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41.
红凤菜和白子菜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凤菜[Gynura bicolor (Willd. ) DC. ]和白子菜[G. divaricata (L. ) DC. ]均为菊三七属(Gynura Cass. )植物~([1]).红凤菜的嫩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作蔬菜食用~([2]);白子菜叶片在民间用于治疗糖尿病,动物实验证明其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3]).  相似文献   
42.
两个薄荷品种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增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诱导培养基中6-BA、NAA和VC浓度及基本培养基类型4个因素对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 )品种'687'和'沪39'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并研究了增殖培养基中6-BA、 NAA、 IBA和 2,4-D浓度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筛选出适宜于品种'687'和'沪39'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的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培养基中6-BA、NAA和VC浓度及基本培养基类型对品种'687'和'沪39'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褐化率均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同品种适宜的培养基配比有一定的差异;NAA浓度对品种'687'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作用显著,影响品种'沪39'愈伤组织诱导的主要因素是VC浓度和基本培养基类型.适宜于品种'687'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含0.5 mg·L-1 6-BA和1.5 mg·L-1 NAA的B5培养基,适宜于品种'沪39' 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含 1.5 mg·L-1 6-BA、 1.5 mg·L-1 NAA 和 100 mg·L-1 VC 的 1/2MS 培养基, 均含 5.5 g·L-1 琼脂和 30 g·L-1蔗糖(pH 5.5~pH 5.8).2个品种叶片愈伤组织增殖所需的生长调节剂浓度及比例也有一定的差异,较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增殖,品种'687' 和'沪39'叶片愈伤组织增殖的适宜培养基分别为B5培养基和1/2MS培养基,均含2.0 mg·L-1 6-BA和1.5 mg·L-1 NAA以及5.5 g·L-1琼脂和30 g·L-1蔗糖(pH 5.5~pH 5.8).  相似文献   
43.
不同种源槜李的RAPD分析及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RAPD标记方法对18个槜李(Prunus salicina Lindl. )种源及3个外类群的总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种源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此外对18个槜李种源果实的主要农艺性状也进行了比较分析.RAPD分析结果表明,用从7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14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7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9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40.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平方距离0.060处可将18个槜李种源和3个外类群分为7组,其中3个外类群分别单独成组,18个槜李种源可分为4组;姚学明和洪魏3这2个种源分别独立成组,洪魏2、王施、洪彭1、凤表1和凤表2等5个种源聚为一组,其他11个种源为一组.18个槜李种源果皮均为红色,其中深红色和暗红色各占50%;根据果实的成熟期可将18个槜李种源大致分为早熟型和晚熟型,成熟期分别为6月中下旬和7月上中旬;比较而言,早熟型的槜李种源具有单果质量较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花期早3~4 d等特征.RAPD标记和农艺性状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嘉兴地区的这些槜李种源在栽培过程中产生了突变和分化;姚学明这一种源与大多数槜李种源关系密切,并具有一定的优良特性,可能是1个优良种源,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4.
