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12篇
  免费   1572篇
  国内免费   6761篇
  18245篇
  2024年   196篇
  2023年   427篇
  2022年   680篇
  2021年   657篇
  2020年   702篇
  2019年   766篇
  2018年   531篇
  2017年   479篇
  2016年   497篇
  2015年   686篇
  2014年   954篇
  2013年   803篇
  2012年   1104篇
  2011年   1101篇
  2010年   930篇
  2009年   969篇
  2008年   1008篇
  2007年   973篇
  2006年   871篇
  2005年   780篇
  2004年   577篇
  2003年   514篇
  2002年   463篇
  2001年   453篇
  2000年   352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赵雯  黄来明 《生态学报》2022,42(11):4415-4427
了解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评估脆弱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和功能提供参数。通过测定青海省东部24个样点0—30 cm土壤基本理化性质(pH、容重BD、孔隙度Ps、黏粒含量Cy、土壤含水量SWC、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和速效磷AP),并提取各样点环境因子数据(年均温MAT、年均降雨量MAP、年均蒸发量Ea、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海拔ALT、坡度SG、地表粗糙度SR、经度LON和纬度LAT),分析了农、林、草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地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显著低于林地和草地(P<0.05),而全磷TP和速效磷AP含量则相反,农、林、草地速效氮AN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农、林、草地不同深度土壤C∶N(平均值19.93,变异系数<16%)和AN∶AP(平均值2.73,变异系数<71%)较为稳定且无显著差异(P>0.05),而农地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19.27和0.99)却显...  相似文献   
42.
棉蚜种群季节性变异的生态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静雅  张孝羲  张广学  陈晓峰 《生态学报》2001,21(12):2045-2050
研究棉蚜在不同温度下取食不同生育期棉叶后种群的变动情况。通过Weibull函数模拟、生命表分析和高氏距离分析比较表明,无论在苗期和蕾期,随着渐度的升高棉蚜种群的死亡高峰日均提前,世代寿命明显缩短;然而,在20-25℃范围内,相同温度时棉蚜生活在棉花蕾期叶上的繁殖力明显高于苗期叶上的繁殖力。在30℃时繁殖力普遍明显下降,温度20-25℃最适于棉蚜的生长与繁殖。且棉花殖生长期比营养生长期更适于棉蚜的生存和繁殖,温度与棉花生育期都是导致苗蚜与伏蚜生长与繁殖差异的外界因素。  相似文献   
43.
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的悬浮物结构及有机碳库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文  董双林  李德尚  张兆琪 《生态学报》2002,22(12):2133-2140
1 998年 4~ 7月对高青盐碱池塘单养鲢和罗非鱼围隔生态系统颗粒悬浮物构成和各有机碳库储量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生物的干重 (PZ)占总颗粒悬浮物干物质 (TS)的 4.2 6%~ 2 5 .97% ,平均 1 2 %。各围隔浮游植物干重(DW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 0 .1 6~ 0 .70 mg/L,有鱼围隔均比无鱼围隔的大。浮游动物干重 (DWZ)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 .3 2~ 2 .81 mg/L,养鲢围隔中最小 ,小于无鱼对照围隔 ,养罗非鱼围隔明显高于养鲢围隔。颗粒悬浮物的灰分含量平均值为 42 .3 8%。溶解有机碳 (DOC)、颗粒有机碳 (POC)库储量平均值分别为 5 .40± 1 .61 mg C/L和 1 .96± 0 .96mg/L。各处理围隔间颗粒有机物的 C/N比的平均值比较接近 ,总平均值为 6.97± 0 .2 4。 TOC、DOC和 POC比例为 1∶ 0 .73∶0 .2 7。浮游生物碳和腐质颗粒碳占 POC的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 3 4.65 %和 65 .3 5 %。腐质颗粒碳、浮游动物碳与浮游植物碳的比例为 9.2 9∶ 3 .71∶ 1。浮游生物碳中浮游动物碳占 78.8% ,浮游植物碳占 2 1 .2 %。浮游动物碳比浮游植物碳高 ,这可能是内陆盐水的通性。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颗粒有机碳 (POC,mg C/L)与浮游植物叶绿素 a(Chla,μg/L)和悬浮颗粒有机物 (SO,mg/L)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回归方程分别为  相似文献   
44.
运用植物基因工程手段构建琉璃苣BoD6D转化载体,为提高油料作物油份中γ-亚麻酸含量奠定基础.以琉璃苣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BoD6D,构建酵母表达载体并转化酿酒酵母,对酵母进行诱导表达,提取脂肪酸后进行甲酯化反应,利用气相色谱分析脂肪酸含量;同时构建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经农杆菌介导通过蘸花法转化拟南芥,最后对转基因拟南...  相似文献   
45.
