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宋俊燕  孔涛  吴娜  宁阳根 《生物磁学》2011,(11):2037-2040
目的:研究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病理性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组织及血浆中钠氢交换体1(sodium—hydrogen exchanger1,NHE—1)的表达,探讨NHE1在心肌肥厚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并平均分为2组:病理性心肌肥厚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病理性心肌肥厚组(以下简称ISO组)予以ISO(异丙肾上腺素)连续每日以20、10和5mg/kg的剂量递减皮下注射,再以3mg/kg的剂量维持皮下注射7d,对照组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皮下注射。给药结束后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测定各组大鼠体重(Bw)、心室重量(VW)、左心室重量(LVW),计算心室重量指数VWI(VW/BW)、左心室重量指数LVWI(LVW/BW)。取血检测血浆中NHE.1的浓度,并取心肌组织观察病理形态学特征,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HE—1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SO组大鼠LVEF、IVST显著增加(P〈0.05),LVESD明显降低(P〈0.05),VWI、LVWI明显增加(P〈0.01),血浆NHE—1浓度明显升高(P〈0.01),心肌组织NHE-1表达增多(P〈0.01)。结论:NHE-1可能在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异性抑制溴结构域(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BET)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激活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原代分离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和小鼠心脏血管内皮细胞后用肿瘤坏死因α(TNFα)刺激模拟炎症过程,以小分子化合物JQ1特异性抑制BET蛋白,分组如下:(1)对照组;(2)TNFα(25 ng/m L)处理组;(3)TNFα+JQ1处理组。采用Realtime-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炎症因子m 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采用5X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各组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转录活性。2.LDL受体基因敲除(LDLR-/-)小鼠随机分为2组:JQ1组(n=8,JQ1腹腔注射,50 mg/kg,每天一次)和对照组(n=8,DMSO溶媒组),同时给予高胆固醇饮食8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主动脉弓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NFα组炎症因子m RNA、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使用JQ1干预后,炎症因子E选择素(E-selectin)、P选择素(P-selectin)、VCAM-1及白细胞介素-8(IL-8)m 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1)。LDLR-/-小鼠高脂饮食诱导8周后JQ1显著下调了主动脉弓部VCAM-1蛋白表达。5X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与TNFα(-)相比,TNFα(+)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增强,JQ1可以显著下调报告基因活性(P0.01)。结论:BET蛋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血管内皮炎症基因转录;抑制BET蛋白下调了NF-κB目的基因表达从而减轻了内皮激活及高脂诱导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EPO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治疗效果。方法:选择CHF患者212例,随机分为非EPO治疗组(56例)和EPO治疗组(156例)。其中非EPO治疗组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EPO治疗组接受常规抗心衰治疗和EPO治疗,直至临床观察结束。治疗后观察心功能指标改变。结果:156例心衰患者经过EPO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指数均较非EPO治疗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P<0.05),其中尤以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最为明显(P<0.01)。156例EPO治疗组患者中116例心衰伴贫血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的改善较40例心衰不伴贫血患者更为明显,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PO对CHF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主要是因为EPO的促红细胞生成作用。EPO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有独立于促红细胞生成以外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阿魏酸钠联合双黄连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锌铜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39例,随机分成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18例给予阿魏酸钠治疗;实验组21例予阿魏酸钠联合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治疗14天后,评价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肌酶谱水平、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及血清锌铜比值。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72.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实验组治疗后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较低,血清铜锌比值较小,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魏酸钠联合双黄连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能够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及铜锌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鼠颈动脉结扎模型,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血管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的表达及内膜增生情况,探讨辛伐他汀抗内膜增生机制.结果发现损伤血管内膜增生明显,MCP-1的表达增加;辛伐他汀干预可明显抑制血管MCP-1的表达及新生内膜形成.提示血管内膜增生可能与MCP-1表达上调有关,辛伐他汀抑制内膜增生也许通过MCP-1介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病理性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组织及血浆中钠氢交换体1(sodium-hydrogen exchanger 1,NHE-1)的表达,探讨NHE1在心肌肥厚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并平均分为2组:病理性心肌肥厚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病理性心肌肥厚组(以下简称ISO组)予以ISO(异丙肾上腺素)连续每日以20、10和5mg/kg的剂量递减皮下注射,再以3mg/kg的剂量维持皮下注射7d,对照组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皮下注射。给药结束后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测定各组大鼠体重(BW)、心室重量(VW)、左心室重量(LVW),计算心室重量指数VWI(VW/BW)、左心室重量指数LVW(ILVW/BW)。取血检测血浆中NHE-1的浓度,并取心肌组织观察病理形态学特征,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HE-1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SO组大鼠LVEF、IVST显著增加(P<0.05),LVESD明显降低(P<0.05),VWI、LVWI明显增加(P<0.01),血浆NHE-1浓度明显升高(P<0.01),心肌组织NHE-1表达增多(P<0.01)。结论:NHE-1可能在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iR-375在血管损伤细胞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miR-375表达载体;然后将miR-375表达质粒转染至血管损伤细胞中,同时分别设立Huvec12对照组,血管损伤细胞组,血管损伤抑制组,Huvec12转染miR-375组。24h后收集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Mtpn、NFκB、profilin1、sICAM1的表达,经荧光染色观察细胞F-actin的变化,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血管损伤细胞中过表达miR-375后,在mRNA和蛋白水平靶基因Mtpn下降,NFκB的表达活性下降,使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标志profilin1下调;F-actin表达恢复;细胞粘附因子(sICAM1)表达下降,细胞凋亡减少。结论:初步证明miR-375可以抑制AGEs介导的糖尿病血管细胞损伤的发生,可能成为糖尿病血管损伤并发症基因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不同并发症患者动态血压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不同并发症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选取123例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根据合并不同的并发症分为四组,即单纯高血压(EH)组、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EH-AF)组、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EH-LI)组和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EH-LVH)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化。结果:合并有各种并发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3级高血压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其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及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波动节律异常均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与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比较,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及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波动节律异常均升高。结论:血压水平、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波动节律异常与高血压并发症密切相关;高血压病合并不同并发症,其动态血压参数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眼底增殖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3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痛患者进行眼底检测及冠状动脉造影,根据眼底是否具有增殖性改变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与眼底增殖改变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伴眼底增殖改变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检出率增加,TG、TC及HbA1c显著性升高;多支血管病变及钙化病变受累比例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调整糖尿病病程、HbA1c、微量白蛋白尿后,2型糖尿病眼底增殖改变仍与冠状动脉钙化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眼底增殖改变与冠状动脉钙化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