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目的探索一种在无线遥测和刺激技术基础上的兔房颤模型的制作。方法新西兰兔皮下植入自主研发的植入式遥测刺激器,植入式遥测刺激器的制作是以TI公司(德州仪器)的MSP单片机和TI公司的RF无线收发芯片CC2250为核心开发设计。优化植入系统设计以满足新西兰兔房颤模型建立的探索实验;植入子植入新西兰兔腹部皮下,采集电极留置于左上肢和右上肢腋下皮下,两个刺激电极分别缝合于左心耳和左心房上,通过无线收发采集和刺激信号;实现利用Powerlab生理记录仪连续监测体表I导联心电信号,并通过专用计算机程序刺激软件,发放间歇(刺激2 s,暂停2 s)高频(频率20 Hz)阈上(强度2 mA,脉宽1 ms)刺激,若间歇期内出现房颤,则人为干预中止刺激,若转为窦性心律,则继续刺激。结果植入式遥测刺激器在体内可稳定工作(包括采集模拟心电信号和发放刺激)30 d,植入新西兰兔体内刺激3周后可诱导出房颤,持续时间〉48 h。结论用新西兰兔代替比格犬建立基于无线遥测和刺激基础上的房颤模型是完全可行的,同时也体现了动物福利优化和替代原则。  相似文献   
22.
摘要 目的:探讨蓬松蛋白(DVL)DNA甲基化对骨质疏松(OP)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及Wnt通路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OP患者的BMSCs,成骨诱导培养BMSCs 0、7、14、21天,观察BMSCs细胞形态变化,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及钙结节形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及免疫印迹检测远端缺失同源盒5(Dlx5)、核心结合蛋白因子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X)、Ⅰ型胶原蛋白(Colla Ⅰ)表达。检测DVL1、Wnt、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及DVL DNA甲基化水平。在成骨诱导培养基中加入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将BMSCs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组(5-Aza组)、甲基转移酶抑制剂+si-NC组(5-Aza+si-NC组)、甲基转移酶抑制剂+si-Wnt组(5-Aza+si-Wnt组),依次进行ALP活性测定,茜素红染色及钙结节形成测定。RT-PCR检测Dlx5、Runx2、OSX、Colla 1水平,免疫印迹检测Dlx5、Runx2、OSX、Colla Ⅰ、DVL1、Wnt、GSK3、β-catenin的蛋白表达量,并检测DVL DNA甲基化水平。结果:成骨诱导后BMSCs具有强的ALP活性和矿化结节生成能力,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BMSCs细胞ALP活性和矿化结节生成能力增强,Dlx5、Runx2、OSX、Colla Ⅰ mRNA水平和Wnt、GSK3、β-catenin、DVL1表达升高,DVL DNA甲基化水平降低(P<0.05)。5-Aza组较Control组ALP染色加深,活性增强,钙结节形成增多(P<0.05),Dlx5、Runx2、OSX、Colla Ⅰ mRNA及蛋白表达、Wnt、GSK3、β-catenin、DVL1表达升高,DVL DNA甲基化水平降低(P<0.05)。5-Aza+si-Wnt组较5-Aza+si-NC组ALP染色变浅,活性降低,钙结节形成减少(P<0.05),Dlx5、Runx2、OSX、Colla Ⅰ mRNA及蛋白表达、Wnt、GSK3、β-catenin、DVL1表达降低,DVL DNA甲基化水平升高(P<0.05)。结论:DVL DNA甲基化可以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OP患者BMSCs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5例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和同期206例健康体检者分为两组,对人乳头瘤病毒(HPV)、沙眼衣原体(CT)、细菌性阴道病(BV)、阴道滴虫进行检测,观察分析相应病原微生物导致的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的关系,同时根据HPV不同基因型在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致癌作用和程度,判定危险程度。结果: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上述指标感染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00、0.037),其中高危HPV感染率随宫颈上皮内瘤变级别的升高而呈明显上升趋势,CINⅠ~Ⅲ级感染率分别为57.1%、78.6%和82.9%,宫颈癌感染率最高达91.1%,高危HPV为高危因素。结论:生殖道HPV、CT、BV、滴虫感染与宫颈癌及CIN存在必然或一定相关性,加强对妇女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的重视和检测对防治宫颈癌及CIN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及外排泵基因携带情况,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纸片扩散法检测我院2015-2017年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耐药性变化趋势进行分析。PCR技术检测多重耐药菌adeB、adeJ、adeE、abeM四种外排泵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三年时间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385株,检出数量逐年升高,以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为主,分别占32.7%和28.3%。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 (0.0%)、替加环素(0.0%~1.6%)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22.9%~32.0%)。三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有显著升高,超过20%,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下降超过10%。172株多重耐药菌(44.7%)中,PCR扩增结果显示adeB和adeJ阳性率分别为76.7%和51.2%,并有5株(2.91%)检出adeE基因。结论近三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外排泵是导致其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带蒂大网膜包埋的改良单层胰肠吻合法重建消化道的胰十二指肠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带蒂大网膜包埋改良单层胰肠吻合术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手术平均时间(2.9±1.4)h,胰肠吻合平均时间(14±2.1)min,术后平均出血量(380±60)m L。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平均(13.0±2.4)天。(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例(23.5%),其中胰瘘2例(5.8%),为A级胰瘘;腹部感染3例(8.8%);腹腔出血2例(5.8%);胃排空延迟1例(2.9%)。无手术死亡者,无因严重并发症需要再次手术者。术后病理学诊断胰头癌18例,胆总管下癌8例,壶腹部癌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结论:带蒂大网膜包埋的改良单层胰肠吻合能够减少术后胰瘘、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6.
