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脐血CD34 干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疫苗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combined immunity deficiency,SCID)小鼠体内对人肝癌细胞的免疫治疗和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微磁珠分选系统(Mini MACS)从脐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CD34 干细胞.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ed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M-CSF)、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ecombined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诱导脐血CD34 细胞向DC分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DC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变化.用人肝癌细胞BEL-7402裂解物冲击DC制备DC疫苗.在SCID小鼠体内观察DC疫苗致敏的淋巴细胞对人肝癌细胞的免疫治疗和免疫保护作用.结果脐血CD34 细胞在细胞因子诱导下,细胞形态由小变大、由圆形逐渐变为不规则形;细胞分裂扩增过程中,数量逐渐增多,形成细胞集落.经过细胞因子联合诱导2周的DC胞质突起丰富,具有典型的树枝状形态.在体内的抗肿瘤实验中,经DC疫苗致敏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治疗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小于未致敏淋巴细胞治疗组(P<0.05).与未致敏淋巴细胞免疫组和DC疫苗致敏的淋巴细胞治疗组比较,经DC疫苗致敏的淋巴细胞免疫SCID小鼠,肝癌细胞攻击后,肿瘤的发病率降低(P<0.05),发病潜伏期延长(P<0.01),肿瘤体积和重量减小(P<0.05).结论人脐血CD34 细胞来源的DC疫苗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肝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抵抗肿瘤细胞的攻击,对机体具有相应的抗肿瘤免疫治疗和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2.
235例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本地区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VITEK-6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结果:革兰阴性菌是本地区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70.64%(166/235),其中大肠埃希菌占革兰阴性菌的66.87%(111/166),其次为克雷伯菌属10.84%(18/166).主要致病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为主38.7%(24/62).革兰阴性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耐药率高,革兰阳性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 8种抗生素耐药率均偏高.治疗首选万古霉素、呋哺类、利福平等抗生素.结论:大肠埃希菌是本地区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建议临床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3.
ICU病房G^+菌谱及其耐药性连续9年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ICU病房分离菌中G^+菌谱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防治G^+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ICU病房自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9年间所分离到的G^+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9年间共分离获得G^+菌408株,占总的23.2%(408/1755)。由1998年至2004年,G^+菌分离率逐年增多,2004年后又有所下降。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为主,占65.7%,其次为溶血葡萄球菌(SH,10.8%)、表皮葡萄球菌(SE,9.5%)。MRSA占SA的89.9%,MRSE占SE的92.3%。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主要G^+菌均呈多重耐药特性,只有万古霉素对G^+具有很强抗菌活性,敏感率达100%。结论ICU病房在所分离的G^+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所占比例很高,细菌呈多重耐药特性。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严重问题并尽一切可能预防院内感染和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24.
方法:利用中性蛋白酶成分、特征性酶抗体的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确定分选肥大细胞亚型,以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肥大细胞内分泌颗粒。结果:三种免疫表型被确定:肥大细胞的类胰蛋白酶阳性(MCT)、类糜蛋白酶阴性;类糜蛋白酶阳性(MCC)、类胰蛋白酶阴性和类胰蛋白酶阳性、类糜蛋白酶阳性(MCTC)。肥大细胞内分泌颗粒分散或聚集存在,分泌颗粒突起分泌或以分散的方式释放。分泌颗粒大范围释放后,肥大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结论:利用肥大细胞的特征性酶抗体、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可将人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分选纯化为三种亚型;以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肥大细胞含有丰富的分泌颗粒,它说明肥大细胞具备了为人体I型变态反应提供快速反应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5.
新生儿肺炎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肺炎病原学的特点,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01年1月~2002年12月新生儿肺炎病原学的情况.结果:125例痰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08株,多株菌混合感染不多.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占83.3%,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占10.2%,真菌感染只占6.5%.ESBLs及MRSA的检出率较高;细菌的耐药性较强但有自己的特点.结论:新生儿肺炎的病原学有自己的特点,应积极进行细菌学检查,根据其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6.
