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曹文娟  袁海生 《菌物学报》2016,35(3):343-354
采用壳聚糖交联法和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交联法固定化桦褶孔菌产生的漆酶,探讨最佳固定化条件,固定化漆酶的温度,pH稳定性及操作稳定性,并以两种固定化酶分别对4种染料进行了降解.结果表明:(1)壳聚糖交联法固定化漆酶的最佳条件为:壳聚糖2.5%,戊二醛7%,交联时间2h,固定化时间5h,给酶量1g壳聚糖小球:1mL酶液(1U/mL),固定化效率56%;(2)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交联法固定化漆酶的最佳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4%,壳聚糖浓度0.7%,氯化钙浓度5%,戊二醛浓度0.6%,给酶量4mL 4%海藻酸钠:1mL酶液(1U/mL),固定化效率高达86%;(3)固定化的漆酶相比游离漆酶有更好的温度和pH稳定性;(4)比较两种固定化漆酶,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交联法固定化酶的温度及酸度稳定性要优于壳聚糖固定化酶,但可重复操作性要弱于后者,两者重复使用8次后的剩余酶活比率分别为71%及64%;(5)两种固定化酶对所选的4种不同结构的合成染料均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其中壳聚糖固定化酶对茜素红的降解效果及重复使用性极佳,重复降解40mg/L的茜素红10次,降解率仍保持在100%.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我国北方不同草原类型中针茅根部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从新疆、甘肃、内蒙古3省(区)选择了6种不同草原类型(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戈壁、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进行针茅根部组织内生真菌的研究.共分离得到针茅根部内生真菌213株,根据序列的相似性(以97%为阈值),共获得51个真菌分类操作单元(OTUs),覆盖了4门7纲23科27属.在门的水平上子囊菌门真菌为绝对优势菌群,占分离真菌总数的93.4%,在各草原类型中均有分布;6种草原类型中针茅根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差别较大,仅子囊菌门的镰孢菌属为各草原类型共有优势属,占分离真菌总数的41.3%,亚高山草甸的微结节霉属、高山草甸的Saccharicola和短梗霉属、戈壁的弯孢属和根霉属以及草甸草原的木霉属,为各草原类型中针茅根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高山草甸针茅根部内生真菌群落覆盖的门和属最多,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最高,均匀度指数仅次于荒漠草原;而荒漠草原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低,典型草原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高山草甸和荒漠草原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与其他草原类型之间的相似性系数都较低,分别为0.12~0.25和0.13~0.22,其他几种草原类型之间相似性相对较高,尤其是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之间相似性系数为0.60.冗余分析(RDA)表明,海拔和纬度是影响6种草原类型中针茅根部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对山西省历山和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木生真菌进行了野外采集和室内鉴定研究,在532号标本中,鉴定多孔菌105种,革菌及齿菌18种。其中齿状真菌棉毛纤刺皮菌Fibrodontia gossypina、钙生棕绒毛菌Tomentella calcicola和孔状真菌白褐叉丝孔菌Dichomitus albidofuscus为我国木生真菌新记录种。根据采集的标本,对3种真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及显微结构绘图,并列出上述123种木生真菌的名称,同时列出了每种的寄主或基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灵芝学名之管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灵芝是最重要的药用真菌之一,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记载和利用历史。虽然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真菌学家Patouillard就有给中国的灵芝冠上Ganoderma lucidum这一学名,并沿用至今,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过去外国人的定名并不正确。实际上,G.lucidum是1871年由William Curtis根据采自英国的标本描述的新物种。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国广泛分布和栽培的灵芝与产于欧洲的G.lucidum不同,是一个独立的种,其合法的拉丁学名应为G.lingzhi。鉴于"灵芝"这一名称在中国已使用2,000余年,故建议"G.lingzhi"的汉语学名为"灵芝"(俗称赤芝),而灵芝属的模式种G.lucidum的汉语学名改为"亮盖灵芝"(俗称白肉灵芝或白灵芝)。灵芝Ganoderma lingzhi广泛分布于东亚暖温带和亚热带,其主要形态特征是孔口表面新鲜时浅黄色至硫磺色、成熟时菌肉中有黑褐色区带、管口壁厚度为80–120μm。亮盖灵芝G.lucidum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海拔较高地区,其孔口表面新鲜时白色至奶油色、成熟时菌肉中无黑褐色区带、管口壁厚度为40–80μm。四川灵芝G.sichuanense尽管其担孢子与灵芝G.lingzhi相似,但基于其模式标本ITS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该种与灵芝不同,是个独立的种,且在广东也有发现。  相似文献   
5.
