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了探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血淋巴对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的防御机制, 利用吉姆萨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了小菜蛾4龄幼虫血细胞感染不同致病力玫烟色棒束孢后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 玫烟色棒束孢的入侵可导致小菜蛾血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表现为入侵初期血细胞总数增加, 不同类型血细胞比例改变等。体表接种后8-45 h, 高致病力菌株PFCF-001处理的幼虫血细胞总数在24 h出现最高值6 250个/mm3, 而低致病力菌株PFCF-D58处理在36 h达到最高值3 000个/mm3, 比高致病力菌株处理滞后12 h。不同菌株处理下虫体参与防御反应的主要血细胞类型为浆血细胞和粒血细胞。小菜蛾幼虫血细胞在感菌初期能够产生粘附、吞噬、包被及形成结节等一系列防卫反应, 但最终无法抵挡高致病力菌株PFCF-001的侵染。结果说明小菜蛾幼虫血淋巴对玫烟色棒束孢的防御反应只有短暂的抑制作用, 不能从根本上清除、 消灭玫烟色棒束孢。  相似文献   
132.
西花蓟马FranklinieU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一种危险性外来人侵害虫,虫体小,鉴定困难.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西花蓟马分类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形态学鉴别、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的生化分类方法,并讨论了各种分类方法的优势和弊端,最后对西花蓟马的分类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3.
基于GIS与生物气候相似性的西花蓟马在广东的适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花蓟马Frankl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是世界性的重要害虫,明确其在广东省的适生区域对该虫的科学监测及防治意义重大.本研究根据西花蓟马的生物学特性,利用气候相似距原理和ArcGIS对西花蓟马在广东省的适生性、寄主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广东省有广泛的适宜分布区,但...  相似文献   
134.
广东省几种野外赤眼蜂的采集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直接采卵(寄生昆虫卵)和野外挂卵(米蛾杀胚卵)诱集的方法,开展了广东省本地赤眼蜂野外采集工作.利用雄虫的外生殖器特征及ITS2序列聚类分析方法对采获的赤眼蜂种类进行鉴定,目前已鉴定出7个不同的赤眼蜂种类,其中小灰蝶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sa hypsipylae Nagaraja为中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135.
在华南生态稻区鉴定评价2270份国际水稻品种资源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对华南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的抗性,高抗(1级)500个占22.03%,抗(3级)617个占27.18%,中感(5级)355个占15.64%,感(7级)373个占16.43%,高感(9级)425个占18.72%;对华南强毒菌系Ⅴ型菌的抗性,高抗(1级)131个占8.23%,抗(3级)322个占20.23%,中感(5级)292个占18.34%,感(7级)422个占26.50%,高感(9级)425个占26.70%;对Ⅳ和Ⅴ型菌双抗的有411份,占25.82%。 筛选出BG1222、IRBB5、IRBB7、IRBB203等一批抗病兼有较好农艺性状的水稻品种资源抗性遗传分析,发现BG1222携带抗病新基因,并定位于第1染色体上;抗源创新利用,育成一批优质抗病新品系,其中利用IRBB5(xa5)育成华南首个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优质水稻新品种白香占。  相似文献   
136.
基于MaxEnt的入侵植物刺轴含羞草的适生分布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刺轴含羞草是世界危害最严重的100种入侵生物之一,因此明确刺轴含羞草在全球以及中国的潜在分布对有效预防和控制其蔓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刺轴含羞草在全球以及中国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刺轴含羞草适生区分布在全球南北纬30度以内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中南美洲、非洲中部、东南亚以及大洋洲北部为刺轴含羞草中、高度适生区的集中分布区。中国处于刺轴含羞草适生区的边缘。刺轴含羞草在中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广东西南部以及台湾地区。在温室气体A1B排放模式下,到2050年,刺轴含羞草在全球适生区面积与当前相似,但在中国的适生区略有减少。【结论与意义】刺轴含羞草有入侵我国大陆的风险,检疫部门应对刺轴含羞草进行检疫,防止其入侵。  相似文献   
137.
