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全球气候变暖对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植物形态产生强烈影响。川西林线交错带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极度敏感。以川西林线交错带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幼苗异龄叶为对象,采用原位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OTCs)模拟增温,研究了长期模拟增温下岷江冷杉幼苗异龄叶片叶长、叶厚等叶形态的响应,采用表型可塑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对叶形态的可塑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增温限制岷江冷杉幼苗叶片的增长、增宽和叶面积、体积的扩大,使叶长、叶宽、叶面积、叶体积分别较对照减小12.77%、11.86%、17.76%、11.49%;增温促进叶片厚度的增加,较对照增加7.27%;除叶长宽比外,增温对其余叶形态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叶形态对模拟增温的响应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P0.05)。温度、叶龄的交互效应对叶长和叶面积影响显著(P0.05),对叶宽和叶厚影响不显著(P0.05)。两种表型可塑性分析结果表明,除1 a叶叶长外,增温不同程度增大各叶形态可塑性。长期增温使冷杉幼苗叶片有旱生倾向且形态值更发散。研究提供了岷江冷杉幼苗叶片对长期增温的差异性响应证据,为评估青藏高原东缘优势植物对响应气候变暖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2.
本工作目的是在离体大鼠肠系膜动脉床灌流模型上,观察几种常见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PGE2)、缓激肽(BK)、组胺(HI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5-羟色胺(5-HT)对血管周围感觉神经介质CGRP释放的直接影响。结果显示:PGE2(1-100μmol/L)和BK(5-10μmol/L)能引起大鼠肠系膜动脉床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释放CGRP。HIS,PAF和5-HT则未见明显作用。结果提示,PGE2与BK可能是引起血管周围感觉神经兴奋和CGRP释放的主要炎症介质。  相似文献   
53.
林窗对岷江冷杉幼苗生存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冷杉林是我国西南亚高山暗针叶林的主体之一,其健康的种群动态和更新策略在维持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岷江冷杉更新过程中林窗对幼苗种群动态的影响,通过调查林窗内和林下岷江冷杉更新幼苗的存活情况,采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幼苗的年龄结构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林窗内和林下岷江冷杉幼苗的年龄结构金字塔均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存活曲线均为DeeveyⅡ,生命期望以1龄级的最高、林下种群的高于林窗种群。幼苗的死亡率、消失率、累计死亡率和危险率均随龄级的增加而增大,生存率和死亡密度随龄级的增加而减小;岷江冷杉幼苗种群的数量化动态指数Vpi=0.1059,为增长型种群,在外界随机事件干扰时也可持续增长,尤以林窗种群抵御随机干扰、持续增长的特点更为突出;岷江冷杉幼苗种群的周期波动主要受基波控制,林窗种群在9龄级和11龄级处的波动还受谐波的影响。林窗扩大了岷江冷杉更新幼苗的数量规模、提高了种群抵御外界随机干扰的能力。因此,在岷江冷杉林更新管理中,应高度重视林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拟口蘑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产自吉林省舒兰县的拟口蘑属(Tricholomopsis)一新种:舒兰拟口蘑(T.shulanensis X.He)。文中还对作为该属模式种的赭红拟口蘑(T.rutilans)的侧囊体存在与否阐述了意见。  相似文献   
55.
辽宁革螨的生态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维贤 《昆虫学报》1991,34(1):108-116
辽宁省已知的革螨46种,分属于5科19属.本文依据四个不同地理景观区内革螨的优势种、常见种和罕见种,对其生态地理分布作了讨论.(1)辽西低山丘陵及沿海平原区:本区共有革螨20种,其中仓鼠真厉螨、格氏血厉螨为优势种;塔山巨刺螨、长毛鞘厉螨为罕见种.(2)辽东山地及半岛丘陵区:本区共有革螨22种.半岛丘陵革螨优势种为仓鼠真厉螨、格氏血厉螨;辽东山地革螨优势种为耶氏厉螨与东方真厉螨.本区罕见种为赛氏血革螨、达呼尔血革螨、大连肪刺螨、三角血厉螨等.(3)辽河平原区:本区共有革螨20种.优势种为耶氏厉螨与厩真厉螨;乌苏里土厉螨为罕见种.(4)努鲁儿虎山脉北麓黄土丘陵台地及西辽河沙地区:本区共有革螨26种.优势种为东北血革螨、仓鼠真厉螨及格氏血厉螨.巨腹赫刺螨、鼬赫刺螨、拟小赫刺螨、半漠血厉螨、乌苏地厉螨、北野血革螨、楠本血革螨等为罕见种.  相似文献   
56.
为探明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 (Wolff)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的控害潜能,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17℃、22℃、27℃、32℃、37℃)条件下叉角厉蝽3~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2~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评估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叉角厉蝽3~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2~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符合Holling II型方程,捕食效能a/Th和日均捕食量均在32℃时最大。在同一温度下,叉角厉蝽3~4龄若虫的寻找效应与草地贪夜蛾幼虫密度呈负相关,但猎物密度相同时叉角厉蝽3~4龄若虫的寻找效应与温度呈正相关。在17℃~37℃范围内,Hassell-Varley干扰反应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不同叉角厉蝽密度条件下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情况;在相同的猎物密度条件下叉角厉蝽3~4龄若虫个体间存在种内竞争和自我干扰作用,随着自身密度增大,相互干扰作用增强,搜寻系数Q和相互干扰系数m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在37℃时最大,分别为0.4719和0.788。本试验证实了叉角厉蝽若虫在温度为32℃、猎物密度为60(头/皿)条件下对草地贪夜蛾的日捕食量最大,但随着温度升高,若虫的捕食量趋于饱和或出现下降趋势,在37℃温度条件下种内竞争和自我干扰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57.
