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线粒体DNA序列探讨斑头鱼分类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斑头鱼Agrammus agrammus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线粒体COⅠ、Cyt b和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结合从GenBank中获得的六线鱼属3种的同源序列,以单鳍多线鱼Pleurogrammus monopterygius为外群,运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BI)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同时联合了3个基因片段序列,运用贝叶斯联合模型综合探讨了六线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除16S rRNA基因外,其余2个基因片段以及联合模型所构建的系统树拓扑结构完全一致,即斑头鱼与大泷六线鱼亲缘关系最近,应归为六线鱼属,拉丁学名应为Hexagrammos agrammus。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斑头鱼和大泷六线鱼分歧时间约为175万年。结合形态学研究资料,支持将斑头鱼归为六线鱼属的观点,斑头鱼和大泷六线鱼亲缘关系最近,属于六线鱼科中分化较晚的种类。  相似文献   
102.
为探究不同食物及食物密度对盐蚕豆虫(Fabrea salina)种群动力学的影响。本文采用商业酵母和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两种不同类型的饲料喂食盐蚕豆虫,探究其种群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杜氏藻组的盐蚕豆虫具有较高的生长率[(0.78 ± 0.019)/d]、较低的世代时间[(0.89 ± 0.021)d],内禀生长率为1.49/d,米氏常数值为1 121.32;商业酵母组生长率较低[(0.36 ± 0.001)/d],世代时间较长[(1.93 ± 0.007)d],内禀生长率为0.51/d,米氏常数值为2.68。One-way ANOVA检验结果表明,食物及食物密度对盐蚕豆虫的种群生长均有极显著影响(P < 0.01)。以密度为10 × 109 cells/L的杜氏藻投喂,可在短时间内实现盐蚕豆虫的高密度培养和利用,而酵母适用于实验室中盐蚕豆虫的保种工作。  相似文献   
103.
基于2013年夏季(6、7、8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应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水域夏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海域夏季共捕获鱼类44种,隶属于11目25科40属,以暖温性和底层鱼类为主.经聚类分析,该海域夏季各月鱼类群落可大体划分为3个站位组.经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黄河口不同水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矛尾虾虎鱼、斑鰶、短吻红舌鳎、蓝点马鲛和日本鳀等是各月份各站位组的典型种及造成不同站位组间群落差异的主要分歧种.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夏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4.
蓝点马鲛是黄海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为及时掌握其产卵生境特征及早期资源动态,本文根据2015年和2017年5月下旬2个航次的黄海近岸海域产卵场调查数据,采用服从Tweedie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GAM)对蓝点马鲛鱼卵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蓝点马鲛产卵场分布与经纬度、海水深度和海水表层温度均呈显著相关,与盐度无显著相关性;最适深度、温度分别为15~30 m、16~20 ℃。其产卵场主要分布在石岛渔场(36°30′ N,121°48′ E)附近和海州湾(33°30′—36° N,119°30′—121°30′ E)。蓝点马鲛不同年份间的产卵场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温较高的年份其产卵场分布有向北偏移的趋势。有必要加强蓝点马鲛主要产卵区域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建立相应的生态养护和修复策略,实现黄海蓝点马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5.
了解种间关联性对正确认识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13—2017年海州湾及其邻近水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所获得数据,应用χ2检验、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了海州湾15种主要鱼类的种间关联性。χ2检验、Jaccard指数与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一致,不同年份间正相关物种对所占比例较高,但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物种对数量较少,不同年份Jaccard指数检验显著或极显著关联物种对数分别有9、6、7、1、0;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物种对数分别为12、20、13、5、6。关联物种对存在一定的年际变化,但显著关联物种对年际间比较稳定,表明海州湾主要鱼类群落具有比较稳定的种间关联性。相同生态类型的种类在生态位上可以相互替代,与其他物种形成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06.
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为温水性近海底栖鱼类,是目前海州湾的优势鱼种之一,在海州湾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海州湾底拖网调查采集的样品,结合胃含物分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长蛇鲻的摄食习性。结果表明: 海州湾长蛇鲻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为戴氏赤虾、枪乌贼、长丝虾虎鱼、鳀、六丝钝尾虾虎鱼、细条天竺鲷、尖海龙和绯鱼衔。其δ13C值范围在-19.39‰~-16.23‰之间,平均值为(-18.01±0.85)‰,与体长无显著相关性;δ15N值范围在9.56‰~13.36‰之间,平均值为(11.77±0.86)‰,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长蛇鲻不同体长组的饵料生物贡献度差异较大,随着体长增加,其捕食能力增强、摄食器官逐渐完善、摄食饵料生物的比例发生变化,可能是导致其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海州湾长蛇鲻的摄食生态,为海州湾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7.
