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大戟科植物学名订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戟科(Euphorbiaceae)是被子植物中的大科,是热带植物区系中的重要成分,还有橡胶[Hevea brasiliensis (Willd. ex A. Juss.) Muell. Arg.]、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 Airy Shaw]等重要的粮食、经济植物和巴豆(Croton tiglium L.)、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等常用药用植物,是一个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类群.  相似文献   
22.
介绍几种新优藤本观赏植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可栽培利用的藤本植物约有1000多种,其中许多种类具有奇特的叶、果和美丽的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垂直绿化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23.
中药藤黄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藤黄为藤黄科植物藤黄树 ( Garcinia hanbaryiHook. f.)的树干被割伤后流出的胶状树脂。主产柬埔寨、泰国和越南 ,我国广东省和海南省有栽培。藤黄为树脂 70 %~ 80 % ,树胶 1 5 %~ 2 5 %等的混和物。其中含藤黄酸 ( gambogic acid) 2 2 . 75 %~36.5 9% ,新藤黄酸 ( neogambogic acid)、别藤黄酸( allogambogic acid)等成分 [1~ 3 ]。中医用于攻毒 ,消肿 ,祛腐敛疮 ,止血 ,杀虫。主治痈疽肿毒 ,溃疡 ,湿疮 ,肿瘤 ,顽癣 ,跌打损伤 ,创伤出血及烫伤。国外用作利尿剂 ,治疗水肿和脑出血时降血压等 ,收载于美国药典第十版。近 2 0年来 ,国内…  相似文献   
24.
1植物名称蓬蘽(Rubus hirsutus Thunb.)。2材料类别茎段。3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启动培养基(即初代培养基):(1)MS+6-BA0.5mg·L^-1(单位下同);增殖培养基:(2)MS+6-BA0.5+NAA0.3;生根培养基:(3)1/2MS+NAA0.01。所有培养基均加25%蔗糖和5.8g.L^-1琼脂,pH5.8-5.9。  相似文献   
25.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伞形科鸭儿芹(Cryptotaenia japonica Hassk. )全株不同器官分泌道的结构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在鸭儿芹的根、茎、叶和果实各部位均有分泌道,其中果实分泌道特化为油管.分泌道多由1层明显小于周围薄壁细胞的分泌细胞组成,不同器官中分泌道的管腔和分泌细胞均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组成根中分泌道的分泌细胞较少,多为4~5个;茎中较多,为6~9个,有时多达12~14个;组成叶片分泌道的分泌细胞数差异最大,叶脉中多达22个,叶肉中仅为3个.从横切面上看,根系中的分泌道仅分布在主根和一级侧根的近周皮处,以及主根的韧皮部外侧和髓部;茎中分泌道分布于近表皮处的厚角组织之间、大厚角组织与韧皮部之间和靠近木质部的髓部;叶鞘和叶柄的分泌道位于小厚角组织内侧的顶端、大厚角组织与韧皮部之间和木质部周围,其中在叶鞘中的2个厚角组织之间也有分泌道分布;在叶片的主脉及大侧脉中,分泌道分布于维管束与上下表皮的厚角组织之间,栅栏组织中也有少量分泌道;在果实中,油管分布于内果皮与中果皮之间,多位于棱槽和合生面部位.此外,根和茎中的分泌道具有2种明显不同的分布式样;叶鞘远、近轴面部位分泌道的分布式样分别兼有茎近表皮皮层部位和叶柄维管束木质部部位的特点,具有明显的从茎向叶柄的过渡性;在果实的果棱维管束下方和2个油管之间还有2层油细胞几乎环果体分布,这种结构在伞形科种类中比较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6.
