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1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莫莫格湿地芦苇对水盐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春暖  章光新  李红艳  李然然 《生态学报》2012,32(13):4146-4153
认识湿地植物对不同水盐环境的生理生态响应特征和规律,是确定湿地生态需水阈值的关键,为湿地生态需水量计算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莫莫格湿地水盐环境因子与芦苇生理生态特征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国际通用植被数量分析软件CANOCO4.5对其关系进行了冗余度分析(RDA).结果表明:湿地水深、Na+,HCO(3)含量3个环境因子组合对芦苇生理生态特征变异的解释量达到54.7%,说明这3个变量是影响芦苇生理生态特征变异的重要因子,水深是关键驱动因子.水深与芦苇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光化学性能指数PIABS成显著正相关,随着水深的增加,芦苇株高、生物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等逐渐增加.Na+含量、HCO(3)含量与芦苇生理生态特征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中轻度盐碱湿地生态恢复需要重点考虑水深条件对湿地生态的影响,其次是水质( Na+/HCO(3))因素的影响作用,确保适宜生态水位,满足生态恢复需要.  相似文献   
132.
采用固定滴灌(根区一侧固定供水)、控制性分根区交替滴灌(根区两侧交替供水)和常规滴灌(紧贴幼树基部供水)3种灌水方式和3种灌水定额(固定滴灌和交替滴灌均为10、20和30 mm,常规滴灌为20、30和40 mm),对比研究了控制性分根区交替滴灌对苹果幼树形态特征与根系水分传导的影响.结果表明: 交替滴灌的根区两侧土壤出现反复干湿交替过程,常规滴灌的根区两侧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著.在灌水定额相同时,灌水侧的土壤含水率在3种灌水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与常规滴灌和固定滴灌相比,交替滴灌显著增加了苹果幼树的根冠比、壮苗指数和根系水分传导,在30 mm灌水定额处理下,交替滴灌的根冠比分别增加31.6%和47.1%,壮苗指数增加34.2%和53.6%,根系水分传导增加9.0%和11.0%.3种灌水方式下,根干质量和叶面积均与根系水分传导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控制性分根区交替滴灌增强了苹果幼树根系水分传导的补偿效应,促进了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有利于干物质向各个器官均衡分配,显著提高了根冠比和壮苗指数.  相似文献   
133.
大绒鼠冷驯化和脱冷驯化能量代谢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测定冷驯化(5℃)到脱冷驯化(30℃)条件下,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的体重、摄入能、静止代谢率(RMR)、非颤抖性产热(NST)和血清瘦素含量等参数,探讨了血清瘦素浓度与能量收支的关系。结果表明,冷驯化可致大绒鼠体重下降,RMR、NST、摄入能升高,血清瘦素浓度降低;脱冷驯化后大绒鼠体重增加,RMR、NST、摄入能降低,血清瘦素浓度增加。血清瘦素含量与体重呈正相关,与RMR、NST、摄入能呈负相关。表明大绒鼠的体重、摄入能和产热能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且瘦素可能参与了大绒鼠适应冷驯化及恢复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和体重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4.
生物膜是将细胞与环境分开的第一道屏障,是环境胁迫造成损伤的主要位点.脂肪酸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在决定生物膜的生理特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增加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能增加膜脂的流动性.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生物通过脂肪酸脱饱和维持膜的流动性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本文主要从不饱和脂肪酸在环境温度胁迫、盐胁迫、氧化胁迫、酸碱胁迫、干旱胁迫、乙醇胁迫及铝胁迫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5.
甲基苯丙胺近年来在国际上迅速泛滥,作为一类精神刺激药物,世界范围内对其神经毒性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功能影像学等各种技术的快速发展,甲基苯丙胺的神经毒性机制研究日益深入,但是其防治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参考了近年来发表的国内外文献27篇,对其神经毒性及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6.
目的:为探讨在白骨化案件的骨皮质中提取到一定质和量的可供核DNA分析的DNA模板,本文从受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较小的骨皮质中有效地提取到了核DNA,并成功地进行DNA分析,进行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方法:采集10根无关个体胫骨骨皮质,分别用有机法、Chelex-100法、有机法结合Chelex-100法、有机法结合磁珠纯化柱法4种方法提取骨皮质核DNA,用常规荧光标记复合STR基因分型法成功分析骨皮质核DNA,获得满意STR基因座分型.结果:有机法能提取到骨皮质核DNA,进行STR分型时部分样本图谱峰值不均衡;仅用Chelex-100法提取的核DNA得不到STR分型结果或出现较多的等位基因缺失;有机法结合Chelex-100法、有机法结合磁珠纯化柱法提取的核DNA均能成功进行STR分型,没有等位基因的缺失,其中有机法结合磁珠纯化柱法提取的核DNA检测成功率最高.结论:骨皮质中能提取到核DNA,可以成功地进行DNA分析.  相似文献   
137.
