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37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发酵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微生态制剂是饲用抗生素的绿色有效替代品。枯草芽孢杆菌在逆境中可形成抗逆性强的芽孢,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保持高活性,是一种高效的微生态制剂菌种。提高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及芽孢率是保证微生态制剂产品质量的关键。本文综述了枯草芽孢杆菌芽孢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影响芽孢形成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比较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不同发酵方式的特点,重点阐述了提高枯草芽孢杆菌有效生物量的工艺优化,最后介绍了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并对将来研究思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2.
[目的] 为了探究锡林河流域中游不同植被带土壤绿菌门(Chlorobi)成员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方法] 本文选择典型河滨带环境为研究对象,沿河流中心至河流阶地(陆向)方向,在无植被带(BC)、水莎草沼泽(BS)、灯芯草沼泽化草甸(LF)、鹅绒委陵菜草甸(HF)、河流阶地羊草草原(LT)、丘陵坡地大针茅典型草原(HT)中分别采集0-10 cm土壤样品。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绿菌门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丰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土壤理化因子分析绿菌门微生物群落空间异质性的驱动因子。[结果] 在属水平上共检测到来自绿菌目(Chlorobiales)和Ignavibacteriales目的9个类群。Chlorobiales1、2、6及Ignavibacteriales7、9类群的最高相对丰度低于0.40%;Ignavibacteriales3、4、5、8类群的最高相对丰度介于0.54%-1.06%。Chlorobiales1、2类群在HF、LT和HT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BS(P<0.05),Chlorobiales1类群的相对丰度与pH和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hlorobiales2类群的相对丰度与粉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Ignavibacteriales3、5、7、9和Ignavibacterium4类群在LF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BC(P<0.05),与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hlorobiales6和Ignavibacteriales8类群在B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植被带(P<0.05),与氨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变异权重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解释了绿菌门微生物群落空间变异的65.7%。[结论] 锡林河流域不同植被带土壤绿菌门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土壤含水量是不同植被带绿菌门微生物群落空间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3.
【目的】动物双歧杆菌RH产生的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EPS)经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可获得EPSa和EPSb两个组分。得到可提高EPS的总产量, 尤其是EPSb产量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方法】对培养基类型、氮源、碳源、碳源浓度、培养基初始pH值、培养温度和时间对双歧杆菌EPSa和EPSb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在初始pH值调整为7.0的含5%蔗糖的PTYG培养基上, 在35 °C温度下厌氧培养60 h时动物双歧杆菌RH的EPSa和EPSb产量分别为0.982±0.003 g/L和0.312±0.001 g/L。【结论】在上述条件下EPS总产量高且可获得较多的EPSb。  相似文献   
44.
FoxA蛋白是一类DNA结合区具有翼状螺旋结构的转录因子,已发现其三名成员FoxAl、FoxA2和FoxA3在哺乳动物胚胎期的器官形成、成体时期的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肝脏发育FoxA亚家族成员起着关键调控作用,在肝向命运决定中扮演“先锋因子”的角色。该文对FoxA转录因子在肝脏发育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小结,综述了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5.
中国东西部中小城市景观格局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小城市的数量及其所承载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是当今和将来全球城市化的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对中小城市的发展规律及其城市化带来的生态和环境影响的研究日趋重要.然而,迄今为止的大多数有关城市化的研究聚焦于大型城市.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和新疆地区24个中小城市的景观格局分析,结合人口经济数据,探究这两个地区总体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城市间景观格局变化的变异性,以及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两地区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至2000年15a间,长三角地区和新疆地区中小城市的总体景观格局变化基本相似,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均不断上升,斑块形状更趋于不规则,景观多样性呈小幅增加;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间景观格局变异性下降,而新疆地区中小城市间景观格局变异性上升.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人口的增加和流动所导致的城市景观变化,新疆地区则为人口的增加和流动所导致的耕地景观面积增加.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我国中小城市急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以及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改善我国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6.
茶娜  邬建国  于润冰 《生态学报》2013,33(9):2637-2644
近40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不断拓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利用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的网络平台,分别以"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对6个数据库跨库检索1993年至2011年的所有文献。分别从以上3个学科的角度,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国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趋势。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3个学科方向上都表现出多学科交叉性、领域综合性、方法定量化的总体趋势;其中生态学在研究方法上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47.
为研制抗血吸虫疫苗提供实验依据,探讨了抗血吸虫SjGST-32核酸疫苗与蛋白疫苗联合免疫的免疫增强效应及免疫应答特征。将日本血吸虫DNA疫苗VR1012-SjGST-32与重组蛋白疫苗rSjGST-32分别在第0、2和4周免疫小鼠,在第6周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45 d后剖杀小鼠,计算减虫率、检卵率以及检测肝脏病理变化,观察免疫保护效果;检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滴度,T细胞增殖反应和抗原特异性CD4+IFN-γ+、CD4+IL-4+和CD4+IL-10+的数量,探讨免疫应答特征。结果显示,DNA初免-蛋白加强的联合免疫组的保护作用优于单独免疫组,显著提高了减虫率(42.3%)和减卵率(59.6%),并且能够显著减轻血吸虫虫卵对肝脏的病理损害;进一步发现,DNA疫苗和蛋白疫苗联合应用增强了机体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抗体IgG滴度以及抗原特异性CD4+IFN-γ+的产生。这些研究为新型血吸虫疫苗的优化设计和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8.
采用经典分类方法,对1989~2012年采自新疆各地的赤藓属植物360余号标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新疆赤藓属(Syntrichia Brid.)植物11种(含1变种),其中3种为新疆新记录种。(2)新疆首次发现的3个新记录种为:北方赤藓(Syntrichia norvegica)、双齿赤藓(S.bidentata)和齿肋赤藓异叶变种(S.caninervis var.spuria),其中双齿赤藓为中国濒危物种。(3)对新疆赤藓属植物11种的形态特征及其在新疆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新疆赤藓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49.
建立稳定的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陷的Hela细胞系,为细胞融合相关研究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制备提供有利于筛选的亲本细胞。通过诱变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对Hela细胞进行诱变,逐步提高培养基中6-巯基鸟嘌呤(6-TG)的浓度,筛选出对6-TG稳定耐受的细胞,在次黄嘌呤-氨基喋呤-胸腺嘧啶(hypoxanthine-aminopterin-thymidine,HAT)培养基中鉴定其敏感性,最后对筛选得到的Hela-HGPRT-进行生物学鉴定。在此基础上,将Hela-HGPRT-细胞系与人淋巴细胞融合,在HAT培养基中筛选杂交细胞。筛选得到了能够长期在含20μg/mL 6-TG培养基中生长的Hela-HGPRT-细胞,并且在HAT培养基中不能存活。Hela-HGPRT-细胞与人淋巴细胞成功融合,获得能够连续传代培养的杂交瘤细胞。经MNNG诱导和6-TG筛选,得到了稳定传代的Hela-HGPRT-细胞系,该细胞系可用于细胞融合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0.
非生物胁迫下植物表观遗传变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固着生长,不能主动躲避外界不良环境的危害,需要通过自身的防御机制来抵御和适应外界胁迫,而表观遗传修饰在调控植物应对不良环境胁迫中起重要作用。该文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主要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非生物胁迫下植物的表观遗传变化,以期为利用表观遗传变异提高植物的抗胁迫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