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为探讨多叶斑叶兰(Goodyera folisa)的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特征,对其开花物候、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人工授粉、花的挥发性成分以及昆虫传粉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叶斑叶兰的唇瓣黄色,萼片白色或白色带红褐色;单花花期为(9.4±0.8)d;花粉在开花后第1天具备活力,柱头在开花后第2天具备可授性,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都在开花后第5天达到峰值。去雄套袋和不去雄套袋都不能结实,人工自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和异株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93.3%、95.0%和96.7%,自然结实率为43.3%。花朵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1-辛烯-3-醇、3-辛醇和N,N-二甲基甲酰胺。多叶斑叶兰传粉者为中华蜜蜂(Apis cerana)。多叶斑叶兰具有自交亲和能力,但在自然界不具有主动自交现象,必须依赖中华蜜蜂传粉,花色及花香气味为吸引传粉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52.
用7-乙氧基异叻唑酮-脱乙基酶(EROD)检测的方法,研究了苯并芘和六氯苯对日本青鳉肝脏EROD酶的比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苯并芘和六氯苯对EROD酶的比活力均有激活作用,在实验浓度范围内,EROD酶的比活力与两者浓度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苯并芘和六氯苯表现为一定的协同作用。实验同时发现日本青鳉在六氯苯和苯并芘中暴露后,EROD酶的比活力开始有一个短暂的降低,然后持续升高。对六氯苯和苯并芘暴露的最佳时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53.
目的:确立基于Gal4/vp16-UAS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γ-分泌酶切割淀粉样前体蛋白活性的方法。方法:将插入上游激活序列(SAS)和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质粒MH100,嵌舍酵母活性转录因子(Gal4)、单纯疱疹病毒蛋白(VP16)和γ-分泌酶切割位点的质粒C99-GVP,以度海肾荧光素酶质粒pRL—CMV,用脂质体转染法转入稳定表达淀粉样前体蛋白C末端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SY),用免疫沉淀Western blot分析法检测β-淀粉样蛋白(邶)的生成,利用Gal4/vp16-UAS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测定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结果:免疫沉淀Westem blot分析表明A(的生成在γ-分泌酶激活荆神经节苷脂GM1作用下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性,同时双荧光素酶法检测γ-分泌酶活性也同步升高。在γ-分泌酶抑制荆作用下Aβ的产生呈荆量依赖性的减少,同时γ-分泌酶活性也同步降低。结论:基于Gal4/vp16-UAS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γ-分泌酶活性的方法有效可靠,是一种敏感、定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54.
为了寻找大批量快速繁殖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errilliana)的有效办法,笔者以其叶片、叶轴为外植体,用不同浓度生长调节物质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实验.结果表明:(1)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 2.0mg/L 6 BA 0.5mg/L~1.0mg/L 2,4-D,叶片、叶柄出愈率均达100%.(2)MS培养基加0.1mg/L 2,4~D和1.0mg/L~1.5mg/L TDZ对叶柄的诱导效果较佳,其诱导率达81%,而且在这种生长调节物质浓度下的愈伤组织可直接分化出不定芽.  相似文献   
355.
选择甘蓝型油菜A基因组10个连锁群上特有的85个SSR分子标记,合成其引物序列,采用四维PCR法筛选甘蓝型油菜-新疆野生油菜二体异附加系BAC文库,成功筛选到甘蓝型油菜A基因组39个BAC克隆,其插入片段介于50~300 kb之间,平均为120 kb。甘蓝型油菜A基因组10个连锁群BAC克隆的获得,对后续开展甘蓝型油菜A基因组染色体识别、基因染色体定位、遗传距离与物理距离间关系分析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56.
蝗灾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影响蝗灾爆发的因素很多,其中土壤湿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以位于河北省黄骅市境内的3个重点蝗区——黄灶、杨官庄和藤南大洼为监测样区,利用高时间分辨率MODIS遥感影像数据,分别提取2002年(东亚飞蝗大发生年)秋蝗产卵期到夏蝗孵化期间的土壤湿度信息以及2004年(东亚飞蝗轻为害年)相同时段的土壤湿度信息,发现蝗灾大爆发年份的土壤湿度明显低于轻发生年份,在秋蝗的产卵期(9—10月)和夏蝗的孵化期(3—5月)差异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57.
利用改造的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转移载体,成功地对尼帕病毒(NiV)和亨得拉病毒(HeV)的核蛋白基因进行了分泌表达。重组蛋白表达的时效性分析结果显示,Sf9细胞感染重组病毒72~96h后,蛋白的表达量达到高峰,大规模表达可分别获得2.3~2.4mg/L纯化的目的蛋白。应用Western blot、间接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IFA)对两种重组N蛋白与兔抗NiV和HeV阳性血清的反应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两种重组N蛋白和阳性血清有很好的反应性,并且在血清学上有交叉反应。该研究为今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试剂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8.
