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21.
本文对我国俗称"草兔"的147号标本,基于其头骨64个性状的线性量度数据,运用生物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草兔"多数性状显著区别于非洲的草兔(Lepus capensis),因此,将其归为L.capensis尚不能得到形态学方面的支持。罗泽珣(1981)所划分的原草兔西域亚种(L.capensislehmanni)实际可能包含2个形态各异的种,但因本文研究材料限制无法与蒙古兔、藏兔模式产地标本进行比较,暂且保留Hoffmann和Smith(2005)的观点将其中天山以北的种群归入蒙古兔(L.tolai),而天山以南的新疆西南部种群归入藏兔(L.tibetanus)。此外,原草兔湟水河谷亚种(L.c.huangshuiensis)和中亚亚种(L.c.centrasiaticus)对应的种群与划为内蒙古亚种(L.c.tolai)的种群之间分化不明显,支持将这2个"亚种"并入蒙古兔的观点。而吉林延边种群的头骨形态与蒙古兔也很相似,基于本文的形态研究结果,不支持将其归入高丽兔(L.coreanus)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2.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我国重大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对苹果属以及梨属的水果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该虫以初孵化的1龄幼虫蛀入果肉,在果实内部取食为害并完成发育,老熟幼虫在黑暗中离开果实并寻找场所结茧化蛹。为掌握苹果蠹蛾幼虫进入及脱出果实时的行为特性,从而为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基础信息,本文在内蒙古格棱布楞滩对苹果蠹蛾幼虫的蛀果与脱果特性开展了详细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苹果蠹蛾种群密度较高的情况下,单个果实平均蛀孔数可达5.25个,初期蛀入果实的幼虫在2~8头之间;2)苹果及梨蛀果中的幼虫数量与蛀孔数无关,虽然果实上的最高蛀孔数可达14个,但一般情况下受害果实中的幼虫数不超过3个;3)当果实表面蛀孔数较多时(苹果超过5个,梨超过2个),苹果蠹蛾幼虫向种室钻蛀的行为发生偏移,通常转入在果肉中为害;4)落果后5d内,落果内的幼虫近半数脱果(43.1%),落果后15d内,落果内的幼虫几乎全部脱果(99.9%);5)在脱果幼虫中,94%选择在夜间脱果,6%在日间脱果;6)至试验结束,蛀果中还有64%的幼虫滞留。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种群密度较高的情况下,苹果蠹蛾幼虫存在激烈的种内竞争;及时清除苹果蠹蛾幼虫蛀果后造成的落果对未脱果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3.
苹果蠹蛾成虫产卵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全球温带地区果园主要害虫之一,是中国的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对我国苹果、梨等水果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及威胁。为详细了解苹果蠹蛾的产卵特性,从而为进行有效的监测与防控提供基础信息,作者于2006年在甘肃省山丹县梨果园中对树冠不同高度与朝向的蛀果率进行了调查,并于2010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对梨树果枝上不同部位的产卵量进行了详细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树冠2.5m以上的蛀果率显著高于2.5m以下的蛀果率,树冠东面的蛀果率最高,南面的蛀果率最低;2)在整个果园中,靠近北侧的果树上果实受害程度要高于南侧果树上的果实受害程度,整个果园中蛀果率由北向南逐渐降低;3)叶片上的卵数最多,占总卵数的73.1%,果实上的卵数次之,占总卵数的14.6%,枝条上的卵数最少,占总卵数的12.2%;4)在产卵的叶片上,卵主要产在叶背面,叶片背面卵量是叶正面的6.65倍。鉴于以上研究结果,在开展化学防治或颗粒体病毒防治时,应注意充分喷施果树上层树冠,且在对果实进行处理的同时,叶片和枝条也需要充分喷药。  相似文献   
124.