桂花SRAP—PCR体系的确立及验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 Lour. ]品种'早银桂'的总DNA为模板,对SRAP-PCR扩增体系中的模板DNA用量,Mg2+、 dNTPs和引物浓度以及Taq DNA聚合酶用量进行单因子实验, 确立了适合桂花总DNA的 SRAP-PCR反应体系:反应体系总体积10 μL,包括30 ng模板DNA、 2.5 mmol·L-1 Mg2+ 、 0.20 mmol·L-1dNTPs、 0.4 μmol·L-1上下游引物和0.75 U Taq DNA聚合酶及1×PCR buffer.采用SRAP引物组合pm21-em8,以78个桂花品种的总DNA为样品,对优化的SRAP-PCR反应体系进行初步验证,共扩增出632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75.32%;扩增位点15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6.67%.运用优化的SRAP-PCR体系,使用筛选出的18对SRAP引物组合对88个桂花品种、1个桂花野生种以及2个外类群[柊树O. heterophyllus (G. Don) P. S. Green和华东木犀O. cooperi Hemsl. ]的总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96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48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3.78%.实验结果显示,运用优化的SRAP-PCR反应体系获得的DNA条带清晰、扩增结果稳定、多态性较丰富;SRAP分子标记可用于桂花遗传多样性、品种资源鉴定、亲缘关系以及系统进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7.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Cd-Cu复合胁迫(5 mg·L-1Cd-10 mg·L-1Cu;5 mg-L-1Cd-20 mg·L-1Cu;25 mg·L-1 Cd-10 mg·L-1Cu;25 mg·L-1Cd-20 mg·L-1Cu)条件下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叶片和根系对Cd和Cu的积累作用及黄菖蒲体内Cd和Cu迁移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50 d的胁迫期内,黄菖蒲叶片和根系中的Cd和Cu含量分别随培养液中Cd和Cu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并随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基本呈增加的趋势,在胁迫末期明显提高.在不同浓度Cd-Cu复合胁迫条件下,黄菖蒲根系中的Cd和Cu积累量明显高于叶片.在Cd浓度不变的条件下,黄菖蒲叶片和根系中的Cd含量随培养液中Cu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在Cu浓度不变的条件下,黄菖蒲叶片中Cu含量随培养液中Cd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在不同胁迫时间,黄菖蒲植株对Cd的迁移率不同,但培养液中Cd的浓度较高,黄菖蒲植株对Cd的迁移率也较高;黄菖蒲植株对Cu的迁移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基本上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在Cd-Cu复合胁迫条件下,Cu对黄菖蒲体内Cd的吸收具有一定的协同吸收作用,而Cd对Cu的吸收则有一定的拈抗作用.  相似文献   
28.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ZT和2iP对南方高丛蓝浆果(Vaccinium corymbosum hybrids)优选系A47、A119和A167丛生枝的增殖倍数、质量、含水量和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3.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随ZT质量浓度提高,3个优选系丛生枝的总增殖倍数、有效增殖倍数、鲜质量、干质量、含水量及总长度均呈增加趋势,而平均长度则呈下降趋势.在2.5~15.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随2iP质量浓度提高,3个优选系丛生枝的总增殖倍数和含水量先增加后下降,在2iP质量浓度为5.0~10.0 mg·L~(-1)时达到峰值;有效增殖倍数、总长度和平均长度一直呈下降趋势;鲜质量和干质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在改良WPM培养基中添加2.0~3.0 mg·L~(-1) ZT或5.0~10.0 mg·L~(-1) 2iP可使3个南方高丛蓝浆果优选系丛生枝有较高的增殖倍数,而添加0.5~1.0 mg·L~(-1) ZT或2.5 mg·L~(-1) 2iP可使丛生枝生长较好.此外,优选系A47和A167丛生枝的增殖倍数显著高于优选系A119.  相似文献   
29.
对205国道无林带典型路段东西两侧200 m范围内的农田表层土壤、稻(Oryza sativa L. )叶及糙米中Al、Cd、Cr、Cu、Fe、Ni、Pb、Zn和As的含量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5国道两侧农田表层土壤中Cd、Cr、Cu、Ni、Pb和Zn的含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15618-1995),As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西侧表层土壤中的Al、Cr、Fe、Ni、Zn和As含量,稻叶中的Al、Cd、Cr、Fe和Ni含量及糙米中的Al、Cd、Cr、Cu、Fe和Ni含量均比东侧高,表明路西侧受汽车尾气扩散沉降影响比东侧明显,并与该路段主风向为偏东风有关;西侧表层土壤中的Ni和Zn含量及东侧表层土壤中的Cd含量、西侧稻叶中的Al和Zn含量、西侧糙米中的Fe含量和东侧糙米中的Al含量均有随路侧距离增加而显著递减的规律,负相关关系显著或极显著;稻叶和糙米中某些重金属的含量有明显的峰值区域,均位于路侧10~20 m区域内,并与土壤中的含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糙米中未检出As,且Al、Cd、Cr、Cu和Zn含量均未超出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但部分样本Ni和Pb含量略有超标.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稻叶中的Pb主要来源于土壤,而稻叶中其他重金属含量明显受到公路环境污染物扩散沉降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重金属元素已在205国道两侧的农田表层土壤中显著累积,其中As的积累最严重;稻叶和糙米中重金属的含量水平明显受到公路汽车尾气扩散沉降的影响,且扩散沉降集中在距离公路边缘10~20 m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30.
枇杷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枇杷叶系蔷薇科(Rosaceae)枇杷属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干燥叶,为常用中药,收载于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枇杷叶归肺、胃经,具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作用,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气逆喘气、胃热呕逆及烦热口渴之症状。目前,已经从枇杷叶中分离出三萜酸、黄酮类、多酚、倍半萜及其苷类等成分,对其药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萜酸的抗炎心、降血糖和抗病毒活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