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体外培养主动脉细胞钙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主动脉钙化的机制。方法:外殖块法分离培养家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vonKossa染色以显示钙化,生化法检测细胞内外不溶性钙。放兔法测定培养上清骨钙素的含量。RT-PCR方法检测X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25-羟基胆固醇(A组)和β-甘油磷酸盐(B组)分别培养的传代细胞均可见多个细胞结节,且细胞结节von kossa染色阳性;而对照组(C组)无细胞结节形成,von kossa染色阴性,前二者每孔不溶性钙沉积量,以及培养上清中骨钙素含量明显高于后者,且A、B两组X型胶原mRNA的表达为阳性。结论:25-羟基胆固醇、β-甘油磷酸盐均可促进主动脉中膜细胞发生钙化,主动脉中膜在钙化过程中与成骨细胞相似,骨钙素分泌增多且有X型胶原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4(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4,TIMP4)为心脏特异性表达,在心脏代谢和肿瘤转移、侵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理,以PCR方法扩增人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4不含信号肽的表达序列,测序鉴定正确后,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MALc2TIMP4,转化大肠杆菌,IPTG诱导阳性克隆,大量表达重组蛋白。细菌经超声破碎后,其上清中的重组蛋白经SDSPAGE初步鉴定分子量大小与理论值一致,为以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4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  相似文献   
13.
Han YL  Yu HB  Yan CH  Kang J  Meng ZM  Zhang XL  Li SH  Wang SW 《生理学报》2006,58(3):207-216
为阐明Rac1蛋白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衰老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我们采用持续缺氧的方法诱导内皮细胞衰老,检测缺氧前后内皮细胞衰老标志基因SA-β-Gal和PAI-1的表达、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增殖情况,同时分析缺氧前后细胞内Rac1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持续缺氧96 h后,HUVECs体积变大,细胞浆内颗粒和空泡增多,SA-β-Gal活性明显增加,PAI-1基因表达升高,细胞发生G1期阻滞,细胞增殖受抑,活化型Rac1蛋白表达上调,提示持续缺氧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可能与Rac1蛋白的活化有关.为进一步明确内皮细胞衰老与Rac1蛋白的关系,应用逆转录病毒将持续活化型Rac1(V12Rac1)和主导抑制型Rac1(N17Rac1)基因分别瞬时感染HUVECs,比较三种HUVECs(HUVECs,V12Rac1-HUVECs,N17Rac1-HUVECs)缺氧后的衰老变化,并分析其下游调控分子--血清反应因子(serum response factor,SRF)的表达和定位变化.研究发现,缺氧培养V12Rac1-HUVECs 48 h即可引起细胞衰老,表现为SA-β-Gal活性明显增加,PAI-1基因表达升高,细胞出现明显的G1期阻滞并且细胞增殖受抑,其改变与缺氧96 h的HUVECs相似;而N17Rac1明显抑制缺氧引起的内皮细胞衰老发生.上述结果说明,Rac1蛋白活化可以加速缺氧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而抑制Rac1蛋白的活性则可抑制缺氧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为进一步研究Rac1蛋白引起内皮细胞衰老的机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分析检测三种细胞缺氧处理后SRF的表达,发现:与HUVECs细胞比较,V12Rac1引起缺氧48 h HUVECs核蛋白中SRF的表达明显下降,SRF入核转位受到明显抑制;而N17Rac1感染后,缺氧HUVECs细胞核蛋白中SRF表达明显增多.上述结果提示:缺氧状态下Rac1蛋白活化能够明显加速HUVECs衰老,而抑制Rac1蛋白活性则明显抑制缺氧诱导的HUVECs衰老,SRF蛋白的核转位活化参与了Rac1蛋白调控HUVECs衰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促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分3组处理,以细胞计数、噻唑盐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以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特异性抑制剂渥漫青霉素(WT)孵育细胞间接反映PI3K作用.Western Blot定量磷酸酶PTEN表达水平,免疫沉淀、特异底物diC16PIP3绿色试剂法测定PTEN脂质磷酸酶活性.结果:IGF-1(100 μg/L)使细胞计数及MTT 比色A值分别增加至对照组的2.8倍和3.8倍,WT抑制VSMC增殖,并完全逆转IGF-1的作用(均P<0.01).各浓度IGF-1对PTEN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其对PTEN活性的抑制呈浓度(10~100 μg/L)及时间(3 min~24 h)依赖性(均P<0.01).