王福祥  刘慧  杨桦  徐婧  张润志 《昆虫知识》2012,49(1):275-280
为了保护我国苹果蠹蛾主产区免受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的危害、突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促进苹果这一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2004年,我国农业部开始在西北黄土高原、环渤海湾2个中国苹果优势产区建设苹果非疫区,总面积达133.3万hm2。在非疫区建设的8年时间中,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完善的苹果蠹蛾监测网络;至2010年,监测点总数达8000余个,调查面积达133.3多万hm2。在苹果蠹蛾防控方面,主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反应体系及非疫区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公众宣传以及提高苹果非疫区外围的检疫和防治力度等措施,阻止了苹果蠹蛾在我国的进一步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25.
朱虹昱  杜磊  徐婧  刘伟  张润志 《昆虫知识》2012,49(1):114-120
载有反口橡皮塞诱芯的三角式诱捕器是我国目前进行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监测的主要工具。在室内理论条件下悬挂自制的橡皮塞信息素诱芯,苹果蠹蛾性信息素释放持续时间为20周,最后1周的信息素剩余含量仍在500μg左右。在室外自然条件下,2个处理能够检测到信息素剩余含量的最后时间分别为第9周和第5周,剩余含量分别为33.3μg和37.7μg;装有该信息素诱芯的诱捕器能够诱集到苹果蠹蛾成虫的时间可达15周。综合室内和室外结果,得到该自制苹果蠹蛾诱芯的最长有效时间为15周,高效时间为4周。  相似文献   
126.
苹果蠹蛾迷向防治技术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至2011年,分别在新疆、甘肃和宁夏的3个实验点进行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国产迷向剂的释放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在进行了迷向处理之后,果园中雄虫平均净诱捕量下降28.6%至100%,平均下降程度为74.1%;迷向处理区中成虫平均诱捕量明显减少,对照区域则存在诱集高峰。蛀果率及树干结茧量的调查发现,2010年和2011年,与对照区相比较,迷向处理区域的蛀果率下降程度分别为32.7%和91.0%;2009年,迷向处理区的树干结茧(蛹)数量比对照区平均降低60.5%。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国产迷向制剂对苹果蠹蛾具有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7.
崔俊芝  葛斯琴 《昆虫知识》2012,49(5):1406-1411
本文介绍了图像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和Adobe Illustrator在昆虫学中的若干应用技巧及注意事项,从而为该类软件在昆虫学研究工作中的使用及推广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8.
记述了中国1新纪录属喜山跳甲属Microcrepis Chen及1新种M.laevigata Wang et Ge,sp.nov.,模式产地为云南泸水。该属此前已记录9种,均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地区,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型属,我国一直无分布报道。本文给出了该属世界已知10种的名录、分布、检索表及新种记述。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9.
鞘翅目是世界昆虫种类最丰富的类群, 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为及时掌握我国鞘翅目新分类单元和名称变动情况, 本文系统检索和整理了2020年发表的分类学文献。2020年共发表421个中国鞘翅目新分类单元, 包括新属21个、新亚属2个、新种387个、新亚种11个; 发表国家级新记录种51个; 提出了56个新组合、70个异名、7个物种异名名称变动、3个降级。重点研究类群包括步甲科、隐翅虫科、拟步甲科、天牛科、象甲科等。在地域分布方面, 新分类单元和新记录涉及33个省级行政区, 大多数新物种集中发现于云南和四川。建议今后及时地进行阶段性总结, 同时进行数字化, 以推动中国鞘翅目分类学研究成果的科学传播。  相似文献   
130.
生物地理学的新认识及其方法在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众多分子证据和古生物学证据的出现促进了对生物地理学领域一些关键问题(如,扩散和隔离)的理解,并达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1)扩散和隔离都是解释生物地理学格局的重要假说,并可能同时影响了生物的分布格局;2)历史生物地理学和生态生物地理学不是截然割裂的,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从不同层次上理解生物地理和生物多样性格局;3)不同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应相互补充以揭示复杂的生物地理过程。学科思想的演变也使得生物地理学研究内容发生变化,本文还综述了当今生物地理学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并重点论述了生物地理学方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