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6 毫秒
31.
摘要 目的:研究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对宫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我院妇科收治的80例宫腔镜手术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七氟烷麻醉后行宫腔镜治疗,观察组则施以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进行宫腔镜治疗,采用Ramsay 镇静评分法对患者的镇静程度进行评价,采用警觉/镇静评分(OAA/S)对患者的清醒程度进行评价,监测记录患者的手术麻醉时间、手术结束后的清醒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患者的心率(HR)、心排出量(CO)、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记录,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结束后的清醒时间较短(P<0.05),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OAA/S评分较高(P<0.05)。两组患者的CO、HR、MAP、PaCO2、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于T2、T3时点均显著低于T1(P<0.05),在T4时点又有所回升,观察组CO、HR、MAP、PaCO2、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T2、T3时点高于对照组(P<0.05),苏醒后的各时间段,观察组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并且对于其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较佳的维持效果。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卵巢癌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每位患者的卵巢癌组织样本、癌旁正常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各组织标本中的ERCC1、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ERCC1、Vimentin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并对患者进行统一的手术治疗,分析ERCC1、Vimentin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患者的预后。结果:卵巢癌组织的ERCC1、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22%(45/83)、69.88%(58/83),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9.64%(8/83)、20.48%(1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织的ERCC1、Vimentin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ERCC1、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与卵巢癌患者的年龄、病灶直径、病理分型无关,而与卵巢癌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ERCC1、Vimentin阳性表达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体生存期(OS)均短于ERCC1、Vimentin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ERCC1、Vimentin的表达水平与卵巢癌的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RCC1、Vimentin可能作为卵巢癌患者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乳酸杆菌活菌制剂用于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8例老年性阴道炎合并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予以乳酸杆菌活菌制剂局部用药和(或)口服甲硝唑,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乳酸杆菌活菌制剂和甲硝唑联合应用对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疗效显著高于单一用药的疗效,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复发率低于单一用药。结论乳酸杆菌活菌制剂与甲硝唑联合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合并细菌性阴道病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34.
目的:通过分析女性绝经期不同骨密度人群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在女性绝经期骨质疏松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女性绝经期妇女(60岁)血样标本共计625例,根据体检的骨密度报告对其进行分组,骨质疏松组215例,骨量减少组309例,骨量正常组101例,测量每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骨密度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rs=-0.763,P=0.046),三组之间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F=4.807,P0.016),其中骨质疏松组指标最高,骨量正常组指标最低。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是重要的骨代谢指标,在衡量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进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孕酮,CA125 及TNF-alpha水平与先兆流产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在我院诊断并接受治 疗的先兆流产患者60 例,根据妊娠结局不同,将患者分为完成妊娠组和终止妊娠组。另选取同期顺利分娩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比 较三组研究对象血清孕酮,CA125 及TNF-琢水平。结果:先兆流产患者血清孕酮水平低于对照组,而CA125 及TNF-alpha水平高于 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兆流产终止妊娠组血清孕酮水平低于完成妊娠组,而CA125 及TNF-alpha水平高于完成 妊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酮,CA125 及TNF-alpha水平是先兆流产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孕酮水平低, CA125 及TNF-alpha水平高是先兆流产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的保胎治疗,避免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镜术后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宫腔镜手术且术后出现宫腔粘连的患者80例,根据用药剂量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40例。小剂量组患者给予戊酸雌二醇3 mg,大剂量组患者给予戊酸雌二醇9 mg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月经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大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粘连,患者术后的月经恢复率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 mg戊酸雌二醇应用于宫腔镜术后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显著降低宫腔粘连发生率。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病例的诊断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2014年-2016年,我院CSP患者经UAE治疗后发生DVT的发病率为1.63%,患者平均年龄35.2岁。DVT临床症状出现于UAE术后3-6天,多表现为下肢的疼痛及酸胀,深静脉血栓均出现在介入穿刺处肢体。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深静脉血栓安全可靠。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有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DVT发生与穿刺处肢体制动,血管受压,血液回流障碍有关。手术前后应采取预防措施,低分子肝素钠抗凝对DVT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8.
淋巴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转移途径。研究发现淋巴系统结构特点是淋巴转移的解剖学基础;肿瘤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明确淋巴管生成;肿瘤内和肿瘤旁组织内存在新生淋巴管,淋巴管密度的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家族的研究为揭示恶性肿瘤淋巴转移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39.
摘要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泌乳素、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剖宫产产妇,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61)和对照组(n=59)。对照组给予连续性硬膜外麻醉,试验组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情况、泌乳素、IL-10、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感觉阻滞起效、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感觉阻滞维持、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泌乳素、IL-1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血清泌乳素、IL-10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HR、SBP及DB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HR、SBP及DBP均有所降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两组应激反应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E、E、DA水平均有所升高,且试验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92%、8.47%,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剖宫产中应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产妇泌乳素、IL-10水平。  相似文献   
40.
摘要 目的:对腹腔高压(IAH)致急性肾损伤模型,采用强心药物维持血压至基线水平,以改善肾脏灌注,探讨其保护和治疗作用。方法:将12只健康小香猪,随机分为两组各6只,均在全麻后收集单位时间的尿量,使用PiCCO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数据和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监测肾脏表面血流;采用二氧化碳气腹法建立IAH模型,连续监测腹腔内压(IAP),获得MAP、IAP和APP。两组动物IAP均从基线逐步升高至10 mmHg、15 mmHg、20 mmHg和25 mmHg,然后在25 mmHg水平维持8 h后处死动物行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基线血压组(BBP组)动物在IAP 25 mmHg维持15分钟后通过静脉泵入多巴酚丁胺提高心输出量,提高血压,维持血压于基线水平,对照组无干预,监测两组动物肾脏表面灌注、血Cr、TNF-α、IL-6和尿IL-18随IAP的变化状况。结果:随着IAP的升高,两组动物肾脏表面血流均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血Cr和尿IL-18在IAP 25 mmHg维持8 h后显著升高(P<0.05),尿量明显减少,可以诊断AKI,血清TNF-α、IL-6明显升高(P<0.05)。BBP组提高心输出量和血压治疗后,肾脏表面灌注显著改善(P<0.05),血Cr及尿IL-18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尿量明显增加(P<0.05),而血TNF-α、IL-6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多组肾脏病理学检查均表现为肾小球肿胀和肾小管水肿,差异不明显。结论:在IAH 25 mmHg维持8 h能造成急性肾损伤模型,采用多巴酚丁胺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心输出量和血压,进而改善肾脏表面灌注,发挥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