利用SRAP标记分析中国野生石蒜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标记对中国13个省24份野生石蒜(Lycoris radiata)资源94个样品进行了检测。10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18条带,其中173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比达79.36%。石蒜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1.7936、1.4131、0.2415和0.3664。石蒜不同种源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达0.9547、基因流(Nm)仅0.0136,表明种源间遗传分化显著,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源间。根据Nei′s遗传距离对24份种源进行UPGMA聚类,所有石蒜种源聚成两大类,第I大类由7份种源组成,除江苏连云港的石蒜(JS3)外,均来自我国西南或西北地区;其余的17份种源构成第II大类,它们遍及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各大类中的分支结果与野生石蒜外部形态及生长发育习性有一定联系。将石蒜种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其所处的经度、纬度、海拔、年均降雨量、年均温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即石蒜对环境依赖性小,能分布在各种生境中。根据以上结果,我们认为野生石蒜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种源间遗传分化显著的原因主要是基因流的隔离。研究结果对我国的野生石蒜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根据树冠形状、针叶形状、脱落性小枝在侧枝上的排列与着生方式、针叶在脱落性小枝上的排列与着生方式、生长期叶色、秋冬叶色、干色、生长特性和是否结球果等9类定性指标以及脱落性小枝长度和宽度、针叶长度、叶夹角角度和脱落性小枝上每厘米的叶片数等5个定量指标,对27个落羽杉属(Taxodium Rich. )树种(包括种类、栽培变种及杂种)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异状况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根据外部形态特征编制了供试27个树种的检索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杂种的外部形态特征既综合了亲本的形态特征,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异,其中,9类定性指标中,秋冬叶色和生长特性等指标变异较大,针叶形状及脱落性小枝在侧枝上的排列与着生方式等指标变异较小.27个树种的5个定量指标差异均极显著(P<0.01),脱落性小枝长度为4.68~11.19 cm、宽度为0.59~2.38 cm;针叶长度为0.84~1.84 cm;叶夹角的角度为24.1°~52.9°;脱落性小枝上每厘米的叶片数为6.3~16.0片.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7个树种分成5组:落羽杉[T. distichum (L. ) Rich. ]、墨西哥落羽杉(T. mucronatum Tenore)和中山杉9分别各自独立成组,池杉(T. ascendens Brongn. )、池杉栽培变种'Nutans'、中山杉91、中山杉102和中山杉401聚为一组;落羽杉栽培变种'Pendens'和'Fastigiata'、中山杉1、中山杉24、中山杉27、中山杉46、中山杉86、中山杉118、中山杉136、中山杉140、中山杉146、中山杉149、中山杉302、中山杉405、中山杉406、中山杉407、中山杉501、中山杉502以及中山杉503聚为一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外部形态变异的聚类分析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落羽杉属种类、栽培变种及杂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6.
明党参花后果实发育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有伞形科植物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花后果实发育过程可分为幼果、中果和熟果3个发育阶段,后两个阶段可分别划分为3个时期.正常成熟的明党参果实为2个分生果完全分离并悬垂的双悬果,属于伞形科中果体轻度背腹压扁、无果棱的类型,并雏形于幼果阶段、成形于中果阶段、完成于熟果阶段;果实中的2个分生果有时有不均等发育现象.花柱及花柱基伴随果体发育并宿存于果体,形成果体与花柱基-花柱的复合体.随果体的增大,果体形状由最初的近陀螺形发育为双肾状长圆形;果棱在幼果和中果阶段时可见,至成熟阶段消失;熟果初期棱槽油管可呈现明显的横隔样结构;果体颜色由幼果期的深绿色变为中果后期的浅绿色,完全成熟时呈褐色或黑棕色.花柱分叉角度从幼果期的60°~90°增大至中果阶段的90°~220°,成熟阶段大于220°;花柱基由圆锥形变为圆台状;幼果、中果和熟果阶段花柱基高度与果体长度的比值分别为1.0~0.8、0.8~0.1和小于0.1.花柱分叉角度和花柱基高度与果体长度的比值可作为判断明党参果实发育程度和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7.
以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叶柄为外植体,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分别研究了培养基中外源激素的种类及质量浓度对杜衡叶柄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并据此筛选出适宜的诱导及分化培养基.结果表明:在杜衡叶柄愈伤组织的诱导过程中,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的种类(1.00 mg·L-16-BA、1.00 mg·L-1KT和1.00 mg·L-1ZT)和NAA质量浓度(0.00、0.10和0.30 mg·L-1)的影响效应均不显著,而2,4-D质量浓度(0.10、0.50和1.00 mg·L-1)则有显著影响(P<0.05);在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过程中,NAA(0.10、0.30和0.50 mg·L-1)的影响效应大于6-BA(1.00、3.00和5.00 mg·L-1)和IBA(0.01、0.05和0.10 mg·L-1).综合比较结果显示,适宜于杜衡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添加1.00 mg·L-16-BA、0.30 mg·L-1NAA和1.00 mg·L-12,4-D的MS培养基(含6.5 g·L-1琼脂和30 g·L-1蔗糖,pH 5.8~pH 6.0),在此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83.33%,且愈伤组织生长速度快、颗粒紧密;适宜于杜衡愈伤组织分化和不定芽增殖的培养基为添加3.00 mg·L-16-BA、0.10 mg·L-1IBA和0.30 mg·L-1NAA的MS培养基(含6.5 g·L-1琼脂和30 g·L-1蔗糖,pH 5.8~pH 6.0),在此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分化率最高(达到53.33%),增殖系数也最高(3.13).  相似文献   
48.
