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21.
雏鸡听觉印记学习是研究新生个体在早期发育阶段学习与记忆形成的神经机制的良好实验模型.听觉刺激对印记学习有很好的强化作用,作用效果依赖于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声音特征.从声音的选择、听觉刺激所引起的分子水平和组织水平改变等方面综述雏鸡听觉印记学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2.
昆虫能够特异性识别同类异性。雄蚕蛾对雌蚕蛾感知定位过程中, 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BP1、气味受体OR1和OR3起重要作用。为研究家蚕Bombyx mori和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杂交困难的分子机制, 了解性识别相关基因的进化, 本研究克隆得到了野桑蚕的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pbp1(GenBank注册号:GQ246497)和气味受体基因or1(Genank注册号:GQ246496)和or3(GenBank注册号:GQ246498)。序列分析发现, 家蚕与野桑蚕相比, pbp1基因存在4个SNP位点, 分别为C10A, A40T, T270C和A333G, 其中2个SNP位点引起氨基酸的改变, 分别为Q→K和N→Y; or1基因存在5个SNP位点, 分别为T910C, A1147C, A1192T, T1276C和G1282A, 其中1个SNP位点引起氨基酸F→L的改变; or3基因存在4个SNP位点, 分别为A507G, A513G, T605C和G672A, 其中1个SNP位点引起氨基酸I→T的改变。3个基因的遗传距离很近, 进化速率也很慢。氨基酸的分子量和等电点有细微差异或无差异。PHD预测的二级结构表明, 变异位点对附近区域的结构没有任何影响, 功能位点也没有变化。推测家蚕与野桑蚕之间, 这些基因功能可能没有差异, 即二者的雌雄性个体间可以相互感知、识别, 这与实验观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3.
以家蚕荧光茧色判性品种为实验材料,对蚕茧层表面和茧层抽提物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蚕茧荧光色不论雌雄都出现黄色和蓝紫色二个荧光发射峰,因两者相对荧光强度不同而引起雌雄茧之间的荧光色差异,通过对家蚕中肠组织的荧光观察和荧光显微观察,发现蚕茧荧光色的雌雄差异或判性是由于雌蚕中肠组织对黄色荧光色素的特异性积累而引起的,5龄4日以后,雌蚕食桑后经过中肠消化与吸收,全部或大部分黄色荧光物质开始积累于中肠后部细胞内直至变态化蛹,所有蓝紫色荧光物质单独或与少量黄色荧光物质一起分泌进入血液,再到达丝腺体而使雌茧呈蓝紫或蓝白荧光色,而雄蚕中肠组织对这二类荧光物质都不积累,全部分泌进入血液再到达丝腺体最后使雄蚕茧呈黄白荧光色,应用硅胶薄层色谱和荧光光谱分析提示,蓝紫荧光色物质至少由5种蓝紫荧光色素成分组成,而黄色荧光物质至少由3种黄色荧光色素成分组成;从雄蚕茧层中提取到的黄色荧光色素与雌蚕后部中肠积累的色素完全相同,紫外光谱分析和AlCl3显色反应表明,3种黄色荧光色素属于黄酮类或黄酮苷类化合物,其中一种黄色荧光色素(Rf=0.82)为主要成分,其荧光发射光谱最大发射峰为533nm,激发光谱峰值为377nm,上述结果充分表明,家蚕荧光判性品种的雌雄荧光茧色差异就是由雌性家蚕中肠尤其是后部中肠对黄色荧光色素的特异性积累而引起的,因此,可以推测,在荧光茧色判性的5龄雌蚕中肠,特别是后部中肠上皮圆筒形细胞中特异表达一种能与黄色荧光色素结合的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