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41.
王爱朝 《蛇志》2012,24(2):150-151
目的综合分析心肌酶,以排除CKMB假阳性。方法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确诊病例与正常儿童的心肌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CKMB阳性时其他心肌酶的变化。结果小儿病毒性心肌炎CKMB阳性率为88.3%,αHBDH为91.4%,两者无差异性(P〉0.05),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其他心肌酶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正常儿童CKMB也出现少量的阳性,但与αHBDH及其他心肌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假阳性为多。结论 CKMB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是一个敏感的指标,其他心肌酶若同时升高,特别是αHBDH升高的情况下,CKMB阳性为病理性升高,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确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2.
甘肃黑河内陆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候鸟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黑河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位于其中游的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内陆河流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2008年分季节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该保护区湿地、农田村庄、人工林和荒漠4种生境的鸟类种类和数量。调查共记录保护区分布的鸟类17目35科116种,其中夏候鸟73种(占鸟类种类的62.93%),迁徙过路鸟20种(占17.24%),留鸟17种(占14.66%),冬候鸟6种(占5.17%)。其中,属于《湿地公约》的水禽56种。在湿地生境共记录鸟类70种,占保护区鸟类种数的60.34%,其中繁殖期在湿地生境栖息的鸟类有50种,绝大部分为夏候鸟(47种),留鸟只有3种;迁徙季节分布有44种鸟类,其中迁徙过路鸟(只在迁徙季节见到)有17种,占迁徙季节鸟类种类数的38.64%。村庄农田、人工林以及荒漠生境中,繁殖期和迁飞期共记录鸟类57种,夏候鸟有33种,留鸟有17种,迁徙过路鸟只有3种。甘肃张掖黑河湿地保护区是众多水禽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是我国候鸟迁徙西部路线上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43.
赤霉素和6-BA对苦豆子种子萌发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苦豆子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和6-苄基氨基嘌呤(6-BA)对苦豆子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赤霉素和6-BA均能提高苦豆子种子发芽,而且延长浸种时间也可促进种子的萌发,其中以200 mg/L的赤霉素浸种8 h和60 mg/L的6-BA浸种8h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4.
5-氨基乙酰丙酸(ALA)是植物血红素、叶绿素等四吡咯化合物的关键生物合成前体,对植物适应非生物胁迫至关重要。为验证外源ALA对黑果枸杞幼苗生理生长的影响,该研究用300 mmol·L-1 NaCl和不同浓度(0、5、10、15、20、25 mg·L-1)的ALA共同处理黑果枸杞幼苗,并测定其相关的生理指标和生长指标,综合评价各处理幼苗的耐盐性。结果表明:(1)NaCl胁迫使黑果枸杞幼苗总生物量和叶片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CK分别显著降低了33.39%、19.06%、24.38%、39.57%和47.91%(P<0.05),使黑果枸杞幼苗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了165.74%和49.16%。(2)当外源ALA和NaCl同时处理时,黑果枸杞幼苗叶片类胡萝卜素和丙二醛含量、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株高、总生物量均恢复至对照水平,叶片总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以及SOD活性较CK显著增加。(3)黑果枸杞幼苗叶片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生物量等指标随ALA浓度增加均呈先...  相似文献   
45.
圆穗蓼中的新黄酮甙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圆穗蓼(Polygonum sphaerostachyum Meisn.)中分离得到2个新黄酮甙,经光谱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为:3'-羟基-5,4'-二甲氧基-6,7-二氧亚甲基黄酮-3-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⑴和5,4'-二甲氧基-3'-异丙烯基乙酰基-6,7-二氧亚甲基黄酮-3-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⑵,分别命名为圆穗蓼素A  相似文献   
46.
《植物生态学报》2021,44(11):1172
研究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能揭示其种群的发展规律, 推断其潜在的生态学过程或影响机制, 进而为该种群的配置、种植和森林的经营与管理等提供指导。该研究基于祁连山大野口流域10.2 hm2青海云杉动态监测样地调查资料, 分析了青海云杉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径级结构, 并采用点格局方法, 通过单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和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对不同年龄阶段青海云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青海云杉种群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分布, 属增长型种群, 种群自然更新状况良好。(2)青海云杉种群4个径级的个体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 但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 聚集强度逐渐减弱, 趋向随机分布; 较小径级的个体常呈聚集分布, 而随着径级增大, 也趋向于随机分布。(3)青海云杉大树个体在小尺度(<4 m)范围内与其他径级个体都呈负关联, 随着尺度的增加, 大树与幼树表现出正关联且关联性随尺度的增加而减弱, 而与小树、中树则表现为无关联或者微弱的负关联; 径级相近的个体空间关联性为正关联或无关联, 随着个体径级间差距增大, 空间关联性转变为无关联或负关联。研究表明,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随空间尺度和发育阶段而变化, 这是由种群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7.