忻玲 《激光生物学报》2009,18(4):520-526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中老年男性泌尿系统最普遍的病症之一.药物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传统手术治疗存在高危病人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等缺陷.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大量对于BPH微侵袭外科手术治疗的研究正在开展,其中使用绿激光(green laser)的前列腺选择性光汽化术(PVP)以其出血少、留置导尿和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望逐步取代传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成为新一代BPH治疗的有效方法.通过对PVP手术的原理、方法、优点、术中护理配合、目前研究成果等相关内容的讨论,对该手术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7.
Dong X  Chen SL 《生理科学进展》2010,41(5):362-36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慢性腹部疼痛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女性多发,发病率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绝经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又加重了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提示这种性别差异与雌激素水平有关。目前内脏高敏感性机制被认为是IBS的特征性病理生理学基础,雌激素影响内脏高敏感性的机制还不清楚。研究表明,雌激素可以通过脊髓-中枢途径和自主神经途径影响内脏感觉,雌激素影响迷走神经功能可能是内脏高敏感性的机制之一。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雌激素与内脏高敏感性之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8.
极地微生物处在南北极严峻、极端的自然环境下,体内的一些“沉默基因”可能会被激活,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机制和生物合成途径,能够产生化学结构多样、活性显著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从极地放线菌中分离鉴定出一系列结构新颖、活性突出的次级代谢产物。本文综述了1999至2021年间的极地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将极地放线菌来源的104个次级代谢产物按肽类、生物碱类、萜类、大环内酯类、聚酮类、大环内酰胺类等化学类别,着重介绍结构新颖和活性突出的次级代谢产物,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极地放线菌、研发创新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癌症复发恐惧(FCR)情的影响因素,同时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在FCR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20年9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400例行TACE的P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制量表获取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评估癌症患者FCR,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CR发生的影响因素。针对存在FCR的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28)和研究组(n=128),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在FCR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结果:本院选取的400例PHC患者TACE术后FoP-Q-SF评分为(38.43±5.29)分,其中总分≥34分256例,总分<34分14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HC患者TACE术后FCR与家庭人均月收入、性别、临床病理分期、年龄、术后时间、婚姻状况、TACE治疗次数、疾病应对方式、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度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CE治疗次数≥10次、年龄偏低、疾病应对方式为消极应对、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其以下、社会支持度低、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临床病理分期为III期是PHC患者TACE术后FCR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干预后,两组FoP-Q-SF、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年龄偏低、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其以下、TACE治疗次数≥10次、疾病应对方式为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度低、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临床病理分期为III期是PHC患者TACE术后FCR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存在TACE术后FCR的PHC患者给予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减轻FCR程度,减轻抑郁焦虑状况。  相似文献   
30.
仁济消化学科胃肠肿瘤研究团队是教育部"创新团队",长期从事消化系肿瘤发生机制和防治研究.在胃癌发生和预防中的表观遗传学与信号通路相关研究中作了一定工作.初步明确了我国胃癌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转归情况;建立并验证了预测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与转归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我国症状人群中大肠癌癌前疾病大肠腺瘤患病情况及变迁状况,腺瘤内镜下摘除后再发情况.进一步明确了胃肠癌发生中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miRNA和天然反义转录本)的作用;阐明了与细胞增殖相关的JAK/STAT信号通路的作用意义;并初步证实了上述表观遗传修饰和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证明了大肠腺瘤患者血浆叶酸和粪便短链脂肪酸及产短链脂肪酸的肠道菌群情况,为有效得干预预防奠定基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叶酸可有效预防超过50岁人群的大肠腺瘤的发生,且作用与干预前后叶酸含量上升情况有关.并以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获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表观遗传修饰及其在胃癌发生和预防中的应用")、2007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和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叶酸和丁酸盐在胃肠癌发生和预防中的作用")及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