结论:IGF-1促VSMC增殖作用与活化PI3K蛋白激酶的促生长活性及抑制PTEN脂质磷酸酶的负性调节细胞生长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运用差异显示技术研究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在钙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改变,探讨与动脉钙化相关的基因.方法:体外培养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在培养环境中加入10 mmol/L的β-磷酸甘油酯,诱导细胞钙化,作为动脉钙化模型,分别提取对照细胞和钙化细胞的总RNA,用荧光标记的引物进行DD-PCR扩增,电泳显示差异表达的cDNA,再用反向Northern blot对这些差异cDNA进行鉴定确认,并对确认的差异cDNA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DD-PCR显示65个表达差异的片段,经过回收、扩增和反向Northern blot有7个片断确定有持续的差异表达.经过测序和同源性比较,发现有3个片段为新的基因片段.结论:初步确定7个与血管钙化相关的cDNA片段,其中3个片段为新的未知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胃大部切除围手术期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的动态变化。方法:成年大鼠16只;老年大鼠16只。分别制成胃大部切除模型,以PE标记的CD61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术前及术后72h内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的变化。结果:老年组术后6、12、24、48、72h各时点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密度均较术前升高。结论: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受体密度增高,可能是老年大鼠胃大部切除术围手术期血栓前状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研究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Ito)的随龄变化及其药物反应性改变。Sprague Dawley大鼠28只,分为青年组(3~5月龄)、成年组(13~15月龄)和老年组(22~24月龄)。酶法分离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Ito。并于细胞外液分别加入1.0μmol/L异丙肾上腺素和2.0mmol/L4-氨基吡啶干预,观察Ito的变化。结果显示,与青年组和成年组相比,老年组Ito电流密度显著增加。门控动力学研究显示,老年组Ito电流稳态激活曲线左移,通道关闭态失活速率明显降低,稳态失活后恢复速率加快,而稳态失活过程无明显变化。老年组Ito对选择性抑制剂4-氨基吡啶的反应性与青年组和成年组相似,但老年组Ito对β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却明显弱于青年组和成年组,各组电流密度分别增加55.9%、127.5%和125.8%。上述结果提示,随着大鼠年龄的增加,心肌细胞Ito电流密度显著升高,与通道门控的激活、关闭态失活和失活后恢复机制改变有关,且老年鼠Ito对异丙肾上腺素的反应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主动脉瓣钙化与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疑诊为冠心病的老年住院患者2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期行超声心动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病史。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成主动脉瓣钙化(AVC)组和非主动脉瓣钙化(NAVC)组,比较两组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评价老年患者主动脉瓣钙化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结果:AVC组和NAVC组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VC组冠心病的确诊率为93.7%,而NAVC组为8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AVC组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检出率也显著性高于NAVC组(59.2%vs 35.1%,P=0.043)。结论:主动脉瓣钙化与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有效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9.
L-精氨酸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缺血后的早期再灌注是防止心肌损害的有效手段.但是,心肌缺血-再灌注并不都是有益的.缺血-再灌注可导致一氧化氮(NO)分泌减少,损伤内皮细胞功能.最近研究发现,作为NO生成前体的L-精氨酸,在保持和重建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与此相悖的研究报道.为此,我们以新西兰兔为实验性心肌梗塞模型,探讨缺血-再灌注期补充L-精氨酸对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