2000-2020年间,我国菌物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新物种发现、重要类群新分类系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通过对世界菌物名称信息库Index Fungorum、Fungal Names和MycoBank进行数据整理,从中国学者的研究产出和中国的菌物新物种发现的角度展开分析,揭示我国菌物分类学的研究概况。新世纪以来,中国从事菌物分类学的研究人员数量、研究类群规模和研究成果数量都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在世界贡献的比重逐渐增长,有1 491位中国学者在4 029篇文章和36部专著中发表了9 430个新名称(含中国学者发表的采集自国外的物种),占全世界新发表名称总数的七分之一,其中新分类单元7 120个(含新纲3个、新目24个、新科88个,新亚科4个、新属492个、新亚属3个、新组及新亚组23个、新种6 404个和新种下单元79个)、新组合1 868个、新修订名称61个和其他新名称381个。这些新名称隶属于11门43纲173目525科1 997属,重点研究类群为子囊菌与担子菌等。若统计采集自中国的新物种,则发现了5 458个菌物新物种,其中90%以上由我国学者独立或合作完成发表。在地域分布方面,我国南方发现的菌物新物种数量多于北方,而云南是发现菌物新物种最多的省份,占全国发现新物种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48.
从甘肃省张掖市黑河流域分离了一株不分枝的丝状绿藻,对其进行纯培养并保藏于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编号FACHB 2451。形态观察表明,该藻株具有相对较长的营养细胞 (细胞长为宽的3~8倍)、双叶形的片状叶绿体、末端细胞顶端钝圆或略尖细等特征。结合形态比较和基于18S rDNA 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藻株为中国淡水共球藻纲新记录属种——洪泛拟寇丽藻 (Koliellopsis inundata Lokhorst)。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藻株与分离自比利时与荷兰边境农地的洪泛拟寇丽藻模式藻株序列相似度极高,且拟寇丽藻属与寇丽藻属、针丝藻属和拟针丝藻属等不分枝丝状拟寇丽藻科成员亲缘关系密切,可以较好地聚成一个亚支。  相似文献   
49.
该研究结合蔷薇科数据库,经多序列比对、表达分析和验证,筛选了苹果和梨抗病反应Marker基因及其检测引物,并以腐烂病抗性资源杜梨和东北山荆子悬浮细胞为材料,经20%腐烂病菌(Vp)代谢物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 qPCR)分析Marker基因对腐烂病信号响应的表达模式,为苹果、梨抗病反应的快速检测和杜梨抗腐烂病机理的系统研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1)经检索比对共筛选出水杨酸(SA)、茉莉酸(JA)、乙烯(ET)、系统获得型抗性(SAR)反应、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激发的免疫反应(PTI)、植保素和防御相关等信号的15个Marker基因及其对应引物。(2)各处理cDNA浓度采用100 ng·μL-1时Cq值均介于18~25,且PCR扩增效率高,表明所选的15个Marker基因的引物均可准确反映抗性反应的激活状况,可作为各自信号通路的Marker基因。(3)与对照相比,Vp代谢物处理后杜梨悬浮细胞中ROS的积累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逐渐显著上升的趋势,并于处理6 h时,ROS信号值达到对照的3.2倍,表明Vp代谢物会激活体内的免疫反应(PTI),进而导致植物体内ROS的爆发。(4)RT qPCR验证分析显示,Vp代谢物处理后,杜梨悬浮细胞中SA、JA、PTI、SAR、R基因、植保素、防御相关等信号通路的Marker基因都呈上调表达趋势,其中,SA、JA和SAR通路的Marker基因ChiV(Chitinase class V)、LOX1(Lipoxygenase 1)和PR4(Pathogenesis Related 4)及防御相关基因PAL1(Phe Ammonia Lyase 1)的表达上调最为明显,最高分别可上升至对照的1718、691、6369和1072倍,表明杜梨受到Vp代谢物胁迫时,主要激活了植物体内的SA、JA、SAR和防御相关信号通路的基因,进而能够抵御病原的进一步入侵。研究发现,SA、JA、SAR和防御反应等信号参与了杜梨对腐烂病胁迫的响应,进而提高其抗病性。  相似文献   
50.
探索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作用有助于阐释种群结构构建过程和空间分布维持机制中的潜在驱动因素, 进而为森林生态系统内不同种群的配置、经营与管理提供指导, 也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为研究对象, 在祁连山排露沟流域设置3个面积为1 hm2的重复样地, 对样地内所有胸径≥1 cm的树木个体进行测量记录。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单变量成对相关函数g(r)和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g12(r))和标记相关函数(标记相关函数Kmm(r)、标记变异函数γm(r)和Schlather’s Im(r)函数)等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青海云杉种群的空间格局及种内相互作用。发现: (1)青海云杉种群径级分布连续, 整体呈倒“J”形结构。(2)青海云杉整体及幼树、小树呈现出小尺度上的聚集分布, 随空间尺度的增大逐渐趋于随机分布, 中树在整个观察尺度内均为随机分布模式, 大树则表现为小尺度上的均匀分布和大尺度上的随机分布。(3)青海云杉大树在小尺度范围内与其他径级个体均呈现出负关联, 在中尺度上呈现出正关联, 中树与小树、小树与幼树在小中尺度上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逐渐转变为不相关。(4)青海云杉个体属性(胸径、树高、树冠面积)间在小中尺度上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强烈的抑制作用和显著的对称性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