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2 毫秒
261.
对完整细胞在非常规介质中的生物催化反应进行了回顾,分别总结了产物为醇,甾体,有机酸,生物大分子及其它各类反应的研究进展。并从溶剂和细胞两种角度对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 。  相似文献   
262.
为探讨贵州省百花湖(水库)消落带土壤磷的释放状况,采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了不同消落带土壤和环境条件变化对百花湖消落带土壤磷释放的影响,分析磷的释放量与磷赋存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淹的黄壤释磷量最大,砂石壤最低;温度升高,土壤中磷的释放强度随之增大;扰动上覆水比静置条件下更有利于磷的释放;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土壤磷的释放量略高于中性条件,且碱性条件下最高;厌氧条件比好氧条件更能加速磷释放;不同形态磷与土壤磷释放量有不同程度相关,其中有机磷(OP)与磷的释放极显著相关;与铁铝结合态磷(Fe/Al-P)和钙结合态磷(Ca-P)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263.
转换寄主前后扶桑绵粉蚧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受到显著的影响,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到达韧皮部,总取食时间显著变短,取食效率降低。但寄主转换后,下一代成虫的取食效率提高,总刺探数、取食刺探数、总刺探时间以及到达韧皮部的效率与时间均与寄主转换前的扶桑绵粉蚧个体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存在高度可塑性,这种特性利于扩大其寄主植物范围,有可能是促其成为重要农业入侵生物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64.
【目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研究以棉花作为寄主,探索恒温及变温条件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光周期为12L∶12D,RH 70%±5%,在系列恒温及变温(温度波动范围为±1℃)条件下,用棉花饲养扶桑绵粉蚧,观察和分析了不同温度下各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繁殖力及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最适发育温度、极限高温等。【结果】在恒温17~32℃范围内,扶桑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当温度达到27℃时发育速率值增幅最大,其中在恒温22~32℃范围内,该虫具有较高的生长发育速率和存活率,且繁殖能力较强,而在恒温37℃条件下,该虫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而死亡。在循环变温条件(25~40℃)下,该虫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发育历期更短,速率更快,存活率更高,繁殖力也达到了恒温条件下的平均水平。雌雄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0℃和8.1℃,而达到成虫时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322.6日度和344.8日度。通过拟合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非线性回归关系求出雌雄虫最适发育温度分别为30.5℃和29.9℃,而极限高温分别为36.6℃和35.8℃。【结论】扶桑绵粉蚧适温范围广泛,特别是在变温条件下的适应性非常强。这些结果为预测扶桑绵粉蚧在我国主要棉区的分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65.
采用体外暴露方式,以草鱼淋巴细胞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LR)与细菌内毒素(LPS)复合作用对鱼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MC-LR和LPS在单一与复合暴露下都能够诱导草鱼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呈现细胞凋亡典型的阶梯状DNA电泳特征.但对比复合暴露与单一暴露的凋亡率可以发现,MC-LR与LPS复合暴露会发生协同作用,并呈显著剂量-效应关系,其中复合暴露Ⅳ组凋亡率为单一暴露Ⅰ(MC-LR)和Ⅱ(LPS)组的2-1和3.3倍.MC-LR可协同LPS抑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引发细胞内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水平上升,导致DNA损伤,致使淋巴细胞阻滞于G0期,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加速鱼淋巴细胞的凋亡,提高细胞凋亡率.表明MC-LR能够协同LPS加剧其对鱼体免疫细胞毒性,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66.
唐尧  宋瑜  谢俊杰 《生态科学》2016,35(3):134-139
紧凑城市作为一种缓解城市无序蔓延,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和交通能源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形态, 对于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主要以我国35 个案例城市为研究对象, 利用遥感数据和统计资料, 完成了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变化特征分析。研究表明, 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建成区扩展呈加速趋势,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弹性系数的均值为2.27, 可见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效率偏低; 与此同时, 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化紧凑度指数的均值由2000 年的0.1298 降低至2010 年的0.1177, 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略有下降, 城市空间扩展整体上以外延式扩展为主。  相似文献   
267.
