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摘要 目的:研究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矫正手术后力学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6月到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脊柱畸形矫正术的患者80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根据患者术后随访期间是否出现力学性并发症分为力学并发症组和无力学并发症组,调查两组患者年龄、BMI、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合并神经损伤、术中截骨、性别、主弯角度、矫正率、手术史、入路以及疾病类型等病历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脊柱畸形矫正术后发生力学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0例脊柱畸形矫正术患者术后发生力学性并发症患者18例(22.50 %),分别为内固定失败4例、近端交界性失败5例、远端交界性失败4例以及术后冠状面失平衡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时间(OR=6.924,P=0.015)、年龄(OR=2.803,P=0.011)、矫正率(OR=3.215,P=0.032)、合并神经损伤(OR=1.629,P=0.021)、术中截骨术(OR=5.876,P=0.005)以及手术史(OR=1.692,P=0.043)与成人脊柱畸形矫正术后力学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时间(OR=2.265,P=0.002)、年龄(OR=4.035,P<0.001)、合并神经损伤(OR=3.024,P=0.003)以及术中截骨术(OR=3.982,P<0.001)是成人脊柱畸形矫正术后发生力学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年脊柱畸形患者矫正术后易发生力学性并发症,手术时间较长、年龄较大、合并神经损伤以及术中截骨术均会增加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2.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脊柱手术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H磷酸化亚型(pNF-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与患者病情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到2021年6月在我院进行脊柱手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脊髓未损伤组(n=35)、脊髓不完全损伤组(n=27)和脊髓完全损伤组(n=20),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POCD)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POCD组,n=30)和无认知功能障碍组(No-POCD组,n=52)。比较各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天、3天、7天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结果:(1)脊髓未完全损伤组患者血清pNF-H、NSE和ESR均显著高于脊髓未损伤组患者,而均显著低于脊髓完全损伤组患者(P<0.05);(2)No-POCD组和POCD组在性别、年龄、体重、BMI、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失血量均具有可比性(P>0.05);(3)POCD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天、3天、7天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均显著高于No-POCD组患者(P<0.05)。结论:老年脊柱手术患者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与患者病情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有关,术前及术后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升高可能增加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检测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有助于评估老年手术患者病情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3.
摘要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凝血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对照组手术麻醉采用全麻,研究组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对比两组麻醉后恢复室滞留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凝血功能、应激反应、认知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麻醉诱导后10 min(T1)~术毕(T3)时间点,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先下降后升高,且研究组T1~T3时间点HR、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麻醉后恢复室滞留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术后1 d~术后7 d,两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先升高后下降,活化部分酶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先缩短后延长,且研究组术后1 d~术后7 d的FIB、PLT低于对照组,APTT、PT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术后7 d,两组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先升高后下降,且研究组术后1 d~术后7 d的NE、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术后7 d,两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先下降后升高,且术后1 d~术后7 d研究组的MMSE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可降低术后应激反应,减轻凝血功能和认知功能损害,缩短麻醉后恢复室滞留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4.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尿酸(U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新发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n=30)和无房颤组(患者住院期间未新发心房颤动,n=80)。另选择50例同期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房颤组、无房颤组、健康对照组三组研究对象血清NT-proBNP、UA水平差异。收集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T-proBNP、UA单独以及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结果:房颤组患者血清NT-proBNP、U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无房颤组,且无房颤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NT-proBNP以及UA水平、高龄、左房增大、合并糖尿病、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UA、NT-proBNP单独及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0、0.737、0.840。结论:血清NT-proBNP、UA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两者联合应用的预测价值最高,除高NT-proBNP以及UA水平外,高龄、左房增大、合并糖尿病、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亦是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5.
