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测定了我国长江水系和澜沧江水系的日本沼虾9个群体,共79个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片段(约450bp),结果发现有89个变异位点,共计有46个单倍型。其中云南昆明(KM)群体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1.000,π=0.028),而重庆(CQ)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小(h=0.700,π=0.008)。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9.66%,而90.34%的遗传变异源于群体内。采用邻接法(NJ)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46个单倍型明显地聚为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上游与澜沧江两个族群。其结果可以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日本沼虾自然野生资源,以及建立和保护日本沼虾种质资源库及基因库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红螯螯虾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红螯螯虾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性成熟的雌虾通常经过生殖蜕皮后交配、产卵,受精卵粘附于腹肢的刚毛上;在水温28℃左右的条件下,幼体孵出的约需39天,性成熟雌虾能多次产卵。  相似文献   
13.
生长参数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策略中的关键参数,因而对目标鱼种选择合适的生长模型至关重要.本文以北部湾多齿蛇鲻为例,采用2006年12月至2009年7逐月采集的体长与年龄鉴定数据(n=2046),运用5个候选生长模型,利用最大似然法在加性误差条件下估算生长参数,并通过模型近似解释率(R2adj)、根平均方差(RMSE)、赤井信息准则(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检验模型拟合度.结果表明: 在当前大样本的情况下,4种统计方法在模型拟合度排序上表现一致;多模型推论检验结果表明,Generalized VBGF获得足够的模型支持,并占到AIC权重的95.9%,可以独立描述多齿蛇鲻的体长与年龄的生长关系,生长方程为:Lt=578.49\[1-e-0.051(t-0.14)\]0.361.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查明浙江养殖光唇鱼大量死亡的病原,了解病原的遗传特征。【方法】本工作对患病光唇鱼进行病原分离,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采用人工回感试验确定其病原性,并对分离株的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毒力基因型和表面蛋白抗原基因型等遗传特征进行分析;此外,还测试了菌株的药敏特性。【结果】从患病光唇鱼体中分离得到优势菌株ACRO-0708,为革兰氏阳性球菌,不溶血,分子与生化鉴定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对光唇鱼有较强的致病性,LD50为6.47×10~3CFU/g,属于血清型Ⅰb和MLST型ST261,毒力基因型为sip~+bibA~+cfb~+hylB~+iagA~+fbsA~+fbsB~+bac~–bca~–cylE~–scpB~–lmb~–,不携带所检测的6种表面蛋白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等8种药物较敏感,对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等7种药物耐药。【结论】引起浙江养殖光唇鱼死亡的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其分子特征与水产动物主要流行的无乳链球菌株具有显著差异,生产中可选用氨苄西林、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piggyBac转座子在鱼类动物中应用的可能性,以包含家蚕(Bombyx mori)肌动蛋白3启动子驱动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的piggyBac质粒为载体,以及一个包含piggyBac转座酶的辅助质粒,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其导入叉尾斗鱼(Macropodusopercularis)受精卵中,利用PCR技术证实了piggyBac转座子能够介导EGFP基因进入叉尾斗鱼基因组,并能够稳定遗传到下一代,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EGFP基因遗传到G1代的阳性鱼占交配鱼比率,即外源基因整合率为12.30%。实验证明,piggyBac质粒有可能成为水产动物转基因实验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16.
17.