本研究检视了采自中国沿海的银口天竺鲷属标本314尾, 形态学鉴定为8种: 斑鳍银口天竺鲷(Jaydia carinata (Cuvier, 1828))、细条银口天竺鲷(J. lineata (Temminck & Schlege, 1842))、新几内亚银口天竺鲷(J. novaeguineae (Valenciennes, 1832))、黑鳃银口天竺鲷(J. poeciloptera (Cuvier, 1828))、史密斯氏银口天竺鲷(J. smithi Kotthaus 1970)、横带银口天竺鲷(J. striata (Smith & Radcliffe, 1912))、印度洋银口天竺鲷(J. striatodes (Gon, 1997))和黑边银口天竺鲷(J. truncata (Bleeker, 1854))。结合GenBank中的同种序列, 对史密斯氏银口天竺鲷进行DNA条形码分析, 发现中国群体和地中海群体分为两个组群, 两者平均组间遗传距离为0.044, 表明其中存在隐存种。因该种模式产地为亚丁湾, 推测中国种群为隐存种Jaydia sp.。结合标本和文献考证, 我们认为中国已知有银口天竺鲷属鱼类9种, 未采集到的烟台银口天竺鲷J. tchefouensis (Fang, 1942)可能为J. lineata次定同种异名。我们整理了各种的同种异名、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编制了检索表, 探讨了分类问题, 修订了错误。中国已记录物种J. elliotiJ. arafuraeJ. albomarginata实际为J. truncataJ. poecilopteraJ. novaeguineae。  相似文献   
108.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构建胶州湾食物网的连续营养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麻秋云  韩东燕  刘贺  薛莹  纪毓鹏  任一平 《生态学报》2015,35(21):7207-7218
根据2011年春季和秋季在胶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了胶州湾主要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并计算其营养级,进而构建胶州湾食物网的连续营养谱。分析的生物种类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其生物量之和占总渔获量的95%。结果表明,胶州湾食物网的δ13C值范围是-25.63‰—-17.16‰,跨度为8.47‰,平均值为(-19.42±1.80)‰;δ15N值范围是4.15‰—14.11‰,跨度为9.96‰,平均值为(11.98±1.77)‰。胶州湾食物网中的主要生物种类可以划分为4个营养组群,即初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以及顶级捕食者。δ15N值分析显示,胶州湾主要生物种类的营养级范围是1.10—4.03。与文献中基于胃含物分析计算的营养级相比较,37个种类中有29种的营养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在0.5个营养级的误差范围之内)。因此,氮稳定同位素法是一种研究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营养位置的有效方法。其中,有8种鱼类的营养级与历史文献相比有所下降,分析方法的不同可能是原因之一,此外,这些鱼种摄食饵料生物营养级的下降也是导致其营养级降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根据营养级计算的结果,构建了胶州湾食物网的连续营养谱,胶州湾食物网中,绝大多数生物种类都属于初级和中级肉食性种类。  相似文献   
109.
高霄龙  李莉  邱兆星  郑永允  李琪 《生态学报》2015,35(11):3562-3568
敌害生物的捕食在控制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的丰度和组成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红螯相手蟹(Sesarma haematocheir)和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为试验对象,研究了红螯相手蟹的密度、规格、性别,以及毛蚶的密度、规格、海水温度和底质条件对毛蚶苗种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蟹表现出了第二种类型的功能反应,高密度底播毛蚶苗种可以显著提高成活率;当毛蚶苗种壳长达到20mm以上时,蟹的摄食速率显著下降;随着蟹个体的增大,其摄食速率显著增加,毛蚶的存活率下降;当蟹的密度逐渐增加的时候,同种个体之间的干扰竞争显著提高了毛蚶存活率;雄蟹凭借强有力的螯导致了更多毛蚶苗种的死亡;海水温度较低的春季和秋季底播毛蚶苗种可以显著提高成活率;底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为毛蚶的存活提供了"庇护空间",从而减少了敌害生物捕食所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0.
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技术对近年来采自青岛、大亚湾、湛江沿岸水体的10个海洋寡毛类纤毛虫种:侧扁急游虫Strombidium apolatum Wilbert & Song,2005、具头急游虫Strombidium capitatum (Leegaard,1995) Kahl,1932、广东急游虫Strombidium guangdongense Liu,et al.,2016、拟卡氏急游虫Strombidiumparacalkinsi (Lei,et al.,1999) Agatha,2004、拟楔尾急游虫Strombidium parastylifer Song,et al.,2009、铃木急游虫Strombidium suzukii Song,et al.,2009、束腰旋游虫Spirostrombidium cinctum (Kahl,1932) Petz,et al.,1995、杨科夫平游虫Parallelostrombidium jankowski (Song,et al.,2009) Song,et al.,2018、卡尔平游虫Parallelostrombidium kahli (Song,et al.,2009) Song,et al.,2018、最小拟盗虫Strombidinopsis minima (Gruber,1884) Song & Bradbury,1998的形态学开展了比较研究,补充和厘定了有关形态特征、纤毛图式以及性状变异等分类学新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