宋瑜  刘婷  唐尧  祝炜平  汤维 《生态科学》2015,34(3):122-126
基于Landsat TM/ETM+数据完成了我国30 个案例城市建设用地的遥感信息提取, 采用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实现了城市空间形态集聚程度的分析与评价, 以期阐明近年来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并为城市空间形态定量研究方法提供一定的技术手段。结果表明, 案例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基本上呈“单核”分布; 2000-2010 年间城市建设用地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 指数平均变化率为–5.80%, 即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的集聚程度表现为整体性下降的趋势。因而,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 要特别注意城市用地过度扩展而引发的大分散和蔓延式扩张态势, 遏制城市空间失控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68.
目的对男性患者解脲脲原体进行三种检测方法的对比研究及药敏分析。方法选取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06例男性解脲脲原体感染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别同时用培养鉴定法、DNA实时荧光定量法(RT-PCR)及R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测(SAT)法三种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以培养鉴定法作为对照组,对比RT-PCR及SAT方法对解脲脲原体的阳性检出率。结果培养鉴定法、RT-PCR、SAT法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1.7%、35.5%、43.6%,培养鉴定法与SAT法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RT-PCR,具有显著差异(χ~2=4.35,P=0.0362);培养鉴定法与SAT法阳性率无明显差异(χ2=2.89,P=0.0982),有较好的一致性(K=0.890,P0.05);药敏结果显示,解脲脲原体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敏感性较高,敏感率为97.6%。结论对男性疑似解脲脲原体感染患者建议选择不同检测方法诊断以保证阳性检出率,可以更好指导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69.
杨应  何跃军  董鸣  王鹏鹏  司建朋  谢佩耘 《生态学报》2017,37(24):8477-8485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够通过菌丝体在不同的植物个体间形成公用菌根网(Common mycorrhizal networks,CMN)。针对喀斯特生境中不同植物个体间通过CMN调控营养分配和生物性状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了喀斯特生境3种不同的适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模拟自然环境构建微生态系。试验设置同位素供体室和受体室,供体隔室种植香樟并进行同位素~(15)N标记,受体隔室种植不同生长型植物香樟、构树和鬼针草;利用20μm(M~+)和0.45μm尼龙网(M~-)对受体隔室进行处理,同位素~(15)N标记供体植物香樟根系,测定受体植物幼苗叶片δ~(15)N值、植株氮摄取量、生物量以及生长性状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M~+处理的3种受体植物叶片δ~(15)N值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同时M~+处理显著提高了香樟幼苗地上、地下部分及植株总氮摄取量,构树和鬼针草的氮摄取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2)M~+处理显著提高了香樟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但对构树没有显著影响;M~+处理下香樟幼苗株高、地径及叶面积和鬼针草幼苗株高、地径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但构树在M~+和M~-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3)M~+处理的香樟幼苗根系平均直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但M~+处理的构树幼苗则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微生态系中丛枝菌根网CMN非平衡性地影响了不同植物个体的氮摄取及植物生长性状,CMN更有利于提高与供体植株为同一物种的受体香樟叶片δ~(15)N、植株N摄取量以及促进其生物量积累和苗木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270.
油蒿和羊柴为毛乌素沙地的共生优势物种, 然而关于土壤水分对其种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设置低水(200mL)、中水(300 mL)和高水(400 mL)三个水分处理水平及单独和混合生长两种种植方式, 通过油蒿和羊柴的生长响应,来研究不同水分供应条件下两物种种间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 水分处理显著提高了油蒿的株高和基径以及羊柴的基径, 竞争存在与否对两物种的形态生长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在生物量积累方面, 水分处理对于油蒿总干重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 且主要是在混合生长条件下; 水分显著降低单独生长油蒿的根冠比。竞争对油蒿总干重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在中水条件下, 对其根冠比的抑制作用是在低水条件下。对于羊柴, 水分处理显著提高其总干重而降低其根冠比, 竞争仅对其总干重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且是在中水条件下。通过对相对竞争系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油蒿和羊柴的种间关系表现为在低水、高水下竞争, 在中水条件下共存, 并且两物种的相对竞争能力随处理的时间而变化。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中等水分供应条件对两物种的共存是有利的, 这可为毛乌素优势群落的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