[目的]获得有活性的缓激肽药物,探讨缓激肽在心肌细胞缺氧复氧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PCR方法构建p Waldo-BK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菌株,优化诱导剂IPTG浓度和表达温度;利用镍柱亲和层析和分子筛纯化缓激肽融合蛋白质,利用GFP荧光In-gel检测蛋白质的表达情况;构建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检测缓激肽对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成功构建p Waldo-BK表达载体,0. 2 mmol/L IPTG于25℃诱导培养20 h,能够获得高表达的目标蛋白质; In-gel荧光检测证实,融合蛋白GFP能够发出绿色荧光;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证实缓激肽能够有效保护心肌细胞。[结论]0. 2 mmol/L IPTG、25℃诱导表达20 h,得到散发绿色荧光的融合蛋白,每1L BL21(DE3)细胞培养基能够获得缓激肽约0. 55 mg,且最终获得的缓激肽能够有效保护心肌细胞对抗缺氧复氧刺激。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康复新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8年6月淮安市淮阴医院诊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8(IL-8)、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血小板(PLT)和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3.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8、IL-6、TNF-α水平及PLT、FIB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治疗后P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康复新液灌肠治疗可显著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凝血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DEX)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阴茎勃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确诊为良性前列腺增生并行经TURP的8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实验组于手术初始即使用输液泵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输注剂量0.5μg/kg)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患者于手术开始时即开始使用输液泵持续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直至手术结束。于麻醉前(T1)、麻醉插管后导尿前(T2)、DEX或生理盐水泵入10 min时(T3)、手术开始后导尿时(T4)四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脉压差(MAP)、心率(HR)、阴茎勃起发生率及术后膀胱刺激征的发生率。结果:T1、T2、T3时刻,两组间HR和M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对照组HR和MAP均选择低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及T2时阴茎勃起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3、T4阴茎勃起率分别为27.91%、74.42%,实验组患者T3、T4阴茎勃起率分别为6.98%、1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膀胱刺激征出现率为9.30%,低于对照组的3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TURP术中可以有效稳定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并降低患者术后阴茎异常勃起率,且术后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a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入院接受治疗的5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6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那普利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后、出院前1 d及随访时血浆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opingⅠ,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肌酐(Creatine,CREA)、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 BNP)、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LVE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美国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存质量表(Kansas City Cardiomyopathy Questionnaire,KCCQ)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临床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出院前1 d,两组患者的血清c Tn I、hs-CRP、NT-pro BNP、CK-MB、FIB、TNF-α、CREA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出院1周时,观察组的血清c Tn I、hs-CRP、NT-pro BNP、CK-M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2周、1个月时,观察组的血清c Tn I、hs-CRP、NT-pro BNP、CK-M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各个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血清FIB、TNF-α、CREA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出院前1 d LVEF、LVEDD、LVM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3、6个月时,观察组以上指标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在随访过程中各个时点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KCCQ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观察组的KCCQ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和依那普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相当,但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患者近期预后优于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59.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STAT4)与重度子痫前期(PE)患者自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重度PE患者150例。根据妊娠28周内是否发生自发性流产分为发生组(n=41)和未发生组(n=109)。对比两组血清25(OH)D、IGFBP-1、STAT4水平。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PE患者自发性流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25(OH)D、IGFBP-1、STAT4水平对重度PE患者自发性流产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生组的25(OH)D、IGFBP-1水平低于未发生组,STAT4水平高于未发生组(P<0.05)。重度PE患者自发性流产与年龄、PE发病孕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分娩史、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小板计数(PLT)、肌酐(Scr)无关(P>0.05),而与流产史、D-二聚体(D-D)、白蛋白(ALB)、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25(OH)D下降、IGFBP-1下降、STAT4升高、有流产史、D-D升高、ALB下降、Hcy升高均是重度PE患者自发性流产的危险因素,而纤维蛋白原升高则是重度PE患者自发性流产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25(OH)D、IGFBP-1、STAT4联合检测预测自发性流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0,高于单独指标预测。结论:重度PE患者血清25(OH)D、IGFBP-1下降,STAT4水平升高易导致自发性流产,自发性流产的发生还与流产史、D-D、ALB、Hcy、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0.
摘要 目的:探讨华蟾素胶囊联合同步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血清疼痛介质和辅助性T细胞(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来自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的80例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n=40,同步放化疗)和研究组(n=40,华蟾素胶囊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比两组疗效、疼痛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 (PGE2)、P物质(SP)]、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乘积限法绘制两组2年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生存资料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5-HT、PGE2、SP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Th1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γ-干扰素(INF-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P<0.05),Th2相关细胞因子:IL-4、IL-10、IL-13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2年总生存(OS)率57.50%,明显高于对照组45.00%,研究组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42.50%,明显高于对照组35.00%(均P<0.05)。结论:华蟾素胶囊协同同步放化疗用于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进一步升高,同时还可减轻血清疼痛介质分泌,调节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