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77篇 |
免费 | 1976篇 |
国内免费 | 9025篇 |
专业分类
250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4篇 |
2023年 | 588篇 |
2022年 | 871篇 |
2021年 | 954篇 |
2020年 | 878篇 |
2019年 | 995篇 |
2018年 | 634篇 |
2017年 | 665篇 |
2016年 | 665篇 |
2015年 | 1004篇 |
2014年 | 1311篇 |
2013年 | 1123篇 |
2012年 | 1518篇 |
2011年 | 1543篇 |
2010年 | 1239篇 |
2009年 | 1375篇 |
2008年 | 1457篇 |
2007年 | 1367篇 |
2006年 | 1282篇 |
2005年 | 1037篇 |
2004年 | 743篇 |
2003年 | 663篇 |
2002年 | 616篇 |
2001年 | 553篇 |
2000年 | 487篇 |
1999年 | 344篇 |
1998年 | 126篇 |
1997年 | 113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70篇 |
1994年 | 68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5篇 |
1964年 | 5篇 |
1958年 | 5篇 |
1955年 | 4篇 |
1953年 | 4篇 |
1950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单叶蔓荆子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MCI-Gel及硅胶等柱色谱法对云南西双版纳单叶蔓荆子的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5个黄酮类似物,根据其理化性质,结合光谱技术(MS,NMR等)鉴定为紫花牡荆素(1)、3',5-二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2)、4',5-二羟基-3,6,7-三甲氧基黄酮(3)、牡荆葡基黄酮(4)和山奈酚-3-O-葡萄糖苷(5),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进行了抗羟基自由基氧化和抑菌活性的初步筛选实验,首次报道了化合物2、3的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 相似文献
82.
系统记述了红■属Pyrrhosoma Charpentier的研究历史,明确了本属的属征,描述了中国的种类,并确定一个采自中国云南省的新种Pyrrhosoma latilob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学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3.
有害疣孢霉Hypomyces perniciosus是引起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湿泡病的病原真菌,目前其致病分子机理尚不清楚,而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和突变体库构建是挖掘和研究病原菌致病基因的基础和有效手段。因此,本实验以高致病力的有害疣孢霉菌株WH001为研究对象,采用冻融法将双元载体pBHt1转入农杆菌AGL-1中,建立并优化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利用其构建T-DNA插入突变体库。结果表明有害疣孢霉菌株WH001的潮霉素(Hygromycin,Hyg)耐受浓度为250ng/L,当农杆菌侵染液浓度OD600=1,侵染时间为30min,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AS)浓度为1.5mg/mL,共培养时间为3d时,转化体系效率最高。然后利用该优化体系构建有害疣孢霉的突变体库,通过PCR检测和形态学鉴定获得若干表型发生改变、稳定遗传的T-DNA插入突变体,与原菌种WH001相比,突变体在菌丝形态、生长速率、色素分泌和致病力等方面发生改变。本研究为进一步挖掘有害疣孢霉未知基因功能、解析生物学性状、探讨致病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4.
目的: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LVV)是一种有效的基因治疗导入系统。拟用已研发的携带人的β-珠蛋白基因自删除慢病毒载体,优化其表达有效性和提高其病毒颗粒数。方法:比较三款不同的启动子预测软件的分析结果,分别构建三种不同长度启动子的表达β-珠蛋白基因(β-globin)的LVV,并对其Ⅱ号内含子进行部分删减;用经优化的LVV转导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的小鼠诱导性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后,用此iPSC制备嵌合体小鼠模型;经RT-PCR、血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等观察分析其功能性代偿的潜能。研究结果:经优化后的自删除慢病毒载体病毒对其病毒颗粒数的滴度影响不大(2.3×10~(11)LPs/ml),可在嵌合体小鼠模型体内检测到正常人β-珠蛋白基因的功能性表达。结论:优化了表达人β-珠蛋白基因的自删除LVV。 相似文献
85.
秸秆带状覆盖对半干旱雨养区冬小麦田地温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半干旱雨养区冬小麦田地温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3-2015年连续进行2年定位试验,设不覆盖露地(CK)、全膜覆土穴播(PM)、秸秆带状覆盖(覆盖带和种植带各30 cm,播种3行,SM1)、(覆盖带和种植带各40 cm,播种4行,SM2)、(覆盖带和种植带各50 cm,播种5行,SM3)5个处理.结果表明: 各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土壤温度存在显著差异.与CK相比,SM1、SM2和SM3处理全生育期0~25 cm土层土壤温度分别比CK显著降低1.0~1.3 ℃、0.7~0.9 ℃和0.7~1.1 ℃.不同时期比较,覆盖处理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秸秆覆盖在苗期-越冬期具有提高地温的作用,返青期-成熟期具有降温效应,增温效应覆膜>秸秆覆盖,而降温效应秸秆覆盖>覆膜.同时,秸秆覆盖降低了全生育期土壤有效积温和日变化幅度,全生育期有效积温较CK降低3.4~33.5 ℃·d,土壤温差较CK降低0.6~2.0 ℃;秸秆覆盖在越冬期平均温度比CK高0.2~0.3 ℃、负积温比CK高0.4~17.0 ℃·d.秸秆覆盖较CK增产11.9%~19.5%,处理间单位面积穗数的差异是引起产量差异的主要结构因素.因此,秸秆带状覆盖适宜在西北雨养区旱地冬小麦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6.