万县贞  袁海生 《菌物学报》2013,32(6):1086-1096
对我国木生齿状真菌齿耳属进行了研究,报道了该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阔纤毛齿耳菌Steccherinum ciliolatum、山生齿耳菌S.oreophilum和强壮齿耳菌S.robustius。3个种分别采集自黑龙江、四川和吉林省。从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方面确定了该属3个种类的分类地位。阔纤毛齿耳菌主要特征为:子实体平伏,奶油色至浅黄色,短齿,边缘呈绒毛状,孢子椭圆形;山生齿耳菌主要特征为:子实体小,平伏至反卷,菌盖表面光滑,子实层体齿状至孔状,骨架囊状体锥形,孢子窄椭圆形;强壮齿耳菌的主要特征为:子实体平伏至反卷,菌齿浅橘红色至暗黄色,孢子宽椭圆形。分子系统学方面,Steccherinum 3个种类获得了高的支持率,分属不同分支,显著区别于该属的其他种类。根据采集到的标本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绘图,并给出了我国该属已知15种的检索表及每种的简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腾  何兴元  陈振举   《生态学杂志》2014,25(7):1841-1848
蒙古栎是东北森林中最重要的阔叶树种之一.本研究利用树木年代学方法研究中国东北南部千山地区蒙古栎的径向变化,结合1951—2010年的温度和降水等气象数据,利用相关函数分析了树木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揭示蒙古栎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4—7月的降水量与蒙古栎年轮宽度呈显著正相关,是限制该地区蒙古栎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5月极端最高温度与蒙古栎年轮宽度呈显著负相关,也是影响蒙古栎生长的关键因素.研究期间,蒙古栎年轮宽度与4月降水量的相关显著且稳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蒙古栎径向生长对夏季温度的响应敏感性逐渐减弱,对温度的响应表现出从响应夏季温度向响应春季温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外来植物的入侵不仅危害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 而且对该地的经济和环境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以东北地区外来入侵植物为研究对象, 以各县市为基本单位统计查证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 选取人口、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和口岸等6个人为因素, 并分别统计区域内全部 219 个县市的人为因素指标。运用回归拟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各人为因素对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 大连、沈阳和哈尔滨3市外来入侵植物种数最多; 人口因素和港口因素是影响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铁路因素和口岸因素的影响次之, 机场因素和公路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利用树木年代学技术,以生长在开顶箱内的华山松为试材,研究高浓度臭氧条件下树木个体生长及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规律和适应机制.结果表明: 高浓度臭氧抑制了华山松茎节的生长, 茎节长度、直径年均生长量分别降低了35.0%和12.9%;年轮宽度生长量和年轮细胞数量分别降低11.5%和54.1%,但管胞直径的变化不明显.区域水平上,臭氧浓度的波动与当地植被生长变化(NDVI)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周丽伟  GINNS James 《菌物学报》2014,33(5):1125-1128
拟木层孔菌属Phellinopsis是最近从木层孔菌属Phellinus中独立出来的一个属。拟木层孔菌属的全部4个种中,只有西方拟木层孔菌P. occidentalis在中国没有分布。简要回顾了西方拟木层孔菌这一名称的历史,其基元异名西方层孔菌Fomes occidentalis属于无效发表,因此将西方拟木层孔菌处理为无效名称,并将该名称所代表种的合法名称欧氏木层孔菌Phellinus overholtsii组合为欧氏拟木层孔菌Phellinopsis overholtsii。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