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CalR蛋白是一种全局转录调节因子。III型分泌系统2 (Type 3 secretion systems 2 T3SS2)是副溶血性弧菌主要的毒力因子,vopB2是T3SS2中的一个关键效应蛋白。【目的】研究副溶血弧菌CalR对vopB2的转录调控机制。【方法】利用引物延伸实验鉴定vopB2及vtrA的转录起始位点,并根据产物的丰度判断CalR对靶基因的调控关系;采用实时定量RT-PCR研究靶基因mRNA在WT和ΔcalR中转录丰度,验证CalR对靶基因的转录调控关系,进一步利用LacZ实验通过比较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差异来判定CalR对靶基因的调控关系;利用凝胶阻滞实验分析His-CalR对靶基因启动子区是否具有直接的结合作用。【结果】vopB2有两个转录起始位点A(-130和-28)且其活性受CalR的直接抑制;引物延伸和LacZ结果表明CalR对vtrA的转录并无调控作用。【结论】CalR直接抑制vopB2的转录,该抑制作用与vtrA无关联。  相似文献   
22.
灰茶尺蠖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探讨灰茶尺蠖的行为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灰茶尺蠖成虫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分别是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Ⅳ)、B?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Ⅰ和Ⅱ)、鳞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和刺形感器。其中,栓锥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蛾触角上,耳形感器、毛形感器(STⅠ-Ⅲ)仅分布在雄虫触角上。5龄幼虫触角上着生1个栓锥形感器、1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上唇着生有6对刺形感器,内唇着生有3对刺形感器和1对指形感器;上颚基部外侧着生有2个刺形感器;下颚及下颚须着生有5个刺形感器、9个锥形感器和2个栓锥形感器;下唇须着生有1个锥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吐丝器前端着生有1对刺形感器。【结论】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且雄虫上感器种类和数量较多,据此推测雄虫感受寄主植物或性信息素的能力较强;幼虫头部感器具有嗅觉和味觉功能,在其判断食物的种类和适应性等生态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Ca2+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了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的调控,不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信号均可诱导胞内Ca2+变化.对Ca2+在信号转导作用中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细胞内Ca2+浓度测定.水母发光蛋白和基于荧光蛋白的Ca2+荧光指示剂作为检测细胞Ca2+信号的手段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水母发光蛋白和基于荧光蛋白的Ca2+荧光指示剂的发展、测量原理、优点与不足及其在细胞Ca2+信号转导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4.
王强  王波 《生物数学学报》2007,22(4):634-644
研究在神经传播过程中的一类非线性拟双曲方程的初边值问题,提出了一种三维交替方向变网格有限元格式,应用微分方程先验估计的理论和技巧,得到了最佳阶的L^2模误差估计结果。并作了数值实验。指明方法是高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5.
开封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杂草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艳芳  胡楠  丁圣彦  张丽霞 《生态学报》2007,27(4):1359-1367
2005年春、秋两季对开封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麦-玉米、小麦-大豆轮作地,葡萄地,弃耕地中杂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各杂草群落中物种相似系数、物种相对多度分布、功能群相对多度和生物多样性。杂草功能群分为单子叶短期生植物(MA)、双子叶短期生植物(DA)、单子叶多年生植物(MP)及双子叶多年生植物(DP)4个功能类群。调查共记录杂草种类71种,隶属27个科;春季51种、共同种7个,秋季36种、共同种8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杂草群落相似系数春季各群落间0.3~0.5,秋季玉米地-大豆地、秋葡萄地-弃耕地最高,分别是0.73和0.70;季节间小麦地与秋季各杂草群落间相似系数小于0.1。春、秋季弃耕地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曲线下降缓慢,常见种和偶见种多、相对多度分配分别占61.32%和47.09%;小麦地、玉米地、大豆地和葡萄地优势种突出。春季DA功能群占优势,小麦地高达81.06%;MP功能群较少,小麦地缺少MP。秋季玉米地和大豆地杂草功能群分布较均衡,葡萄地以DA和MP为主、分别为42.34%和42.64%;弃耕地MA、DA和MP平均,为33.63、31.07和30.25%。多样性指数为春、秋季弃耕地最高1.76和1.72,玉米、大豆地次之为1.55和1.52,春、秋葡萄地1.49、1.30,小麦地最低1.12。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杂草群落种群构成不同,功能群相对多度分配格局以免耕农田玉米地、大豆地和葡萄地杂草功能群分布均衡;功能群季节变化明显,趋势为MP上升,DA下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多样性等级为小麦地〈葡萄地〈大豆地和玉米地〈弃耕地。  相似文献   
26.
连翘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连翘的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作用研究成果,为中药连翘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从植物资源、化合物骨架结构、波谱特征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报导的38个喹诺酸类型三萜化合物。  相似文献   
28.
用甲基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分析光暗条件下生长的大蒜DNA甲基化水平差异。结果表明,用8对引物组合扩增出343条带,完全一致的带型240条,不一致的103条。在不一致的条带中,光照条件下相同的47条带与黑暗条件下相同的带型有差异,与黑暗相比光照下出现的去甲基化带28条,有56条差异带在2个处理内个体间也有差异。总的趋势是光照引起大蒜DNA去甲基化。  相似文献   
29.
蚯蚓肠道是微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潜在存储库。砷对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已被证实,但砷在不同蚯蚓肠道菌群中生物转化的差异仍不清楚。为了进一步阐述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低浓度砷(浓度为5,15,25 mg/kg)对不同种类蚯蚓肠道微生物影响的差异,将4种典型蚯蚓暴露于砷污染土壤后,测定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变化,并分析砷对不同蚯蚓肠道内砷富集、形态和砷生物转化基因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蚯蚓组织内均存在明显的砷富集,其富集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德爱胜蚓(1.93)>加州腔蚓(0.80)>通俗腔蚓(0.78)>湖北远盲蚓(0.52),蚯蚓组织和肠道内砷形态主要以无机砷为主,其中As(III)含量比例> 80%,部分蚯蚓组织内还发现少量有机砷。4种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在门水平上主要以变形菌、厚壁菌和放线菌为主,并与周围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土壤和肠道内共检测到17个砷转化基因,其中蚯蚓肠道内As(V)还原和砷转运相关基因相对丰度较高,而砷(去)甲基化基因丰度较低。此外,低浓度砷污染对蚯蚓生长无显著影响,却能引起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紊乱。蚯蚓种类和砷污染是引起蚯蚓肠道微生物...  相似文献   
30.
彭剑峰  杨爱荣  田沁花 《生态学报》2011,31(20):5977-5983
以万仙山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为样本,建立了油松树木年轮宽度序列的标准年表(STD)。与附近气象因子的相关结果表明:与当年6月平均温度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与前一年的9月和当年的5月以及春季(3-5月)的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显然影响万仙山油松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是5月(或说春季)降水和6月温度。树轮指数与各月PDSI相关值都很高(其中与当年5月的PDSI相关值高达0.614),都超过95%的置信水平,说明水热组合是该区域油松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表明,影响本区油松生长的气候因子与我国北方地区油松生长的影响因子有较高的一致性,尤其是生长季前期的温度影响都很大;而其降水的影响及其与PDSI的相关都明显超前于黄土高原及北方地区,这既说明影响油松生长的大气候因子相似,又表明夏季风从东南向西北的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