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周琼  熊正燕  欧晓明 《昆虫学报》2011,54(9):1034-1041
甾醇是植物体内的重要次生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为探明植物甾醇类物质对害虫的作用机理,采用叶碟饲喂法进行取食处理后研究了苍耳Xanthium sibiricum中分离纯化的甾醇类组分(甾醇A和甾醇B)对4龄菜青虫Pieris rapae的取食、酶活性以及中肠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 苍耳甾醇类组分甾醇A和甾醇B能明显抑制菜青虫的取食,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0.0229 和0.0147 mg/mL;同时,显著降低菜青虫中肠蛋白酶、淀粉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其中,甾醇B的作用效果较强,处理后24 h和36 h, 对蛋白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23.74%和58.59%,对中肠羧酸酯酶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49.01%和83.03%;降低血淋巴蛋白质含量,诱导菜青虫血淋巴羧酸酯酶活性的提高;破坏昆虫中肠上皮组织,微杆模糊不清呈消融状,杯状细胞的杯腔基部微绒毛消失。这些结果说明苍耳甾醇类物质对菜青虫的取食抑制可能与对中肠消化酶活性的抑制以及对中肠上皮组织的破坏有关,植物甾醇组分的不同配比影响其对昆虫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62.
生态位理论在张家界市主要旅游景区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张家界市5个主要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50种影响旅游景区发展的资源状态作为评价指标, 通过指标逐级合并处理, 在3个指标级别(Ⅰ、Ⅱ、Ⅲ级)上分析了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 结果表明: 张家界市旅游景区生态位宽度受指标级别的影响显著(F=10.278, P=0.006), 而采用相对生态位宽度则不受指标级别的影响, 说明在旅游景区开发潜力评价中, 相对生态位宽度比绝对生态位宽度更具合理性; 从Ⅲ级指标到Ⅰ级指标, 旅游景区生态位重叠度值有增大趋势, 表明指标级别的选择会影响旅游景区间实际生态位重叠的评价. 随着评价指标的逐步细化, 当观测到的Pianka指数和采用Monte Carlo模拟的Pianka指数的差值达到显著水平时, 该指标级别可作为评价指标细化的最低标准, 模拟的生态位重叠值可作为旅游景区竞争评价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3.
湖南会同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特征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对湖南会同不同年龄(7年生、17年生、25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分别在317.06—398.56 mg/kg和0.82—1.38 mg/kg之间,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属低水平;杉木林土壤全磷含量从7年生幼龄林到25a近熟林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并且17年生和25年生林分比7年生林分分别增加了19.68%、15.75%,土壤有效磷含量17年生和25年生林分比7年生林分提高了45.55%左右;土壤磷素活化系数均小于2.0%,这表明本研究区土壤全磷向速效磷转化较难,土壤中磷素的有效性较低,但该值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出现增大的现象;无机磷含量分别为:7年生169.50 mg/kg、17年生182.03 mg/kg、25年生175.94 mg/kg,从幼龄林到中龄林增高,中龄林以后降低;土壤中无机磷组分以O-P含量最高,其次是Fe-P,Ca-P,Al-P最少;杉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无机磷形态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幼龄林到中龄林阶段林木以吸收Al-P为主,近熟林阶段林木以吸收Fe-P和Ca-P为主;有机磷含量在全磷所占比例随林龄的变化来看,杉木生长过程中有部分的有机磷矿化为无机磷。土壤不同形态磷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效磷与有机磷相关系数为0.667,呈极显著相关性,是研究区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4.
