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中性粒细胞是抵御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通过趋化和吞噬作用使病原体失活,从而进行免疫防御,杀灭病原体。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通过吞噬病原体、分泌抗微生物蛋白颗粒来杀灭病原微生物。2004年Brinkmann发现了一种中性粒细胞新型抗感染机制,即中性粒细胞经病原体活化刺激后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NET)至细胞外。NET是由双链DNA染色质和镶嵌在染色质上的抗菌蛋白构成的纤维网格状结构,通过网罗、捕获而杀灭病原体。诸多研究表明,NET在炎症相关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其生成和降解会影响急慢性炎性疾病的病理过程。本文主要从NET的特征、产生机制、抗菌作用及其在炎性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着手,概述其最新研究进展,为炎性疾病的治疗及其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骨化三醇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肾组织中肾素水平,肾小球基底膜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s,HPA)和足细胞podocin蛋白及m 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链尿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的方法构建DN大鼠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骨化三醇组(T组)、DN组(D组),并设置健康对照组(N组)。T组给予0.03μg·kg-1·d-1的骨化三醇灌胃;D组与N组给予等量花生油灌胃。12周后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血生化指标,通过ELISA法检测肾组织中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浓度变化,免疫组化法和RT-PCR检测HPA、podocin蛋白及m RNA的表达。结果:与N组相比,T组和D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肾素及AngⅡ水平较高,D组显著高于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相比,T组和D组HPA m RNA及蛋白表达较高,D组显著高于T组;T组和D组podocin m RNA及蛋白表达较低,D组显著低于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素和HPA蛋白表达存在正相关趋势(r=0.79,P0.05);和podocin蛋白表达存在负相关趋势(r=-0.65,P0.05)。结论:骨化三醇可显著减少DN大鼠早期蛋白尿,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肾素,下调DN肾小球基底膜HPA、上调足细胞podocin蛋白的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胞苷脱氨酶(CDA)基因沉默在治疗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的潜在价值。方法: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ML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供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DA表达。对CML KCL-22细胞系转染shRNA和过表达CDA的p BS/U6-Neo质粒来诱导CDA基因沉默或过表达。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测定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评价细胞增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此外,将0.2 m L不同处理的细胞悬浮液(106个细胞/m L)注射到裸鼠中建立裸鼠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结果: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供体相比,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DA m 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05)。转染shRNA-CDA显著降低了KCL-22细胞的细胞活力和细胞集落数(P0.05)。与对照组(4.32%)相比,shRNA-CDA组(13.45%)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shRNA-CDA组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cleaved caspase-3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shRNA-CDA组的PI3K蛋白表达水平和Akt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接种30 d后,与对照组相比,shRNA-CDA组裸鼠的肿瘤重量和肿瘤体积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CDA在人慢性髓系白血病中高表达,CDA基因沉默可在体内和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其机制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4.
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明确HRV的致病机制能为有效防控该病毒感染提供科学依据.为确定1B型HRV(human rhinovirus type 1B,HRV1B)感染致宿主细胞的代谢组改变及差异性,本文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HRV1B感染人扁桃体上皮细胞UT-SCC-60B和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后代谢组的改变情况.HRV1B感染UT-SCC-60B细胞6h和12h分别有21个差异显著代谢产物(differentially significant metabolites,DSMs)(上调13个、下调8个)和51个DSMs(上调42个、下调9个),HRV1B感染UT-SCC-60B和BEAS-2B细胞6h和12h后,比较分析发现分别有303个DSMs(上调69个,下调234个)和324个DSMs(上调88个,下调236个),未知DSMs占据比例较大.脂肪酸、脂质、氨基酸、核苷酸和糖类的比例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7-酮基脱氧胆酸、溶血磷脂酰胆碱、垂盆草甙、组氨酸-甘氨酸、腺苷酸等涉及到胆汁酸代谢、脂肪酸和脂质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因此,细胞水平表明HRV1B感染改变了人上皮细胞的脂肪酸、脂质、氨基酸、核苷酸和糖类的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