利用重庆和泸州两个环境下种植的两套杂交水稻不完全双列组合(按NCII设计),结合SSR和AFLP标记,按照单向分组的方差分析法筛选与凡碾磨品质表现相关的阳性位点和增效位点,分别就此两类位点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同时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对这两套材料进行遗传效应分析,旨在分析水稻碾磨品质的分子预测效果及其与遗传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增效预测模型较阳性预测模型稳定性好,精确度高.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的增效预测模型可决系数分别为0.6467、0.6516和0.7265,而阳性预测模型则为0.4053、0.4981和0.6897;增效预测模型的剩余平方和分别为0.8104、0.8011和4.4508,而阳性预测模型则为0.9826、0.9673和6.2676;增效预测模型的预测变异系数为6.79%、7.27%和5.02%,而阳性预测模型则为9.12%、8.13%和6.09%.(2)增效预测模型预测效果因材料和性状的不同存在差异,套内预测好于套间预测,固定不育系预测好于固定恢复系预测;预测效果以整精米率最好,精米率次之,糙米率稍差;(3)不同性状和材料自々预测效果受环境互作自々影响不同,糙米率受环境互作影响大干精米率大干整精米率.因此,可根据不育系和恢复系材料特性,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建立碾磨品质性状的预测模型,或者选择遗传主效应表现良好,同时环境互作效应表现较为稳定的亲本建立预测模型,可能将会获得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359.
 运用涡度相关(Eddy covariance)开路系统、树干液流(Sap flow)、土壤水分以及微气象观测系统, 于2006年生长季(5~10月)对北京大兴区永定河沿河沙地杨树(Populus eurameric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水量和能量平衡进行了连续测定; 分析了该系统能量平衡闭合水平及其组分分配特征, 不同水分条件下蒸发散及其各组分变化过程和分配特征, 以及影响蒸发散的主要环境因子; 并对组分求和法、土壤水分平衡法与涡度相关法测得该生态系统生长季蒸发散总量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生长季内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闭合水平较高, 能量平衡各组分在不同土壤水分环境条件下所占比例变化较大; 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 潜热通量在可利用能量分配过程中占优势, 显热通量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占可提供能量的比例比潜热通量大。雨季到来之前, 土壤蒸发与植被蒸腾强度相差较小; 进入雨季后, 土壤深层水分得到补偿, 植被蒸腾显著增强而土壤蒸发强度减弱。涡度相关法所得的总蒸发散量与基于树干液流法等组分求和法得到的蒸发散结果较接近, 分别为513和492 mm。土壤水分平衡法的观测结果略高于前二者的观测结果, 雨季研究界面以下的土体也有水分交换是该方法高估蒸发散的主要原因。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表明, 蒸发散以及蒸腾的变化过程对净辐射的响应程度比对饱和水汽压差高; 水分条件较好情况下, 蒸发散以及蒸腾的变化过程与水汽压差关系不明显, 说明水分充足时, 水汽压差不是蒸散强弱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60.
马尾松毛虫2、3代分化和干旱对种群时间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真  李典谟  查光济 《昆虫学报》2002,45(4):471-476
通过对安徽冬至县金寺山林场27年中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发生面积的时间序列和2、3代分化率及干旱记录进行相关分析,进一步探讨2、3代分化和干旱对马尾松毛虫种群时间序列动态的影响。马尾松毛虫2、3代分化率有一定的周期性,而且波动的幅度很大,大致可以分成低、中、高三个等级,三个等级的分化率范围分别为1%~10%,11%~40%和41%~100%。大致每隔5~6年出现一次高分化率,高分化率的前后往往是低分化率,高分化率之间一般是中等的分化率和低分化率交替出现。通过分析马尾松毛虫2、3代分化对种群时间序列动态的影响,说明2、3代分化主要影响当代的数量,与以后各代数量无明显相关。2、3代分化前的种群数量与2、3代分化也无明显的相关。中等以上的分化率常引起松毛虫的发生。影响2、3代分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是7月份的气温,7月份的气温越高,卵孵化的高峰期越早,更多幼虫于分化的临界光周期以前孵化,分化率就高。干旱与2、3代分化有微弱的相关,对松毛虫时间动态的影响具有延迟作用,影响最明显的是第二年的第1代,这说明干旱不仅影响当代松毛虫的动态,更重要的是通过影响寄主,从而影响到以后世代的松毛虫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