温度对红点唇瓢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7种温度下测定了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发育速率,并求得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其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能很好地用王如松等(1982)提出的模型进行拟合。由此模型估计出最低、最高临界温度和最适发育温度,分别为10.42-13.01-℃、℃33.53-37.03℃和24.99-30.12℃。卵期忍耐温度变化的能力最强。4龄幼虫最弱。温度明显地影响 相似文献
87.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乳腺癌细胞移动及粘附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 2在乳腺癌细胞MCF 7的移动及粘附中的作用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将野生型SHP 2与突变型SHP 2与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基因片段构成重组质粒 (SHP 2 GFP、SHP 2C >S GFP) .脂质体转染法分别转入MCF 7中 ,表达成功后筛选并建立SHP 2 GFP和SHP 2C >S GFP细胞株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移动情况 ,免疫印迹法检测粘附分子E 钙粘蛋白和金属蛋白酶MMP 1及MMP 9的表达 .实验后建立SHP 2 GFP及SHP 2C >S GFP细胞株 ,同时观察到SHP 2C >S GFP细胞的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从梭形状态变成圆形状态 .荧光显微镜发现 ,MCF 7细胞和SHP 2 GFP、SHP 2C >S GFP转染的细胞在 3h、6h、9h的移动情况分别是MCF 7为 10 %、2 3%、5 4% ,SHP 2 GFP为 15 %、4 9%、98% ,SHP 2C >S GFP为 4 %、11%、30 % .免疫印迹结果表明 ,SHP 2C >S GFP细胞的E 钙粘蛋白表达比SHP 2 GFP细胞明显升高 (P <0 0 5 ) .MMP 1及MMP 9的表达量在SHP 2 GFP细胞中有所增强 (P <0 0 5 ) .实验表明 ,SHP 2可能通过调节粘附分子和基质金属磷酸酶而在细胞移动、粘附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8.
Using steady-state fluorescence and nanosecond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techniques, the Ca 2 -ATPase conformational changes induced by ganglioside GM3 were studied with different quench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M3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lifetime of intrinsic fluorescence of Ca2 -ATPase reconstituted into proteoliposomes, and could also weaken the intrinsic fluorescence quenching by KI or hypocrellin B, HB. Further-more, by using quenching kinetic analysis of the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in the presence of GM3, the quenching constant (Ksv) and quenching efficienc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ed. The obtained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oligosaccha-ride chain and the ceramide moieties of the GM3 molecule could interact with its counterparts of the Ca2 -ATPase re-spectively, thus change the conformation of the hydrophobic domain of the enzyme, making the tryptophan residues in different regions shift towards the hydrophilic-hydrophobic interface, and hence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hy 相似文献
89.
为了研究环境中非寄主阔叶植物释放出的绿叶挥发性物质(GLVs)对针叶树蛀干害虫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sis的影响, 选取了(E)-2-己烯醛、 (E)-2-己烯醇和(Z)-3-己烯醇3种释放量较大的绿叶挥发性物质, 通过室内松梢取食试验测试了单组分及两两混合后对云南切梢小蠹寄主定位行为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 源于阔叶植物的3种绿叶挥发性物质及其混合物能够不同程度干扰云南切梢小蠹的寄主定位行为。当虫放入广口瓶12 h后, 3个单组分绿叶挥发性物质处理组[A: (E)-2-己烯醛, P<0.01; B: (E)-2-己烯醇, P<0.01; C: (Z)-3-己烯醇, P<0.01]及2个混合组分[D: (E)-2-己烯醛+(E)-2-己烯醇, P<0.01); E: (E)-2-己烯醛+(Z)-3-己烯醇, P<0.01]中滞留在松梢外部的虫数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 绿叶挥发性物质的存在显著降低了云南切梢小蠹侵害云南松松梢的概率。但是, 24 h后只有D组(P<0.01)和E组(P<0.01)滞留在松梢外部的虫数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在48 h后只有D组(P<0.01)与对照相比仍具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为利用非寄主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防治云南切梢小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0.
摘要:从口蘑科真菌北风菌(Pleurotus ostreatus(Jacq.:Fr.)Kummer)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鉴定了12个甾体类化合物,其中包括8个麦角甾醇类甾体及4个甾体苷。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及化学方法,鉴定了一个新化合物3-O-β-D-glucopyranosyl-22E, 24R-ergosta-7, 22-diene-5a, 613, 9α-triolo 其余11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22E,24R-ergosta-7, 22-di-ene-3β, 5a, 6β3, 9α-tetraol, 3-O-β-D-glueopyranosyl-22E, 24R-ergosta-7, 22-diene-5α, 6β-diol、22E, 24R-ergosta-7, 22-di-ene-3β, 5α, 6β-triol, 22E, 24R-ergosta-5, 7, 22-tfien-3β-ol 3-O-β-D-glueopyranoside, ergosterol, 22E, 24R-ergosta-7, 22-dien-3β-ol 3-O-β -D-glueopyranoside, 22E, 24R-ergosta-7, 22-diene-3β-ol、 22E, 24R-ergosta-4, 6, 8, 22-tetraen-3-one、22E, 24R-ergosta-7, 22-diene-313, 5ct, 6a-tfiol, ergosterol peroxide 和 22E, 24R-ergosta-7, 22-diene-3β, 5α-diol-6-one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