沉积物中微生物介导的硫循环在有机物分解和养分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们对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的参与硫酸盐还原和硫氧化过程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调控机制仍知之甚少。【目的】探究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和硫氧化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SOB)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的环境驱动因素。【方法】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 (qPCR)分析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养殖池塘沉积物表层(0–1 cm)、中层(10–11 cm)和底层(20–21 cm)中的细菌、SRB和SOB的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结果】细菌(16S rRNA)、硫酸盐还原菌(dsrB)和硫氧化菌(soxB)的基因拷贝数呈现着从表层到中层急剧骤降的趋势(ANOVA,P<0.05),但中层和底层样品之间的差异却并不显著(P>0.05),以及α多样性分析显示3个群体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都随深度而逐步降低,这都说明硫循环过程主要发生于沉积物的表层。γ-、δ-和β-变形菌分别是细菌、SRB和SOB的优势类群;其中SRB以Desulfobacca属和脱硫八叠球菌属(Desulfosarcina)为主,前者在表层有着最低的比重,而后者却与之相反;硫杆菌(Thiobacillus)作为细菌和SOB的优势属,更广泛地分布于中层沉积物中。RDA分析和Mantel检验揭示了影响细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是NO3、SO42–、TOC和TON,而SRB的群落变异主要是由As、TON、NO3和Pb所驱动,以及SOB的群落变化则主要响应了TC、NO2、NH4+和TON浓度。【结论】养殖池塘底栖的细菌、SRB和SOB的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布特征可能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共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8-2009年浙江分水江水库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采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了分水江水库的物质平衡Ecopath模型.模型构成包括鲢、鳙、鳊、花〖HT5,7〗鱼〖KG-*3〗〖HT5,6〗骨〖HT5F〗、翘嘴鲌、鲴类、其他鱼类、寡毛类、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有机碎屑等14个功能组,较好地模拟了分水江的水库生态系统.结果表明: 分水江水库生态系统包含5个营养级,且营养物质流动主要发生在前3个营养级.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是系统中的主要能流,但是食物网结构较简单,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转移效率在低营养级较低,表明系统的能量利用较低,过多的营养物质储存在系统中可能导致富营养化的发生.较低的联结指数、系统杂食性系数、Finn氏循环指数以及Finn氏平均路径长度值都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而生产量/总呼吸和生产量/生物量的值较高,说明此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远高于其呼吸量,系统处于生态发育前期.分水江水库由于发育历史较短,仍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发育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调查从浙、苏、皖等地水产动物中分离的23 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谱并探索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判断标准(2011 版)测定23株嗜水气单胞菌耐药谱并筛选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株;对筛选的耐药菌株和体外诱导耐药菌株的gyrA和parC基因耐药决定区进行分析;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加入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前后耐药菌株对恩诺沙星最小抑菌浓度的变化,同时检测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外排泵基因qepA、oqxA和mdfA;并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的qnr家族基因qnrA、qnrB、qnrC、qnrD和qnrS。【结果】所有菌株都存在对5种以上药物的耐药性;39.1%(9/23)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中55.6%(5/9)对恩诺沙星耐药。耐恩诺沙星的5株菌株均携带qnrS,而不携带qnrA、qnrB、qnrC、qnrD基因,也不携带外排泵基因qepA、oqxA和mdfA。其中耐药菌株AH19同时存在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和主动外排泵三种耐药机制,菌株AH4、AH7和AH20存在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两种耐药机制,AH6存在gyrA基因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机制,体外诱导耐药菌株ATCC7966-QR相对于原始菌株ATCC7966发生了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的存在是本研究中涉及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主动外排泵机制是个别菌株存在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20.
瓯江干流丽水段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春(3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瓯江干流丽水段(28°16′47.03″N—28°24′42.66″N、119°42′31.41″E—119°57′13.03″E)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瓯江干流丽水段鱼类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等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瓯江干流丽水段现有鱼类47种、隶属于5目、12科、34属,较1972年的66种减少了28.8%;四季全部调查水域中出现的优势鱼种有圆吻鲴、大眼华鳊、黄颡、唇鱼骨、圆尾鮠、江黄颡、薄颌光唇鱼和鲤8种,其中圆吻鲴和大眼华鳊为常年优势种,其他6种为某一季节的优势种;不同季节优势度变化范围为0.578~0.747,以冬季最高;Margalef指数(D)介于2~4,Shannon指数(H)介于1~2,Pielou均匀度指数(J)介于0.3~0.6,依此判定瓯江干流丽水段渔业资源群落的多样性属于正常水平。群落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揭示该流域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而群落相似性指数(Jaccard指数和Sorenson指数)揭示3个生境的鱼类种群相似度均属于中等不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