湘潭锰矿废弃地不同林龄栾树人工林碳储量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湘潭锰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区的3年生、5年生和9年生栾树林,进行了不同时间序列栾树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林木和各器官生物量增加,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林下植被层生物量随林龄增长而增加,且以草本植被为主;不同林龄栾树人工林乔木层碳含量在0.51—0.53gC/g之间,并高于林下植被层碳含量;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层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01—0.03gC/g,同一林龄不同深度土层碳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相同深度不同林龄土层碳含量存在差异;3年生、5年生和9年生栾树碳储量分别为:1.66、18.32和49.87t/hm2,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其中树干碳储量贡献率最大,所占比例由3年生的27.71%增长到9年生的43.43%;不同林龄栾树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分别为77.76、101.63和149.86t/hm2,其中土壤层碳储量变化范围为76.09—99.93t/hm2,占总储量的66.68%—97.85%,死地被物层碳储量为0.01—0.04t/hm2,占总储量0.001%—0.02%,植被层碳储量为1.67—49.89t/hm2,占总碳储量的2.15%—33.29%,植被层中乔木层为1.66—49.87t/hm2,占植被层碳储量的99%以上。各林龄栾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矿区植被恢复地的森林资源和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25例,正常妊娠妇女25例以及正常非妊娠育龄妇女25例,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Th17和Treg细胞数量,ELISA法测定血清IL-10、TGF-β及IL-17的浓度。结果: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以及正常非孕妇女(P0.05),Treg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非孕妇女(P0.05),但与正常妊娠妇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IL-10及TGF-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妊娠妇女以及正常非孕妇女(P0.05),而IL-17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妇女以及正常非孕妇女(P0.05)。结论:外周血Th17细胞数和IL-17水平的升高以及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复发性自然流产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6.
广州市十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规律,在广泛收集资料和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广州10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在108.35~151.85 t C·hm-2,其中乔木层碳密度在10.85~48.86 t C·hm-2,0~60 cm土壤层在87.74~99.01 t C·hm-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大气流向植被层的碳流量为4.41~9.15 t C·hm-2·a-1,植被层流向土壤层的碳流量为0.74~2.06 t C·hm-2·a-1,土壤层流向大气层的碳流量为3.94~5.42 t C·hm-2·a-1,即系统从大气净吸收碳在0.47~4.97 t C·hm-2·a-1之间.各种林分的净系统生产力不同,阔叶林大于针叶林,混交林大于纯林,天然次生林大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67.
研究了湖南会同红黄壤区杉木人工林和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和养分状况.结果表明,该区杉木人工林取代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和杉木连栽后,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土壤严重退化.在0~10 cm土层内,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为800.5和84.5 mg·kg-1,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1.90和1.03倍、第2代杉木林的2.16和1.27倍;在10~20 cm土层内,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为475.4和63.3 mg·kg-1,分别是第1代杉木纯林的1.86、1.60倍和第2代杉木林的2.11和1.76倍.在0~10 cm 和10~20cm土层内,杉木人工林取代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栽植代数增加后,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降低,但差异并不显著.人工杉木林林分组成单一,其凋落物分解慢、归还养分数量少;炼山等造成的表土流失是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和养分库退化的重要原因.土壤微生物碳与土壤全氮、铵态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微生物氮与土壤养分含量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8.
石油焦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对废水中CODCr的吸附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敏  彭凤仙  邓益群 《生态科学》2005,24(2):146-149
探讨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HSAAC)吸附水中CODCr时,活性炭用量、pH值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CODCr吸附量和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SAAC用量越大,去除CODCr效果越好。当HSAAC用量为2.0g·L-1,pH=3时,去除率达到78%以上;在酸性条件下HSAAC对CODCr的去除效果较好;HSAAC对废水中CODCr的吸附发生在前30min;CODCr浓度低于60mg·L-1时,处理后CODCr的残余质量浓度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15mg·L-1)。用碱再生HSAAC,一次再生率达94.22%,二次再生率达到了86.90%。说明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在适宜条件下对CODCr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和良好的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69.
依据室内观赏植物耐摆性的评价体系,调查分析湖南长沙地区近百种室内观赏植物的耐摆性,初步确定其中55种观赏植物的更换周期。  相似文献   
70.
蓝细菌是重要的光合自养微生物,也是最具潜力的光合微生物底盘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光驱固碳细胞工厂的开发.糖原是蓝细菌最重要的天然碳汇物质,糖原代谢对蓝细菌光合碳流的分配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优化蓝细菌光合细胞工厂的合成效能,驱动更多的光合碳流重定向至目标代谢产物的合成,已经有多种策略和方法被成功开发用于调控蓝细菌的糖原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