为了研究冲击波(SW)诱导人骨髓基质细胞(hMSCs)在动物体内成骨作用,根据前期工作结果,应用适宜能量冲击波(10kV,500次)处理体外培养的hMSCs,将SW组和对照组hMSCs与羟基磷灰石(HA)载体复合后体外培养2周,应用扫描电镜(SEM)检测细胞在载体表面的生长情况.将hMSCs-HA载体复合体植入裸鼠皮下,分别于术后4周、8周取材进行组织学、四环素荧光标记、SEM观察、碱性磷酸酶测定、RT-PCR检测骨钙素mRNA表达.结果表明,SW组及对照组细胞与HA载体体外复合后生长良好,且SW组细胞分泌较多的细胞基质;细胞载体复合体植入动物体内后,SW组载体表面有类骨组织形成,而对照组HA载体表面无骨组织形成;SW组与对照组的hMSCs-HA载体复合体碱性磷酸酶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SW组hMSCs-HA载体复合体术后4周与8周表达骨钙素mRNA,而对照组则无表达.提示hMSCs经适宜能量冲击波作用后与HA载体复合植入裸鼠体内具有成骨作用,适宜能量的冲击波作为一种新的促进hMSCs成骨分化的方法,可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生理浓度睾酮(testosteron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转录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转录因子活性芯片技术分析经单纯培养基、生理浓度睾酮及先雄激素受体拮抗剂(flutamide)预处理再生理浓度睾酮作用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核内转录因子活性的差异.结果:通过筛选,睾酮作用后有5个转录因子的活性发生显著改变,其中活性明显上调的转录因子有3个,包括c-Myb、Myc.Max和P53;活性明显下调的转录因子有2个,包括核因子κb(NF-κb)和SPl;且Flutamlide能有效消除睾酮的上述作用.结论:通过雄激素受体睾酮可调节内皮细胞部分转录因子活性,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睾酮参与心血管疾病相关靶因子转录调控的机制.  相似文献   
28.
目的:建立高纯度的新生SD大鼠皮质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24h内的新生SD大鼠皮质,用木瓜酶和DNaseⅠ共同消化,5%胎牛血清终止消化,吹打分离组织获得单细胞悬液,进行细胞计数,用无血清DMEM/F12种植培养,4h后换成用无血清Neurobasal配制的维持培养液继续培养,尼氏小体染色和免疫荧光法鉴定神经元的纯度。结果:培养第10d,神经元胞体饱满,结构清晰完整,光晕明显,折光性强,可见粗长的树突和轴突,相邻细胞形成紧密网状联系,神经元纯度达到96%以上。结论:经改良和优化,无须添加阿糖胞苷抑制胶质细胞的生长即能够获得生长状态良好、高纯度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食管癌细胞迁移到小鼠腹腔时肿瘤细胞周边微环境的变化。方法:将食管癌细胞株EC109和/或诱导试剂植入小鼠腹腔,利用组织化学的方法、荧光标记的肥大细胞蛋白酶和流式细胞术,我们在小鼠模型观察肠组织的形态和腹腔的MC亚型的变化。结果:胰酶导致小鼠肠道平滑肌层和黏膜下层的组织增厚,细胞间隙的增加可能有益于MC在组织移动或迁移进入腹腔;它引起小鼠腹腔液的总MC增加,MCC亚型的相对比例增加,MCT亚型减少。EC109细胞不能明显地改变小鼠肠道组织的形态,但它显著地引起腹腔MCT亚型的相对比例增加。结论:根据肥大细胞内颗粒的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的差异表达,可证实小鼠的MC亚型;并且不同的诱导物可能影响腹部微环境的变化。目前的研究表明,食道癌细胞可以诱导MCT(含有类胰蛋白酶)亚型迁移到小鼠腹腔,造成肿瘤细胞周围的内部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30.
摘要 目的:分析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跌倒风险与视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95例,采用修订版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工具(MFROP-COM)评估患者跌倒风险。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AF)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获取患者的临床资料。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跌倒风险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100.00%。其中存在跌倒风险的患者38例(40.00%)。无跌倒风险的患者视力、生存质量各领域评分均优于有跌倒风险的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跌倒风险与视力、文化程度、年龄、家中安全行走、婚姻状况、居住方式、日常生活能力、居家环境安全、足部疾病、社区安全行走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常生活能力、视力、家中安全行走、足部疾病、社区安全行走、居家环境安全是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跌倒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存在跌倒风险的人数占比较高,且跌倒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有跌倒风险的患者生存质量更低,因此临床需积极评估并帮助此类患者建立科学防跌倒生活行为,对改善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