沙尘暴对北京市空气细菌多样性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沙尘暴携带着各类污染物质,严重影响下风向地区大气过程及生态系统和相关人群的健康。然而,沙尘天气对中国华北地区空气细菌群落及多样性特征影响的研究较少。以北京市为例,系统研究了沙尘暴对城市空气细菌多样性特征的影响。2015年4月,通过定点采样连续收集了一次沙尘暴及其前后4天的空气颗粒物样本,DNA提取、PCR扩增后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69122条高质量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北京市空气细菌物种多样性较高,沙尘暴不能引起细菌OTU数目的增加,但沙尘暴天气下细菌群落Pielou、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著增加。菌群分类分析发现,北京市空气细菌由35个细菌门构成,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最高,分别占总序列的32.76%、28.09%、25.46%和6.32%;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次之,分别占序列总数的2.11%和1.81%,其他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低于1%。沙尘暴天气下,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显著升高(P<0.05),分别由31.67%、5.74%、1.82%、1.51%升高至41.46%、10.98%、4.48%和4.26%;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显著降低(P <0.05),分别由28.84%、27.10%降低至22.13%和12.35%。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梭菌属(Clostridium)可能含有人类条件病原菌,其在沙尘暴天气中相对丰度下降,但绝对丰度会大幅增加。沙尘暴能降低人体免疫力,因此致病菌潜在健康风险可能显著增强。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沙尘暴日与非沙尘暴日空气细菌群落差异较大,而沙尘暴前后群落结构差异较小。沙尘暴前后空气细菌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推测沙尘暴只能暂时影响空气细菌群落特征,不能显著改变其群落结构。本研究通过分析了沙尘暴侵袭下北京市空气细菌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动态,为制定中国北方城市沙尘暴灾害预警措施和建立气传疾病的防控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8.
亚热带区4种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雅茜  方晰  冼应男  王振鹏  项文化 《生态学报》2019,39(14):5326-5338
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长沙县大山冲林场选取地域毗邻、环境条件(立地、土壤、气候)基本一致的杉木人工林(CL)和3种次生林:马尾松-柯(又名石栎)针阔混交林(PM-LG)、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柯-青冈常绿阔叶林(LG-CG),每种林地随机设置5个20 m×20 m的样地,分别采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_C)、氮(B_N)、磷(B_P)和蔗糖酶(INV)、脲酶(URE)、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析4种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B_C、B_N、B_P和ACP活性依次为:CA LG-CG PM-LG CL,INV和URE活性依次为:LG-CG CA PM-LG CL,CAT活性依次为:CA PM-LG LG-CG CL,说明森林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径分析表明,土壤B_C、B_N、B_P的直接影响因素和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SOC和TN/TP,TN和TN/TP,TP和SOC/TP,而TN/TP与B_C之间,TN与B_N之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INV、ACP活性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是TN、TN/TP,其中TN/TP与INV、ACP活性具有较强的负相关;URE、CAT活性分别为B_P/TP和B_P,B_C/SOC和SOC,其中B_P与URE活性具有较强的负相关,B_C/SOC、SOC两者与CAT活性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此外,土壤B_C、B_N、B_P以及INV、URE、ACP、CAT活性的剩余余项通径系数较低,说明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对土壤酶活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土壤B_C、B_N、B_P之间及其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9.
张宇亭  朱敏  线岩相洼  申鸿  赵建  郭涛 《生态学报》2012,32(22):7091-7101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分别模拟单作、间作和尼龙网分隔种植,比较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Glomus mosseae对菌根植物玉米和非菌根植物油菜生长和磷吸收状况的影响,并分析土壤中各无机磷组分的变化。结果发现,接种AM真菌可以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磷(Ca10-P和O-P)向有效态磷转化,并显著降低总无机磷含量 (P<0.05),显著提高菌根植物玉米的生物量和磷吸收量(P<0.05),特别是在间作体系中使玉米的磷营养竞争比率显著提高了45.0%-104.1% (P<0.05),显著降低了油菜的生物量和磷吸收量(P<0.05),从而增强了了菌根植物的竞争优势,降低了非菌根植物与菌根植物的共存能力。揭示了石灰性土壤中AM真菌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AM真菌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The floral organs of Sinofranchetia chinensis Hemsl. (Lardizabalaceae) are all spiral in initiation. Stamen and petal (nectar‐leaf) primordia initiate independently and are different in shape. The petals and three stamens in the first whorl are retarded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carpel primordia are conduplicate; the stigma is formed arou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ventral slit and the style is not differentiated. The functionally unisexual flowers are bisexual in organization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lowers on the inflorescence is spiral and centripetal. Some floral characteristics of Sinofranchetia appear to be plesiomorphic in Lardizabalaceae. © 2009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9, 160 , 82–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