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80篇
  免费   3021篇
  国内免费   7337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514篇
  2022年   924篇
  2021年   1260篇
  2020年   1075篇
  2019年   1258篇
  2018年   1018篇
  2017年   1061篇
  2016年   1220篇
  2015年   1758篇
  2014年   2064篇
  2013年   2172篇
  2012年   2854篇
  2011年   2636篇
  2010年   1859篇
  2009年   1906篇
  2008年   2121篇
  2007年   2008篇
  2006年   1911篇
  2005年   1603篇
  2004年   1326篇
  2003年   1132篇
  2002年   1047篇
  2001年   654篇
  2000年   530篇
  1999年   399篇
  1998年   288篇
  1997年   228篇
  1996年   166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60篇
  1985年   82篇
  1984年   66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57篇
  1981年   48篇
  1980年   34篇
  1979年   26篇
  1978年   27篇
  1977年   25篇
  1976年   18篇
  1973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Summary The utilization by yeast of two carbon sources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the glyoxylic acid cycle. Kinetic data from the isocitrate transforming enzymes suggest that the flow of isocitrate through the glyoxylic acid cycle depends upon the inhibition of the isocitrate decarboxylating enzymes. Both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s are inhibited by a mixture of glyoxylate + oxaloacetate, but for the reasons described in the text we consider that this inhibition is of no 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other hand, we have found that NADPH is a competitive inhibitor of NADP-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with respect to NADP+, with a KI similar to its KM. It also produces an additive effect on the NADH-produced inhibition of NAD-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We propose NADPH as the compound that channels the utilization of isocitrate into the glyoxylic acid cycle. This is supported by the finding of an increased NADPH/NADP+ ratio in acetate grown yeast with respect to glucose grown cells.  相似文献   
92.
93.
94.
1.从广西贵县1958—1964年的七年螟害调查资料,可以将全年螟害的消长趋势,划分为世代递减发生型、世代递增发生型和第三世代多发型等三种螟害发生型。 2.形成三种螟害发生型的原因,主要系由于水稻播植期的早晚与螟虫发生为害的不同组合所致。水稻播植期较早的年份,形成世代递减发生型;播植期较晚的年份,形成世代递增发生型:播植期居中的年份,则形成第三世代多发型。 3.本文根据历史资料,订出早、中、晚播植期的标准,以此标准为坐标图上的横轴,各世代螟害率为纵轴,作出了播种期与螟害型的关系模式图。根据这个模式图,在某年掌握了早稻播种期以后,就可以作出该年螟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展望。 4.求算三种螟害发生型各世代之间的螟害增减比值历年平均数,在某年获悉早稻播种期和第一世代实测螟害率以后,就可以根据这个比值平均数,依次推算以后各世代的预测螟害率。 5.关于各世代螟害率的近期预测,本文主张以幼虫虫口密度为依据,求算虫口密度与其所造成螟害率的二次函数曲线方程式,在获得幼虫密度以后,代入方程式来计算近期预测的螟害率。  相似文献   
95.
96.
贵州的蚊虫调查除少数地区,如贵阳、册亨、铜仁某地已有较详细的报告和安龙、兴义有零星的记载外,其余大部地方则未经调查,但贵州境内由蚊虫传播的疾病,如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均有存在,严重地危害着该省人民的健康。为了消灭上述疾病和作好除“四害”工作,则贵州省的蚊虫调查实属必要而迫切。锦屏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其东紧邻湖南,在文献上以往尚无有关蚊虫调查的记载,作者于1956年7—8月参加  相似文献   
97.
溶液培养小麦幼苗转移至含Cd~(2 )的营养液中,根系乙烯产生较快地增加,约在12h达高峰,然后下降;ACC含量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未和Cd~(2 )溶液直接接触的地上部乙烯亦增加,至36h达高峰,此后急剧下降,而ACG和 MAGC含量持续上升。地上部乙烯的增加,主要是由通过根系运往地上部的镉直接作用的结果,不是根部合成ACG运往地上部后再产生的。电镜观察表明,地上部乙烯产生和ACC含量变化的时间进程,可以与镉进入叶细胞内的部位及其对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影响相联系。  相似文献   
98.
作用于H~ —ATP酶复合体质子通道的能量传递抑制剂 TPT、DQCD和 OM能明显抑制叶绿体光合磷酸化反应和膜上 ATP酶活性,减小恒态ΛpH值,加速ΛpH和515 nm吸收衰减。这种在正常叶绿体加速H_(in)~ 经CF_0外流与在残缺膜中阻塞质子外流不一致。TPT等物质是干扰了CF_0与CF_1的构象连接,使 CF_0的质子传导失去CF_1的控制,H_(in)~ 无效漏失或质子逆向转移受影响,从而抑制与质子传导紧密相关的光合磷酸化反应和膜上ATP酶活性。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