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21.
222.
223.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且患者趋于年轻化,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药物治疗虽然取得进展,但因药物的毒性、耐药及价格昂贵严重影响CRC的综合治疗效果,因此寻求新的、更敏感有效的药物和药物靶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铁死亡作为一种近期发现的细胞死亡调节方式,它与癌症药物耐药性、敏感性密切相关,激活铁死亡成为克服传统癌症治疗耐药机制的潜在策略,诱导铁死亡的药物研发应用有望成为治疗CRC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在CRC中铁死亡相关代谢途径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以便整体认识基于铁死亡的药物在CRC中作用的具体机制,充分发掘其治疗潜力,为CRC的诊疗和耐药性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24.
目的 研究紫丁香苷的抗乳腺癌作用及分子机制,为紫丁香苷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MTT检测紫丁香苷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台盼蓝、TUNEL和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状况,Western bolt检测Caspase-3的活化情况,判断细胞凋亡是否发生;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表达,结合JC-1染色探讨紫丁香苷对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运用PI3K激动剂Recilisib做对比,qRT-PCR和Western bolt检测紫丁香苷调控PI3K/Akt/mTOR通路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 紫丁香苷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抑制作用,能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进一步研究发现,紫丁香苷处理后,细胞内Caspase-3被激活,Bcl-2表达下降,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丧失,PI3K、Akt和mTOR的mRNA与蛋白质水平表达无明显变化,但蛋白质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Recilisib处理后部分抵消了紫丁香苷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 紫丁香苷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来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发生线粒体途径的凋亡。紫丁香苷是具有开发潜力的抗乳腺癌药物。  相似文献   
225.
[目的] 预测并分析82株全基因组测序的鲍曼不动杆菌前噬菌体的携带情况,鉴定前噬菌体编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方法] 利用PHASTER (Phage Search Tool Enhanced Release)软件预测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的前噬菌体,采用CARD (The Comprehensive Antibiotic Research Database)和VFDB (Virulence Factors Database)在线分析软件预测前噬菌体编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结果] 预测到472条鲍曼不动杆菌前噬菌体,其中完整型前噬菌体201条,疑似型前噬菌体91条,缺陷型前噬菌体180条。平均每株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中可携带至少2条完整型前噬菌体。每株鲍曼不动杆菌所携带的全部前噬菌体占其基因组比例约为4%-6%。29条前噬菌体携带77个耐药基因,耐药表型共有14种,分别来自15个不同的家族,涵盖6种抗生素耐药的作用机制。132条前噬菌体编码毒力基因,归类为38种毒力基因和34种毒力因子。不同类型的前噬菌体普遍携带1-2种毒力因子,少数前噬菌体携带3种及以上毒力因子。分析毒力因子可能的宿主来源构成比发现,除鲍曼不动杆菌外,脑膜炎奈瑟菌、痢疾志贺氏菌、嗜肺军团菌及其亚种等也有较高的结构比例,是可能的宿主来源。[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普遍携带前噬菌体,但前噬菌体基因在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中所占比例不高。部分前噬菌体携带抗生素耐药基因,以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及β-内酰胺类耐药为主。约30%的前噬菌体携带毒力基因。前噬菌体可能在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获得、传播及致病性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6.
脑胶质瘤(Glioma)是最常见的中枢系统恶性肿瘤,MAML2是NOTCH信号通路的共激活因子,通过癌基因组数据库(TCGA)分析验证MAML2基因表达及相关临床参数与低级别胶质瘤(LGG)的诊断及预后价值。从癌基因数据库LGG数据库中下载患者基因表达量数据及患者临床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验证MAML2基因表达差异及临床参数与胶质瘤的诊断与预后关系。在TCGA LGG队列中,发现LGG组织中的MAML2基因较正常组织明显上调(P<0.001),其差异表达可作为低级别胶质瘤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同时,MAML2低表达组的LGG患者总体生存率低于高表达组(P=0.005 2)。此外,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分级,初治后肿瘤再发事件及MAML2低表达是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MAML2基因有可能成为诊断及预测低级别胶质瘤的一个潜在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227.
血管钙化是一种细胞介导的主动生物学过程,类似于骨重塑,在急慢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演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有关血管钙化的机制与防治研究逐渐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但遗憾的是,精准的分子与细胞靶向治疗尤其是能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成果却罕有出现。新近的研究显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成骨细胞表型和功能失调的破骨细胞表型,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调控的失衡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钙化形成的关键环节。已知由巨噬细胞分化而来的破骨细胞是机体内唯一有骨吸收特性的细胞,具备促钙化消退的潜能。因此,探索促斑块内巨噬细胞源性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的研究是一个有望为钙化防治带来新突破的方向。然而,目前关于破骨细胞在血管钙化中的作用和相关调控机制仍存在争议。基于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本课题组的实验结果,本文凝练出了羧甲基赖氨酸(CML)通过STAT3调控NFATc1-GNPTAB信号介导斑块内巨噬细胞破骨化吸收障碍的假说,并从血管钙化的概念与机制、破骨细胞与血管钙化间的关系、血管钙化中破骨细胞的调控机制以及破骨细胞作为血管钙化治疗靶点4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希望为后续血管钙化的精准防治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