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孙怀美  林伟  王翔宇  董艳  王蓁 《生物磁学》2012,(18):3430-3435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1)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在对照组、C1NI、CINII、CINⅢ和宫颈癌组分别为10.00%、16.67%、40.00%、70.00%、95.00%,宫颈癌组高于cINⅢ,CINⅢ高于C1NⅡ,C1NII高于CIN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5C(X^2=-4.329,P=0.037;xⅫ.327,P=0.038;X^2=4.022,P=0.045)。(2)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病毒负荷量均增高。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在宫颈癌和CIN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I及CINⅡ(X^2=29.501-7.414,P〈0.01)。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在对照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K(P〈0.05);C1NI组分别与CINⅡ、C1NⅢ及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0.943,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李莎  王蓁  袁芳  张伟  李敏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0):5917-5920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11例正常子宫内膜、16例增生子宫内膜、3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的检测,并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DNF、TrkB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BDNF及TrkB在正常子宫内膜中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呈阳性表达,三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BDNF、TrkB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有无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BDNF及其受体TrkB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可能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病情评估及术后预后预测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WT-1和Smac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40例正常卵巢组织,40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60例全面分期手术治疗的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WT-1、Smac蛋白的表达,并分析WT-1、Smac蛋白的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WT-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或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P0.05);Smac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卵巢组织或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P0.05)。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WT-1、Smac蛋白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且上皮性卵巢癌中WT-1、Smac蛋白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性(r=-0.35,P0.05)。结论:WT-1蛋白高表达或Smac蛋白低表达可能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WT-1、Smac蛋白的表达有助于上皮性卵巢癌恶性程度的判断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PB方案(顺铂DDP、博莱霉素BLM),并了解其对Wee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用PB方案对64例ⅠB~ⅡB期宫颈癌病人进行介入化疗,观察化疗前后宫颈肿瘤体积变化及化疗后反应,评价介入化疗的效果。2、比较介入化疗后手术患者(观察组)与直接手术患者(对照组)术中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评价介入化疗的近期疗效。3、测定介入前后Wee1表达的变化,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了解PB方案对Wee1的影响。结果:PB方案介入化疗的有效率(CR+PR)为87.5%,缓解率为96.9%,34.4%出现了发热反应。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92±0.3)h和(3.28±0.55)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3.1±131.9)mL和(542.8±5.6)mL,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在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宫旁浸润及阴道切缘受累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B方案介入化疗后,Wee1的表达较介入化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介入化疗方案有效、低毒,对ⅠB~ⅡB期宫颈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PB方案是值得推广的介入化疗方案,Wee1蛋白有望成为监测PB方案介入化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吕腾  姚勤  戴淑真  王丽  李燕 《生物磁学》2011,(13):2511-2515,2466
目的:探讨微小RNA-141(miR-141)在卵巢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其作为肿瘤标记物早期诊断上皮性卵巢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RT—PCR)检测16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和4例正常人卵巢组织及血清标本中miR-141的表达;检测4例良性卵巢肿瘤血清中miR-141的表达。结果:miR-141在卵巢癌患者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2.846±76.671)显著高于正常人(2.869±3.201)(P〈0.05);miR-141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相对表达量(31.581±52.885)显著高于良性卵巢肿瘤患者(0.668±1.196)和正常人(1.690±1.697)(P〈0.05),后两组间表达无差异(P〉0.05);miR-141表达随卵巢癌临床分期的进展呈上升趋势(P〈0.01),在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与组织分级和CA125的升高无关(P〉0.05)。在组织中miR-141表达水平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miR-141可能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癌基因的作用;miR-141用于检测上皮性卵巢癌敏感性和特异度较高,有望成为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IL-4,IL-1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宫颈癌发生及术后对紫杉醇过敏的影响。方法:应用半定量逆反应-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IL-4mRNA,IL-12p35以及IL-12p40 mRNA在正常宫颈组和宫颈癌组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对紫杉醇过敏的影响。结果:1.宫颈癌组中IL-4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宫颈组,而IL-12p35和IL-12p40mRNA表达低于正常宫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术后给予紫杉醇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中,过敏组中IL-4mRNA的表达高于不过敏组;IL-12p35和IL-12p40mRNA则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内IL-12降低和(或)IL-4升高可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增加紫杉醇过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异位康冲剂对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及可能机理。方法:通过对小鼠一般情况、血常规、肝肾功及各主要脏器的组织学观察,观察中药异位康冲剂急性和长期毒副作用。通过一般情况、阴道脱落细胞观察、激素检测、病理组织学检查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了解中药异位康冲剂对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药理作用。结果: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表明,中药异位康冲剂无明显毒性反应。异位康冲剂能抑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模型,降低血清雌二醇水平(P〈0.01)。病理学观察显示异位子宫的内膜腺体及腺上皮明显萎缩,其作用与丹那唑相似。结论:中药异位康冲剂无明显毒副作用,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组织细胞凋亡、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组织增殖,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戚玉言  陈爱平  张红玲  张春梅  牛兆园 《生物磁学》2009,(13):2443-2446,2450
目的:探讨载体表达的小干扰RNA(siRNA)影响卵巢癌耐药细胞株EGFR基因的表达并逆转其顺铂耐药的可行性。方法:体外构建EGFR小发卡状RNA(shRNA)的表达质粒,脂质体法介导将其转染入SKOV3/DDP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空质粒转染组、非特异性转染组和特异性转染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EGFR mRNA的表达;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法(ICC)检测EGFR蛋白的表达;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测定各组细胞对顺铂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EGFR shRNA转染组细胞EGFR mRNA的表达与其他两组相比明显减弱(P〈0.01),EGFR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顺铂敏感性比正常对照组提高了约2.5倍。结论:针对EGFR合成的siRNA能够有效地抑制EGF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能恢复其对顺铂的敏感性。应用RNAi技术,能够逆转卵巢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对异位内膜及MMP-2、TIMP-2、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育龄妇女正常分泌晚期子宫内膜注入裸鼠盆腹腔,建立EMs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予雌激素(E)、孕激素(P)、雌激素+孕激素(E+P)及对照(C)组生理盐水肌肉注射.术后18天处死裸鼠,取异位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PV6001/6002法)检测各组异位内膜MMP-2、TIMP-2、VEGF蛋白表达水平,与种植前子宫内膜比较.结果:异位内膜较正常内膜MMP-2、VEGF蛋白表达增强,TIMP-2蛋白表达减弱(P均<0.01);E组、P组、E+P组MMP-2/TIMP-2比值及VEGF蛋白表达均高于C组(P均<0.01).E+P组同E组相比MMP-2/TIMP-2比值及VEGF蛋白表达无差别(P均>0.05).结论:异位内膜的侵袭性和血管新生能力增强,且对激素的反应不同于正常内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IL-4,IL-1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宫颈癌发生及术后对紫杉醇过敏的影响。方法:应用半定量逆反应-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IL-4mRNA,IL-12p35以及IL-12p40 mRNA在正常宫颈组和宫颈癌组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对紫杉醇过敏的影响。结果:1.宫颈癌组中IL-4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宫颈组,而IL-12p35和IL-12p40mRNA表达低于正常宫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术后给予紫杉醇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中,过敏组中IL-4mRNA的表达高于不过敏组;IL-12p35和IL-12p40mRNA则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内IL-12降低和(或)IL-4升高可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增加紫杉醇过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