目的研究玉屏风加苍耳子散加减方(YCD)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2019年我院3~6岁11例RRTI患儿,随机分为YCD治疗组6例,泛福舒(OM-85)治疗对照组5例,分别收取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3月的粪便,同时选取同年龄段的44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并收取粪便。所有标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YCD和OM-85治疗RRTI患儿病情变化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并预测菌群功能。结果 YCD治疗RRTI患儿4周至3月的疗效好于OM-85(P<0.05)。RRTI患儿与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有显著差异(P<0.001)。RRTI患儿肠道菌群在治疗前后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正常儿童(P> 0.05),但治疗后的组间差异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YCD治疗前后的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属、嗜血杆菌属、梭菌ⅩⅣa属、副拟杆菌属、芽殖菌属的相对丰度变化与YCD疗效规律协同并与功能代谢通路相关(r>0.5,P<0.001)。其中,拟杆菌属、副拟杆菌属和芽殖菌属分别为治疗4周和3月的核心菌属。结论 YCD可以调节RRTI患儿肠道菌群失衡来改善患儿病情,尤其在疾病后期为RRTI患儿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8.
mRNA存在多种转录后修饰,这些修饰调控mRNA的稳定和剪接、翻译、转运等多个过程,进而影响细胞发育、机体免疫、学习认知等重要生理功能。其中m6A修饰是转录后修饰中最丰富的一种,广泛存在于mRNA中,调控mRNA的代谢活动,影响基因表达。m6A修饰的稳态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持至关重要。近年研究发现,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和脑肿瘤中均存在m6A修饰的身影。因此本文对近几年m6A甲基化修饰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功能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进行总结,为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潜在的临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9.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几款溶瘤病毒制剂的相继上市,溶瘤病毒疗法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焦点。溶瘤病毒可选择性感染并裂解肿瘤细胞,同时释放肿瘤相关抗原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达到杀伤肿瘤细胞和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溶瘤病毒对肿瘤的靶向杀伤作用决定了其安全性和溶瘤效果。为了开发出安全高效的溶瘤病毒,目前主要采用以下策略:利用某些病毒载体对肿瘤细胞的天然靶向性,使溶瘤病毒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并杀伤肿瘤细胞;或者对病毒基因组进行缺失和插入等修饰,通过靶向肿瘤细胞特异性表面受体、胞内信号通路或者肿瘤微环境等提高溶瘤病毒的肿瘤靶向性。其中,肿瘤微环境中的低氧状态、新血管生成以及免疫抑制状态等都可成为溶瘤病毒的靶点。而溶瘤病毒通过表达细胞因子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者与CAR-T细胞联合作用,靶向调节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状态,成为提高溶瘤病毒肿瘤靶向性的常用方法。本文将对以上溶瘤病毒靶向治疗肿瘤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0.
冷仙  曾源  周键  杨飞龄  武瑞东 《生态学报》2023,43(3):1040-1053
定期开展保护成效评估,是制定保护决策与提升保护地管理效果的重要基础。景观动态能够直观地指示保护地成效,但针对区域尺度保护地网络,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的景观保护成效研究还相对缺乏。以我国西南地区102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生态状况、自然生境格局与连通性以及人类干扰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权TOPSIS模型的综合分析方法,评估自然保护区在1990—2015年间的景观保护成效,并探讨自然保护区属性与保护成效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从1990—2000年至2010—2015年评估时段,保护成效上升的自然保护区数量约占77.5%,但低于保护成效综合评价指数平均值的自然保护区数量持续增加,表明自然保护区的整体景观成效趋于两极化发展。(2)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成效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保护成效明显提升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川藏滇桂四省区,成效下降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黔、桂及两者交界区域。(3)不同类型与等级的自然保护区之间保护成效存在差异。类型上,整体成效表现为森林生态类较好、内陆湿地类次之、野生动植物类较差,而保护成效改善程度为野生动物类>内陆湿地类>森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