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整合DNA条形码和高通量测序的DNA宏条形码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在食草动物的食性鉴定中有很大潜力.放牧动物食性研究是动物营养学和草地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与传统食性研究方法相比,宏条形码技术可通过对植物DNA条形码的高通量测序,获得样本中的物种组成进而分析动物食性.介绍了传统食性...  相似文献   
46.
海南霸王岭天然次生林边缘效应下木质藤本与树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玉娜  陶建平  奚为民  赵科  郝建辉 《生态学报》2011,31(11):3054-3059
选择海南岛霸王岭天然恢复60 a的次生林样地中形成年限为17和13年的边缘,分别设置4条10 m100 m的样带,研究边缘效应下dbh ≥1 cm树木的攀藤率、被藤本攀附的频度和每木藤本数随距边缘距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8 hm2的样带中,树木的攀藤率分别为44.58%(17年边缘)和32.63%(13年边缘)。2种边缘中,dbh 1—5 cm、5—10 cm树木的攀藤率都随距离发生了变化,17年边缘中dbh >20 cm和13年边缘中dbh 10—20 cm树木的攀藤率都没有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树木被藤本攀附的频度随距边缘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攀附3株以上藤本的树木最少,在17年边缘中变化趋势较明显;攀附1株藤本的树木最多,在13年边缘中变化明显。17年边缘中每木藤本数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在边缘形成初期,边缘形成年限对每木藤本数产生了影响,其在17年边缘中下降程度较大,但总体高于13年边缘中。  相似文献   
47.
热岛效应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环境问题,对其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厦门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87—2007年等时间间隔、同时相的5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此基础上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厦门城市热岛景观格局随城市化进程演变的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加深,整个热岛景观在逐渐变得更加破碎化,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个数、类型面积和个体面积都增大;新的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都出现在原有高等级斑块附近,致使高等级类型的邻近度增加而各类型之间相互接触的程度也增加;景观总体的聚合度逐渐下降,而高等级热岛景观类型的聚合度则呈上升趋势;景观水平的蔓延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优势度高的低等级热岛景观所占的比重下降,优势度逐渐降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各热岛景观面积在各类型间的分配逐渐趋于均匀;热岛景观斑块的转化方面,在20 a间低等级斑块类型(1、2、3级)向高等级斑块类型(4、5、6级)转化的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而高等级斑块类型向低等级斑块类型转化的面积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且等级升高的面积明显大于同期等级降低的面积;就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而言,他们与3级热岛景观斑块间的相互转化最容易发生,远比高等级斑块内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来得容易,尤其6类和5类的转化是最为困难的热岛景观变化之一;从空间上看,各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都经历了数量增加、面积扩大、等级升高三个方面的变化,形成了海沧、新阳、杏林、厦门岛西北港口区和机场5个高温组团。利用景观指数分析城市热环境,可探明热岛景观随城市化演变的趋势,并为有效的热岛效应减缓措施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8.
赵素芬  何培民 《生态学报》2011,31(22):6845-6852
在室内采用静置培养法,以25℃为对照,研究高温(32℃、35℃和40℃)对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与异枝卡帕藻K.striatum的硝酸还原酶(NR)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a和藻红蛋白含量的影响,并采用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高温处理后2种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温对2种卡帕藻的NR和POD活性有显著影响.二者的NR活性均在35℃时最低,32℃时最高;异枝卡帕藻的POD活性在35℃时最高,而长心卡帕藻的在35℃时最低.在25-40℃之间,随着温度升高,异枝卡帕藻的叶绿素a含量逐渐减少,藻红蛋白含量先降后升,35℃时最高,而长心卡帕藻的两种色素含量皆在25℃时最高.在32-40℃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2种藻的实际光合效率(Y)和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明显下降,温度越高,下降程度越大;短期高温可刺激2种卡帕藻的光合活性增强,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异枝卡帕藻的光合活性下降,但差异不显著,而长心卡帕藻的光合活性显著下降.综合上述指标,显示32℃以上高温对2种卡帕藻产生胁迫,异枝卡帕藻对热胁迫的耐受力明显强于长心卡帕藻.  相似文献   
49.
贺兰山林区马麝隔离种群的生存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贺兰山林区是一个孤立的“林岛”,区内马麝总数量估计为183 ̄227头,主要零星地分布于陡林中,已牌濒危状态。1980年以前马麝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灌木林的急剧减少,1980年以后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则是钢丝套偷猎。建立严厉的“奖励制度”,严格控制放牧区是拯求贺兰山马麝的途径。  相似文献   
50.
生物土壤结皮——荒漠化地区研究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67,自引:8,他引:59  
生物土壤结皮在荒漠化地区广为分布。从结皮的概念、结皮对生态系统和景观变化的影响(包括水文循环、土壤侵蚀、土壤养分循环、维管植物的萌发和生长、动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以及生态系统和景观变化监测和评价等)以及生物土壤结皮对干扰的反应及其恢复机理等方面详细地论述了生物结皮在荒漠化发生发展及其防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今后生物土壤结皮研究的方向和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