱桃番茄青枯病抗性及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枯病是危害我国华南地区番茄生产最严重的土传性病害之一。为探讨在人工接种青枯菌条件下,两种不同砧木嫁接对番茄青枯病的抗性及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该研究分别用砧木“番砧1号”和“茄砧21号”与樱桃番茄“粉贝贝”进行嫁接,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各嫁接组合的根际微生物进行分离。结果表明:(1)采用抗病砧木嫁接显著提高了番茄的抗病性,降低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延缓了发病时间。(2)青枯菌在侵染植株过程中呈现动态变化,其数量从根系到地上茎部逐渐减少;砧穗嫁接植株、砧木自根嫁接植株根际基质和根系中的青枯菌数量降低,且地上茎部中的病原菌数量显著低于接穗自根嫁接植株;接种青枯菌后,各嫁接组合根际基质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随发病期的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采用抗病砧木嫁接总体上提高了植株根际微生物总量、细菌及放线菌的数量,降低了真菌的数量,改善了嫁接植株根际微环境,对降低番茄青枯病发病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背景]番茄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土传细菌性病害,该病原菌严重影响番茄的生产。[目的]筛选番茄青枯病的生防细菌,并将其用于病害防治。[方法]采用抑菌圈法、琼脂扩散法从湖南衡阳青枯病发病田的健康番茄根际土壤筛选对青枯劳尔氏菌具有较强拮抗能力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和gyrA基因测序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以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初探其防效。[结果]筛选的菌株TR-1被初步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lezensis);菌株TR-1最佳培养基配方(g/L):可溶性淀粉20.0,大豆蛋白胨10.0,磷酸氢二钾5.0;最佳发酵条件:pH6.0-7.0,温度30-33℃,摇床转速160 r/min,发酵时长48 h,优化后TR-1无菌发酵上清液对青枯菌抑菌圈直径达2.95 cm,约为优化前的2倍;其田间小区防效为60.30%。[结论]通过对菌株TR-1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可大大提升其发酵液抑菌效果,而且菌株TR-1在田间小区试验中对番茄青枯病防效优...  相似文献   
59.
【背景】利迪链霉菌(Streptomyces lydicus)对多种作物均有较好的促生效果,且对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抑制作用,但该菌对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控研究较少。【目的】探究利迪链霉菌M01能否促进番茄生长并抑制番茄青枯病,以及M01对番茄生长的影响是否通过影响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实现。【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和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M01对番茄生长、青枯病发病率及根际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施用利迪链霉菌M01的番茄植株鲜重、干重、株高、用土壤与作物分析开发(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trnent, SPAD)方法测量的叶绿素浓度、根系活力和植株P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2.7%、12.5%、16.0%、28.1%、18.4%和17.9%,其中对株高、SPAD值和植株磷含量影响显著(P<0.05)。M01处理延缓了番茄青枯病的发病时间,接种9周后发病率比对照降低了41.8%。此外,M01对番茄根际细菌群落无显著影响(门水平群落组成,P=0.4;属水平群落组成,P=0.4)。【结论】利迪链霉菌M01可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并抑制番茄青枯病,利迪链霉菌M01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并非通过调控根际细菌群落实现。  相似文献   
60.
一点红的茎叶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瑶  温霓梅 《植物学通报》1993,10(4):53-53,52
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是一种菊科植物,它是一种极有价值的中草药,全草入药,清热解毒,消炎利水,活血清肿,可治上呼吸道炎、肺炎、扁桃体炎、乳腺炎等多种炎症和痢疾,疮毒等疾病,其药用价值极为广泛。它还是目前市场上畅销的一种妇科良药——花红冲剂的主要原料。目前,由于环境的破坏,造成一点红药源空前紧缺,只靠野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