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2篇
  免费   444篇
  国内免费   39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319篇
  2014年   334篇
  2013年   347篇
  2012年   430篇
  2011年   385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10篇
  197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内蒙古自治区干旱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带来的环境影响及经济损失,阻碍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干旱脆弱性评价是合理制定区域规划与管理措施的前提条件。然而,国内目前鲜有以省或自治区为研究区域,以市级行政区域为尺度的自然-社会-经济耦合的干旱脆弱性研究。根据IPCC提出的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选取19个指标,在3个维度上(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能力)对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开展了干旱脆弱性评价。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用综合指数法和系统分类法计算干旱脆弱性指数并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的干旱脆弱性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与干旱脆弱性相关性最强的三个指标分别是第一产业GDP比例、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导致盟市干旱脆弱性的主要贡献因素为人口与人力因素和生态与水资源因素。减缓内蒙古自治区干旱脆弱性可以从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和管理,合理规划盟市建设,减少人口的集中分布,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更多的非农牧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金融服务和医疗服务等方面入手,从而促进干旱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2.
秦青  刘晶茹  于强  马奔  谭宏利  解林红  温亚利 《生态学报》2020,40(20):7255-7266
大熊猫是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科学价值。中国致力于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分析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为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省为例,选取被划入或将来可能被划入大熊猫保护地的典型县域,构建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空间相关性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时空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7年四川省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改善显著,但仍有部分县域出现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现象。(2)各县域生态安全状况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并且相邻县域生态安全指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3)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与周边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矛盾依然尖锐,相邻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状况相互影响的作用明显,需联合治理,共同促进生态平衡,提高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83.
84.
Protein termini are determinants of protein stability. Proteins bearing degradation signals, or degrons, at their amino‐ or carboxyl‐termini are eliminated by the N‐ or C‐degron pathways, respectively. We aimed to elucidate the function of C‐degron pathways and to unveil how normal proteomes are exempt from C‐degron pathway‐mediated destruction. Our data reveal that C‐degron pathways remove mislocalized cellular proteins and cleavage products of deubiquitinating enzymes. Furthermore, the C‐degron and N‐degron pathways cooperate in protein removal. Proteome analysis revealed a shortfall in normal proteins targeted by C‐degron pathways, but not of defective proteins, suggesting proteolysis‐based immunity as a constraint for protein evolution/selection. Our work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protein termini for protein quality surveilla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nctional proteome and protein degradation pathways.  相似文献   
85.
86.
Yu  Yifei  Hou  Kun  Ji  Tong  Wang  Xishu  Liu  Yining  Zheng  Yangyang  Xu  Jinying  Hou  Yi  Chi  Guangfan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2021,476(5):2111-2124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 MicroRNAs (miRNA), endogenous non-coding RNAs approximately 22 nucleotides long,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by mediating translational inhibition or mRNA...  相似文献   
87.
88.
使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狼毒能有效遏制狼毒种群的扩张,对于防除狼毒后狼毒斑块的植被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原理、方法,以分枝数相同的单株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斑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药剂防除狼毒后,分析狼毒斑块内外植物-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探讨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内在联系以及狼毒斑块的养分循环规律,为狼毒型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及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防除狼毒后禾本科生物量有所增加,豆科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狼毒斑块内(P<0.05)。不同狼毒斑块的豆科植物N含量和杂类草P含量最高,防除狼毒后植物C、N含量高于其他斑块;禾本科P含量为狼毒斑块外显著高于狼毒斑块内(P<0.05);狼毒斑块内外莎草科C∶N显著高于防除狼毒(P<0.05);莎草科和豆科C∶P和N∶P为防除狼毒显著高于狼毒斑块内和狼毒斑块外(P<0.05),杂类草C∶P和N∶P为防除狼毒显著高于狼毒斑块外(P<0.05),禾本科C∶P为狼毒斑块内显著高于防除狼毒和狼毒斑块外(P<0.05)。不同狼毒斑块土壤C、P含量以及C∶P表现为狼毒斑块内>狼毒斑块外>防除狼毒,N含量和N∶P为防除狼毒>狼毒斑块内>狼毒斑块外,C∶N表现为狼毒斑块内和狼毒斑块外显著高于防除狼毒(P<0.05)。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植物与土壤的C,C∶N,C∶P,N∶P两两显著正相关,N,P两两显著负相关,且防除狼毒后对植物和土壤的N含量,N∶P以及植物P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9.
凋落物和根系向土壤的碳输入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输入量及组分的变化直接影响森林土壤碳汇功能和生产力。在沂蒙山区栎类天然次生林中,开展添加/去除凋落物及去除根系的定位控制试验。于控制试验开展21个月后,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法,研究凋落物和根系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凋落物倍增处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增加了对糖类和胺类的代谢能力。去除凋落物处理、去除根系处理和无输入处理都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去除凋落物处理降低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幅度大于去除根系处理,表明当前条件下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影响大于根系,但如果抛除掉去除根系处理中残留根系的影响,凋落物和根系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相对大小可能会发生变化。土壤有机碳含量、铵态氮含量显著影响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P<0.05),并与碳源代谢功能正相关。凋落物倍增处理通过增加土壤铵态氮和有机碳含量,增加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去除凋落物处理和无输入处理通过降低土壤铵态氮和有机碳含量,降低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结果深化了碳输入途径(地上凋落物与地下根系)和数量(凋落物倍增、凋落物去除与对照)对温带栎类天然次生林土壤碳代谢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0.
产电微生物是微生物燃料电池、电解池和电合成等微生物电化学技术(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technologies,METs)的研究基础。产电微生物与电极界面间的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效率低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弱限制了METs在有机物降解、电能生产、海水淡化、生物修复和生物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因此,强化产电微生物与电极界面间的相互作用是过去几年的主要研究热点。针对近年的研究,本文系统概述了通过改造产电微生物来增强微生物-电极间相互作用的各种策略,重点分析了这些策略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展望了强化产电微生物-电极界面作用在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利用方面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