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5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35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在配合治疗产后滴虫性阴道炎中的作用。方法将90例患滴虫性阴道炎的产后妇女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应用甲硝唑400 mg,每日2次,连服7 d,同时每日晚塞1粒乳杆菌活菌胶囊入阴道,连用10 d;对照组应用甲硝唑400 mg,每日2次,连服7 d。2组患者14 d后复查并检查白带常规,对其临床治愈率、白带清洁度、pH进行比较。30 d后随访检查滴虫性阴道炎复发情况。结果用药后研究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pH均有降低,但研究组pH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研究组阴道清洁度I、II度比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配合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可提高治愈率,改善阴道微环境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有效的观察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对152例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观察方法和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患者通过治疗及护理配合,治愈好转129例,死亡和自动出院23例。结论加强病情观察及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研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butyricum)与细胞周期蛋白激酶2(Cdk2)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结直肠癌细胞DLD-1作为研究载体,运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MTT、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Transwell和划痕实验等研... 相似文献
54.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厌氧菌代谢发酵有机酸产物(乙酸、乳酸)的方法并用于测定乳酸菌代谢发酵产物中的含量。反相高效液相方法是一种简单、准确、灵敏的方法,可用于同时定量测定厌氧菌的有机酸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55.
本研究将microRNA插入EF1α启动子的内含子中,构建携带沉默PD-1基因的miRNA的新型慢病毒载体,并将其应用于CAR-T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慢病毒载体转导效率和PD-1沉默效率;Westernblotting检测PD-1蛋白表达差异;荧光定量PCR检测microRNA相对表达情况;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AR-T细胞的能力。结果显示与U6转录microRNA的载体相比较,将microRNA插入到EF1-α内含子中的病毒载体转导效率更显著,对PD-1的敲低效率均达90%以上,且Westernblotting结果验证了PD-1的敲低效果。另外通过荧光定量PCR,可显示出转导该新型慢病毒载体的Jurkat细胞内microRNA的相对表达量。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证实了CAR-T细胞针对靶细胞的特异杀伤性,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沉默PD-1的CAR-T细胞相较于正常CAR-T细胞显示出更强的特异性杀伤能力。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经microRNA敲低PD-1的新型慢病毒载体并验证了其转导效率的优越性,以及基于此载体表达的microRNA可高效地沉默PD-1;且应用此载体的CAR-T细胞能发挥更强的杀伤活性,从而为后续该CAR-T细胞治疗表达PD-L1的肿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6.
大肠埃希菌耐药与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与多种抗菌药物使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计算主要抗菌药物每百床日的用药频度(DDDs),以及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与头孢哌酮和头孢克罗的用量呈负相关,与头孢他啶的用量呈正相关;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与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的用量里负相关;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与哌拉西林用量呈正相关,与季度呈负相关;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与阿米卡星用量呈正相关;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与头孢他啶、去甲万古霉素用量呈负相关。结论在大肠埃希菌耐药水平和抗菌药物使用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7.
急性力竭运动对大鼠胃肠传输速率及回肠肌间神经丛氮能神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力竭运动对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及其肠神经机制。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急性力竭运动组,建立力竭运动大鼠模型,测定胃肠传输速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两组大鼠回肠肌间神经丛内氮能神经元的数目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急性力竭运动组大鼠胃肠传输速率明显延迟,回肠肌间神经丛内氮能神经元的数目明显增多和NOS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和P〈0.01)。结论:大鼠力竭运动后小肠肌问神经丛内氮能神经元的数目增多和NOS的表达增强可能是导致胃肠传输速率延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8.
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万古霉索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2~7月从临床各种标本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12株,PCR检测mecA基因确定MRSA,采用琼脂稀释法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MIC值,使用4mg/L万古霉索脑心浸液琼脂(BHIA)筛选异质性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hVRSA)。结果MRSA的检出率为64.3%,万古霉素的MIC大多数≤2mg/L,MIC。为2mg/L,有2株菌在4mg/L万古霉素BHIA平皿上生长,经菌群分析法证实非hVRSA。仪器法检测的万古霉素MIC值与琼脂稀释法的符合率只有35.7%,琼脂稀释法万古霉索MIC高于仪器法,仪器法检测的2株万古霉素中介耐药的菌株经琼脂稀释法和K-B法证实为敏感株。有6株对万古霉索的MIC为4mg/L,按美国NCCLS/CLSI2006年的标准被确定为万古霉素中介耐药株。结论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未发现耐药株,但MIC值较大。仪器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结果不可靠。按NCCLS/CLSI2006年的标准临床上能检测到对万古霉素中介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 相似文献
59.
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可在表观遗传水平、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对细胞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RNA结合蛋白可与很多的RNA结合,并在转录后水平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RNA结合蛋白是否可以在细胞内广泛结合lncRNAs对其发挥调节作用,仍需进一步证实。本研究通过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技术联合高通量测序(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RIP-Seq)的方法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鉴定与人抗原R(human antigen R, HuR)蛋白相结合的lncRNA分子,并进行了初步的验证。首先,通过HuR-RIP实验分离与HuR蛋白结合的RNA分子,然后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鉴定出HepG2细胞中361条与HuR蛋白结合的lncRNAs分子,包括基因间lncRNA(large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LincRNA)、内含子lncRNA、与编码基因正义链有重叠的lncRNA和与编码基因反义链有重叠lncRNA(antisense lncRNA)等。并进一步通过RIP-qPCR技术,对其中20条LincRNA分子进行了定量检测,验证测序结果。在HepG2细胞中敲低HuR基因表达,发现这些LincRNA分子中,11条LincRNA分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2条LincRNA显著升高(P<0.05),剩余7条LincRNA表达量未发生变化(P>0.05)。本研究结果说明,HuR在细胞内可以广泛结合lncRNA分子,并且可能对结合的lncRNA分子的表达量产生影响,这也为进一步研究这些lncRNA的功能和HuR调控网络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
粤东大规模海水增养殖区柘林湾浮游细菌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对粤东大规模海水增养区柘林湾表、底层水体中浮游细菌的时空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柘林湾浮游细菌总均值为59.4×10^4/dm^3,与国内外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内湾海域大致相当。在平面分布上,浮游细菌总体上表现出湾内高于湾外、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的分布格局,说明大规模增养殖业对浮游细菌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网箱养殖的影响尤其显著。湾顶黄冈河口浮游细菌呈现显著的逐年增加趋势,其原因一方面与调查期间降雨减少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周边陆源污染输入加剧的影响。在周年变化上,浮游细菌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周年变化模式,主要是受水温的调控。年度峰值出现在夏季高温季节(6~8月),低谷出现在冬季低温季节(12~2月)。浮游细菌与溶氧呈现显著意义的负相关关系,但低溶氧可能是湾内养殖区初级生产力低下所致,而非浮游细菌耗氧所为。相反,溶氧降低可能会促进专性或兼性厌氧细菌的增加,使养殖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