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卜兴江 《生物学通报》2006,41(11):11-12
一般认为无脊椎动物没有获得性免疫系统,先天免疫系统就成了无脊椎动物唯一的防御手段。由于不同物种的生活环境不同,它们所面临的病原体也不同,这就产生了不同物种先天免疫的特异性。主要就线虫和果蝇这2种模式生物在先天免疫系统方面的差异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92.
Tian LL  Sun XY  Chen M  Gai YH  Hao JS  Yang Q 《动物学研究》2012,33(2):133-143
对残锷线蛱蝶(Parathymasulpitia)(鳞翅目:蛱蝶科)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残锷线蛱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全长为15268bp,除了在trnS1(AGN)和trnE基因之间有一段121bp长的基因间隔外,其基因的排列顺序及排列方向与大多数已测鳞翅目物种基本一致。在蛋白质编码基因中,除cox1以CGA作为其起始密码子之外,其余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都以标准的ATN作为起始密码子。此外,除nad4基因以单独的T为终止密码子,其余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都以TAA结尾。除trnS1(AGN)缺少DHU臂之外,22个tRNA基因都显示典型的三叶草形二级结构。除A+T富集区外的非编码序列中,线粒体基因组共含有11个基因间隔区。其中,最长的一个121bp的基因间隔区位于trnS1(AGN)和trnE之间,其A+T含量高达100%。另外,和其他鳞翅目物种一样,在其A+T富集区的3’端有一段长达18bp的poly-T结构。A+T富集区内部没有明显的小卫星样多拷贝重复序列,而含有一些微卫星样的重复结构。本研究基于13种蛋白编码基因序列的组合数据,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对蛱蝶科几个主要亚科间共9个代表物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论基本吻合(其中,线蛱蝶亚科和釉蛱蝶亚科互为姐妹群),而与形态学的研究结论不一致。  相似文献   
93.
通过组织化学染色、电镜观察、酶活性分析对水分胁迫诱导玉米叶片质外体产生H2O2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能够诱导玉米叶片内源ABA的积累,ABA参与了水分胁迫诱导的玉米叶片H2O2的产生,质膜NADPH氧化酶、细胞壁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质外体多胺氧化酶(PAO)是水分胁迫诱导玉米细胞在质外体产生H2O2的来源,其中质膜NADPH氧化酶是主要来源;内源ABA的积累参与了水分胁迫激活的质膜NADPH氧化酶、细胞壁POD和质外体PAO活性的提高。研究认为,水分胁迫诱导玉米细胞在质外体产生H2O2可能是由于水分胁迫下内源ABA的积累通过激活质膜NADPH氧化酶、细胞壁POD以及质外体PAO的活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4.
百草枯和草甘膦对多刺裸腹溞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伟  席贻龙 《生态学杂志》2012,31(8):1984-1989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两种常见除草剂百草枯和草甘膦对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的48hLC50值,应用生命表实验方法研究了亚致死浓度的百草枯(0、0.01和0.04mg·L-1)和草甘膦(0、0.4和1.6mg·L-1)对多刺裸腹溞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和草甘膦对多刺裸腹溞的48hLC50值分别为0.626和26.287mg·L-1;百草枯浓度对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1),草甘膦浓度对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1),百草枯和草甘膦的交互作用对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1)。多重比较显示:当忽略草甘膦的影响时,0.01mg·L-1的百草枯使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显著延长,而0.04mg·L-1的百草枯则相反,0.04mg·L-1的百草枯使多刺裸腹溞的净生殖率显著降低;当忽略百草枯的影响时,0.4和1.6mg·L-1的草甘膦均使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显著缩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01mg·L-1的百草枯和1.6mg·L-1的草甘膦混合液使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显著延长;而0.04mg·L-1的百草枯和0、0.4、1.6mg·L-1的草甘膦混合液均使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显著缩短,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降低。随着草甘膦浓度的升高,0.04mg·L-1的百草枯对多刺裸腹溞的毒性显著降低,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5.
96.