[背景[白僵菌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虫生真菌,已被用于工厂化大量生产,可防治多种农林害虫。[方法]试验设置17、21、25、29和33℃5个温度水平,采用喷雾法,将浓度为1×105和1×108个·mL-1的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分别感染红火蚁工蚁,以测试不同温度下白僵菌菌株对红火蚁工蚁的致病力。[结果]当浓度为1×108个·mL-1时,在21、25和29℃条件下,红火蚁工蚁在15 d的累计死亡率均达到了100%,在17和33℃下分别为99.36%和98.74%。当浓度为1×105个·mL-1时,在21、25、29和33℃下,红火蚁工蚁在15 d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29.42%、36.18%、33.17%和27.21%,显著高于17℃的累计死亡率。2个浓度处理在17~25℃时,白僵菌对红火蚁工蚁的致死中时(LT50)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温度为29和33℃时,红火蚁的LT50不减少反而增加。25℃时白僵菌Bb04菌株对红火蚁工蚁的LT50最短,死亡速度最快,致病力最强。[结论与意义]该研究可为制定田间利用白僵菌防治红火蚁的最佳时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8.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我国最重要的荔枝、龙眼蛀果类害虫之一.为了准确把握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的分布规律,以便对该虫的危害盛期进行预测预报和采取防治措施,本文采用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地理统计学方法对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5月和6月,无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分别为67.74%和68.57%,而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达90.91%和91.67%.该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蛹的半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型模型,成虫均为指数模型,而卵在5月和6月的拟合模型分别为球型模型和指数模型.不同时期荔枝蒂蛀虫各虫态的拟合变异函数模型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所指明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引起荔枝蒂蛀虫卵和蛹聚集分布主要由生境和自身生物学特性共同所致,但当虫口密度降低时,成虫的聚集分布仅由生境引起.另外,用Kriging插值方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均明显趋向于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聚集斑块由聚集中心区域向四周逐渐减小.5月至6月,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在荔枝园内趋向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不同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的聚集分布成因随种群密度变化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9.
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稻区是水稻三化螟主发生区。近年来,受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等影响,三化螟发生与为害呈现新的特点。本项研究分别在广东粤北、粤中和粤西,通过田间试验布局和调查,系统研究了隔离育秧、稻菜轮作、浸桩旋耕和烧桩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隔离育秧、稻菜轮作和浸桩旋耕对于三化螟发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而烧桩对三化螟控制效果不明显。隔离育秧与塑盘育秧、露地育秧这两种耕作方式相比,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43.4、53.7、14.0倍和14.4、11.0、4.7倍;稻菜轮作区与非稻菜轮作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24.4、43.3、152.3倍;浸桩旋耕与非浸桩旋耕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3.7、2.7、8.9倍;烧桩处理则仅比对照田三化螟存活率略低14.9%。轻简化和机械化将是未来水稻种植主流,本文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中三化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0.
广东省是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的桥头堡和主要的北迁虫源地之一,明确该虫在广东省的冬季发生特征及越冬存活情况,对广东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及源头治理意义重大。为准确掌握广东省草地贪夜蛾的周年繁殖区范围及冬季发生为害情况,2020年1-3月在粤东、粤西、粤北及珠三角地区,利用成虫性诱、挖土查蛹、幼虫密度及植株为害率普查等方法,分析广东省草地贪夜蛾冬前、冬后种群发生为害情况及冬季发生特征。调查结果表明:(1)广东省冬玉米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阳江、惠州等地,冬玉米种植区均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主要为害冬玉米,极少为害甘蔗;(2)不同地区冬种玉米上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湛江、茂名、阳江发生为害较为严重,平均为害率30%左右,而珠三角及粤东地区发生较轻,为害率低于10%;较冬前调查,冬后草地贪夜蛾发生量和为害程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3)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的冬种玉米田和空闲地均可持续诱捕到草地贪夜蛾成虫,而挖土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蛹密度较低。本调查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冬玉米区可以周年繁殖,无明显的滞育越冬现象,粤西茂名、阳江以南至雷州半岛一带为典型冬种玉米区,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较为严重,珠三角及粤东大部分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相对较低,调查结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