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35篇
  免费   6593篇
  国内免费   22319篇
  2024年   230篇
  2023年   1329篇
  2022年   2248篇
  2021年   2833篇
  2020年   2739篇
  2019年   3189篇
  2018年   2307篇
  2017年   2124篇
  2016年   2338篇
  2015年   3290篇
  2014年   4506篇
  2013年   4198篇
  2012年   5595篇
  2011年   5512篇
  2010年   4257篇
  2009年   4215篇
  2008年   4721篇
  2007年   4343篇
  2006年   4076篇
  2005年   3418篇
  2004年   2801篇
  2003年   2459篇
  2002年   2169篇
  2001年   1723篇
  2000年   1534篇
  1999年   987篇
  1998年   632篇
  1997年   387篇
  1996年   341篇
  1995年   294篇
  1994年   214篇
  1993年   204篇
  1992年   185篇
  1991年   164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114篇
  1988年   123篇
  1987年   99篇
  1986年   96篇
  1985年   95篇
  1984年   60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89篇
  1981年   40篇
  1979年   17篇
  1965年   13篇
  1957年   22篇
  1954年   12篇
  1953年   13篇
  1950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王成武  崔彪  汪宙峰  谢亮  陈雅靓 《生态学报》2022,42(9):3794-3805
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濒危动植物而划分的特定区域,在涵养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省有自然保护区166处,类型丰富多样,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对象涵盖珍稀动植物,保护功能涉及物种、水源和生态环境,与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共同维系着中国西南地区,乃至青藏高原东缘的生态系统。因此,研究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1963-2018年间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①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以集聚为主,呈现集聚-随机-集聚的变化特征,且前期变化幅度大,后期变化幅度小,总体发展明显分为1963-1998年的单核形成与发展阶段和1998-2018年的双核阶段;②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区域,其均衡度类型在时间上表现出由"差距悬殊"到"差距较大"的演变特征;③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重心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基本稳定在阿坝州南部。标准差椭圆的长短半轴和面积均变化强烈,总体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空间分布由南-北向演变为东北-西南向;④自然保护区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高密度区域分布在地势适中、气候温和、河流众多、土壤肥沃、人口稀少的阿坝州南部与东部地区。未来,四川省生态功能建设应该立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的特点、分布状况,对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少的川西北、川东北和川南部分地区进行优化布局,以加强这些地区的生态功能建设。同时,探索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模式,实现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青藏高原草地承载力的空间演变特征并对其进行预警,以已有的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数据为基础,核算了该地区的草地理论载畜量及演变趋势,并结合县域实际存栏量,划定了草地承载力的预警等级。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草地承载力整体呈东高西低的格局,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是该地区草地承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2)2000-2015年,青藏高原理论载畜量由8614.89万羊单位增至9451.53万羊单位;(3)青藏高原整体处于超载状态,2000-2010年超载状况加剧,至2015年超载状况稍有缓解,草畜平衡指数由67.88%增至79.90%,再降至67.91%。目前亟需优先控制72个红色预警县(超载状态正在加剧)的牲畜存栏量,避免超载状况进一步恶化。未来需要通过控制牲畜存栏量、调整畜牧区发展布局和提高草地生产力等多项措施的结合来改善青藏高原地区的草地承载状况,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Guanethidine treatment or adrenal medullectomy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elevation in blood pressure induced by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beta toxi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drastically reduced the pressure rise, to less than 19% of that in control rats. When rats were pretreated with tetrodotoxin or hexamethonium, the toxin-evoked rise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Elevation in blood pressure induced by the toxin in spinal rats tended to be less than that in control rats. When investigated by a microscopical technique, arteriolar constriction in the mesenteric vasculature was observed after the blood pressure elevation induced by the toxin reached a maximum. Blood flow in the skin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blood pressure following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the toxin. It is concluded that beta toxin acts on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d produces arterial constriction.  相似文献   
20.
Small molecule cholinesterases inhibitor (ChEI) provides an effe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y to treat Alzheimer’s disease (AD). Currently, the discovery of new ChEI with multi-target effect is still of great importance. Herein, we report the synthesis,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a series of tacrine-cinnamic acid hybrids as new ChEIs. All target compounds are evaluated for their in vitro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y activities. The representatives which show potent activity on cholinesterase, are evaluated for the amyloid β-protein self-aggregation inhibition and in vivo assays. The optimal compound 19, 27, and 30 (human AChE IC50?=?10.2?±?1.2, 16.5?±?1.7, and 15.3?±?1.8?nM, respectively) show good performance in ameliorating the scopolamine-induced cognition impairment and preliminary safety in hepatotoxicity evaluation. These compounds deserve further eval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herapeutic agents against 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