葛雅丽  席贻龙  马杰  许丹丹 《生态学报》2012,32(16):5034-5042
对芜湖市镜湖和汀棠湖中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的发生及其形态特征进行了一年的观察,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镜湖中,剪形臂尾轮虫出现于7月至10月,且仅存在短后棘刺型个体;2样点内,除了前外棘刺长以外,轮虫的其他各形态参数均随季节显著变化,形态参数的样点间差异也因季节的不同而异;轮虫的各形态参数均随pH的升高而延长,随过滤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和水体中总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而缩短;体长和体宽均随晶囊轮虫密度的升高而增大。汀棠湖中,短后棘刺型个体出现于6月至10月,而长后棘刺型个体仅出现于6月至8月;2种形态型个体同时存在时,长后棘刺型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始终高于短后棘刺型个体,并与水温、水体中总叶绿素a含量以及枝角类、桡足类和晶囊轮虫的密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2样点轮虫短后棘刺型个体各形态参数均随季节显著变化;长后棘刺型个体在1号样点内仅前外棘刺和后棘刺长有显著变化,而2号样点内仅体长、体宽和后棘刺长有显著变化;2样点内长后棘刺型个体的体长、体宽以及前外棘刺和后棘刺均显著长于短后棘刺型个体;同一形态型个体形态参数的样点间差异因季节的不同而异;短后棘刺型个体的前外棘刺和后棘刺长均与水体中总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后者与过滤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和枝角类密度也呈显著的正相关;长后棘刺型个体的后棘刺长与桡足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前内棘刺长与水温、溶氧量和晶囊轮虫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两湖泊内剪形臂尾轮虫的后棘刺长和体长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提示其后棘刺的延长并不是对体长的异速增长。  相似文献   
97.
采取SDS-PAGE与MALDI-TOF-MS联用的方法,对抗除草剂转Bar基因T1代甘蓝型油菜与普通栽培油菜的叶片蛋白质组进行比较性研究,获得差异蛋白质组的重要信息,并初步探讨差异蛋白的主要功能,以期找到与转Bar基因油菜抗除草剂有关的蛋白质,揭示其抗性机理.双向电泳表达图谱研究表明,Bar基因的转入使得转基因油菜中的差异蛋白表达质与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共得到16个发生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其中11个经质谱分析功能得到鉴定,这些鉴定出的蛋白质涉及多个生理过程,如能量与代谢、信号转导、代谢相关蛋白离子转运和防御应答等.  相似文献   
98.
DNA测序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而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全基因组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简要回溯DNA测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着重从PCR扩增测序和单分子测序两个方面全面描述了高通量测序中众多代表性的技术及直接测序技术,并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调控等方面阐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表观遗传学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黑眉锦蛇消化道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物酶(POX)、非特异性酯酶(NSE)、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等酶的分布。方法消化道分8个部位取材,应用冰冻切片、石蜡切片、酶组织化学技术及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 ACP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至回肠的黏膜上皮,十二指肠和空肠酶活性显著较高(P<0.05);ALP分布于食管、十二指肠至回肠的黏膜上皮,十二指肠酶活性最高(P<0.05);POX和NSE在整个消化道黏膜上皮和黏膜固有层中均有分布,胃幽门和直肠酶活性较低(P<0.05);ATPase在消化道除直肠未检测到酶活性外,其它部位均有分布,以十二指肠酶活性最高(P<0.05);SDH除食管未检测到酶活性外,其它部位均有分布,胃中胃腺部酶活性较高(P<0.05)。结论黑眉锦蛇消化道黏膜酶的分布同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不同酶的分布和消化道各部位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0.
两栖类正经历全球范围内的种群衰退,很多两栖动物集群灭绝事件与环境病原体(如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的侵扰有关。MHC基因的表达产物在有颌脊椎动物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多态性通常与动物对疾病的抗性或易感性密切相关,因而被认为是研究动物适应性进化的最佳候选基因之一。本文对中国特有的无尾两栖动物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MHC II类B基因多态性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利用1对通用引物扩增出凹耳蛙MHC II类B基因exon2长约180bp的DNA片段。在此基础上,利用ligation-mediated PCR进一步获取侧翼未知序列,序列拼接后长2,030bp,包含exon2以及intron1和intron2的部分序列。基于上述序列设计出凹耳蛙B基因exon2特异性引物(IIQ1BU/IIQ1BD),对该物种黄山种群32个样品进行PCR扩增和克隆测序,共获得34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位点的比例分别为16.17%(33/204)和26.87%(18/67),大多数氨基酸变异位点位于推测的抗原结合位点(antigen binding sites,ABS)。每个样品包含2-5个等位基因,结合等位基因序列特征以及cDNA表达分析结果,推测凹耳蛙至少拥有3个可表达的B基因座位。与文献报道的蛙科其他物种比较后发现,尽管凹耳蛙目前的分布区非常狭窄,但其MHC II类B基因多态性明显高于蛙科其他动物。等位基因碱基替换模式提示凹耳蛙MHC II类B基因曾经历过强烈的正选择作用,ABS区的dN值显著大于dS(P<0.05),PAML软件包CODEML程序中不同模型的似然比检测(likelihood rate test)结果同样支持上述推论,贝叶斯经验贝叶斯路径(Bayesian Em-pirical Bayes)共检测出5个显著受正选择作用的氨基酸位点。贝叶斯系统树的拓扑结构显示,无尾两栖类不同科的等位基因分别形成单系群,但蛙科不同属的等位基因未能形成单系群,蛙属绿池蛙(Rana clamitans)的1个等位基因与臭蛙属凹耳蛙的部分等位基因享有共同的谱系关系,提示蛙科不同属间的B基因存在跨种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