乌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民间药用植物乌蕨的形态特征和资源分布情况,综述了国内外对乌蕨的药理药效作用、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乌蕨对小鼠砷中毒、乐果中毒具有解毒作用,对小鼠CCl4肝损伤具防治作用,可治疗家畜肝炎,临床上治疗腹泻、下肢顽固性溃疡、慢性肾衰等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乌蕨具有抗菌活性,对酪氨酸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乌蕨对小鼠基本无毒。乌蕨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已从叶分离得到牡荆素(Vitexin)、丁香酸(Syringic acid)、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和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提出应当对乌蕨药效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还应研究其引种栽培技术,为开发利用这一植物资物资源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49.
3种药赏两用植物对滨海盐碱土改良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种植药赏两用植物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应,采用实生栽培方法种植了薄荷(Mentha haplocalyxBriq.)、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和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1年生植株,对不同土层的pH值以及可溶性盐和主要离子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种植3种植物后,0~10、10~20和20~30 cm土层的pH值以及可溶性盐、K+、Na+、Ca2+、Mg2+、Cl-和SO4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以0~10 cm土层的变化相对明显,并且各土层的离子组成也有所改变。种植3种植物后,0~10和10~20 cm土层的pH值以及0~10 cm土层的可溶性盐含量均低于对照,其中,地榆种植土壤pH值及枸杞种植土壤可溶性盐含量的降低效应最明显。种植3种植物后,各土层的Ca2+含量及10~20和20~30 cm土层的K+和Mg2+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各土层的Na+含量及0~10 cm土层的Cl-含量、10~20和20~30 cm土层的SO42-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不同土层的K+/Na+值均高于对照、(K++Na+)/(Ca2++Mg2+)值均低于对照、主要阳离子(Ca2+、K+和Mg2+)的交换量总和均明显增加。总体上,地榆和枸杞对土壤中K+及Ca2+和Mg2+含量、K+/Na+值、主要阳离子(Ca2+、K+和Mg2+)交换量总和的提高效应以及对Na+含量、(K++Na+)/(Ca2++Mg2+)值的降低作用均较强,而薄荷的作用均较弱。研究结果显示:供试的3种药赏两用植物对盐碱地均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其中枸杞和地榆的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0.
NaCl胁迫对马蔺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培法,以1/2Hoagland溶液为基础培养液,研究了1、2、3、4、6、8和10 g·L-1NaCl胁迫处理对马蔺[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Fisch.)Koidz.]幼苗部分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NaCl质量浓度的提高,马蔺幼苗的株高和根长、地上部分和根及全株干质量逐渐减小,但在1 g·L-1NaCl胁迫条件下,株高和地上部分及全株干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随NaCl质量浓度的提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马蔺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用1~4 g·L-1NaCl胁迫处理7或14 d,相对电导率有小幅增加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用1~8 g·L-1NaCl胁迫处理7 d,MDA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叶片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胁迫的14或21 d各指标达到最高值.随NaCl质量浓度的提高,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均不断增加且总体上显著高于对照;叶绿素含量则随NaCl质量浓度的提高出现低浓度升高、高浓度降低的趋势,其中3和4 g·L-1NaCl胁迫处理组叶绿素含量最高;各处理组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处理的第7大或第14天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第21天则随NaCl质量浓度的提高呈低浓度升高、高浓度降低的趋势,而第28天则随NaCl质量浓度的提高逐渐降低.总体上看,低质量浓度和短时间的NaCl胁迫对马蔺生长和代谢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甚至略有促进作用,而高质量浓度和长时间的NaCl胁迫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实验结束后全部供试植株均存活,结合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初步判定马蔺对NaCl胁迫具有较强的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