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38篇
  免费   9000篇
  国内免费   40343篇
  2024年   360篇
  2023年   2221篇
  2022年   3655篇
  2021年   3898篇
  2020年   3739篇
  2019年   4212篇
  2018年   2791篇
  2017年   2821篇
  2016年   2842篇
  2015年   3961篇
  2014年   5607篇
  2013年   4847篇
  2012年   6949篇
  2011年   7043篇
  2010年   5882篇
  2009年   6255篇
  2008年   6769篇
  2007年   6433篇
  2006年   6098篇
  2005年   5115篇
  2004年   3978篇
  2003年   3409篇
  2002年   3129篇
  2001年   2960篇
  2000年   2698篇
  1999年   1798篇
  1998年   857篇
  1997年   565篇
  1996年   472篇
  1995年   371篇
  1994年   322篇
  1993年   295篇
  1992年   245篇
  1991年   242篇
  1990年   191篇
  1989年   162篇
  1988年   172篇
  1987年   124篇
  1986年   128篇
  1985年   159篇
  1984年   124篇
  1983年   73篇
  1982年   158篇
  1981年   65篇
  1980年   31篇
  1964年   31篇
  1957年   32篇
  1954年   29篇
  1953年   28篇
  1950年   4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42.
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使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对于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时间动态(2000年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和空间异质性(沿干旱梯度)仍需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8年中国北方旱区气候和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量化了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并分析其在干旱梯度上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1981-2018年期间,中国北方旱区的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速率为(0.0037±0.0443) a-1,且增加速率沿干旱梯度增大。2000年前仅10.46%(P<0.05)的地区显著变绿,而2000年后达到36.84%,且植被变绿主要归因于非树木植被。(2)2000年后降水对植被变绿的正效应在不同干旱梯度均增加,而在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温度对植被变绿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而辐射在干旱区由负效应转向正效应。(3)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均主导着植被的动态,贡献率分别为96.07%和73.72%,人类活动的贡献在2000年后进一步增强(从3.93%增加到26.28%),且沿着干旱梯度而增加,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变绿的贡献在半干旱地区增加最显著(+0.0289 m2 m-2 a-1P<0.05)。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旱区的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急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且极易复发。但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在时间窗内溶栓、抗凝等治疗手段不能从根本上切实有效地修复受损脑组织,且伴有出血等风险。寻找脑梗死形成发展的原因并予以治疗迫在眉睫。酸中毒是引起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机制。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酸中毒能加重神经元的缺血性损伤,且其梗死面积与酸中毒的程度直接相关。但缺血产生的酸中毒如何引起神经元损伤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最近研究发现酸中毒能激活一种在中枢及周围神经中广泛存在的膜通道,即酸敏感离子通道,它对Ca2+通透,能引起细胞内Ca2+超载,同时能激活胞内酶引起细胞内蛋白质、脂类及核酸的降解,加重缺血后脑损伤。本文就酸敏感离子通道1a与脑梗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4.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植被类型,但退化态势较为严峻,严重威胁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退化高寒草甸的复健是世界性难题,治理效果也因退化状态、恢复措施及气候环境而异。以春季休牧、秋季休牧、畜群结构优化、减畜轮牧、围栏封育及翻耕改建等典型多途径恢复措施下的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系统探讨主要生态要素和生态功能的响应特征及潜在过程。结果表明,典型恢复措施下退化高寒草甸的植被生产力、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土壤饱和持水量等生态要素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恢复效果与实施年限及恢复措施密切相关。围栏封育和翻耕改建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饱和持水量随恢复年限均表现为对数饱和型的响应特征,退化高寒草甸固碳持水功能的基本恢复年限约为6—10年。春季休牧、秋季休牧、畜群结构优化、减畜轮牧、围栏封育等放牧管理恢复措施应适用于轻度退化至重度退化的高寒草甸,而翻耕改建则是极度退化高寒草甸的适宜治理措施。由于多途径恢复措施的关注目标不同,今后研究应集中在恢复措施的组合优化和综合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45.
46.
本文对发现于广东的鼠锥虫进行了寄主特异性、形态学、实验寄主体内的感染过程、厦虫氨基酸组分等多方面的研究,并将其定为路氏锥虫在中国广东分布的一个不同地域株。本文研究了它在实验寄主体内繁殖消长的规律,整个发育过程的各期形态及成熟期的超微结构,并测出其16种氨基酸的存在和含量。  相似文献   
47.
Abstract  All ants (Hymenoptera, Formicidae) are highly eusocial insects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reproductive division of labor with sterile castes (worker and soldier) helping fertile castes (queen and male) to reproduce.
Ant societies, like other complex animal societies, have developed a sophistic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which recognition behaviors are frequently involved Recognition abilities allow individuals to orient and modulate their behaviors effectively and appropriately in respons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lor signals expressed by other organisms. Among recognition behaviors, nestmate recognition and kin recognition mechanisms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of sociobiologists, ecologists, insect physiologists and biochemists since 1970's. This is parallel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amilton's kin selection theory. The present paper aims at reviewing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n nestmate/kin recognition in ants. This review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cerns the diversity of recognition behaviors and their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with emphasis on nestmatelkin recognition; in the second part,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s on the mechanism of nestmatelkin recognition are outlined; and in the third part, we discuss the ontogenetic development of nestmate recognition behavior and naturally mixed colonies. The study of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parasite may provide heuristic clu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kin/nestmate recogni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48.
49.
50.
丘脑腹后外侧核的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形式主要为以下三种类型:痛兴奋神经元、痛抑制神经元和痛无关神经元。痛相关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可被吗啡类药物所抑制。电刺激尾核头部对痛相关神经元主要产生抑制作用,尾核头部背侧的作用强于腹侧,且受不同刺激参数的影响。本文就以上结果在镇痛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