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分析了中亚热带地区罗浮栲天然林和相邻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点.结果表明: 两种植被类型的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特征脂肪酸、真菌特征脂肪酸、放线菌特征脂肪酸、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特征脂肪酸含量均为0~10 cm高于10~20 cm土层,罗浮栲天然林高于杉木人工林.在两种植被类型的两个土层中,细菌PLFAs含量均显著高于真菌PLFAs含量.两种植被类型中,细菌PLFAs含量约占PLFAs总量的44%~52%,而真菌仅占6%~8%,表明细菌在该地区两种植被类型土壤中处于优势地位.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主要由植被类型差异引起,土层深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关分析显示,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以及细菌的PLFAs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PLFAs含量与总氮、有机碳、C/N和铵态氮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总结2011-2012 年黄岛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中支原体的感染情况,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 2011-2012 年间因CAP住院的患儿241 例,所有CAP 患儿均于住院第2 天采集空腹血行9 项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检查,包括 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结 果:241 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支原体感染阳性74 例(30.7%),其中132例男性CAP患儿中支原体感染38 例(28.8%),109 例女 性CAP 患儿中支原体感染36 例;>3 岁患儿的感染率为41.2%,1-3 岁患儿感染率26.2%,<1 岁婴幼儿感染率为5.4%;2011 年 CAP患儿支原体感染率为19.4%,而2012 年为34.6%;74 例支原体阳性患儿合并其他感染者6 例。结论:黄岛地区儿童社区获得 性肺炎中支原体感染占重要地位,且有升高趋势,应重视婴幼儿支原体感染及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治。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总结2011-2012年黄岛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中支原体的感染情况,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2011-2012年间因CAP住院的患儿241例,所有CAP患儿均于住院第2天采集空腹血行9项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检查,包括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结果:24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支原体感染阳性74例(30.7%),其中132例男性CAP患儿中支原体感染38例(28.8%),109例女性CAP患儿中支原体感染36例;〉3岁患儿的感染率为41.2%,1-3岁患儿感染率26.2%,〈1岁婴幼儿感染率为5.4%;2011年CAP患儿支原体感染率为19.4%,而2012年为34.6%;74例支原体阳性患儿合并其他感染者6例。结论:黄岛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支原体感染占重要地位,且有升高趋势,应重视婴幼儿支原体感染及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治。  相似文献   
124.
猪的“肠道-乳腺-sIgA轴”免疫通路是指侵染猪的胃肠道病原通过胃肠道免疫可以激发乳腺产生sIgA;sIgA被初生仔猪摄取可以获得针对胃肠道病原的被动免疫保护。该免疫通路的反应动力模式涉及病原侵染、抗原提呈、淋巴细胞活化、淋巴细胞的肠道和乳腺归巢以及抗体分泌等诸多环节,受到病原毒力、母猪的妊娠阶段及免疫生理状态等众多因素影响。目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诱发的“肠道-乳腺-sIgA轴”的理论可以解释自然感染状态下哺乳仔猪获得的被动免疫保护,但根据这一概念所设计的疫苗和免疫方案并未取得满意效果。本文综述了PEDV感染和宿主免疫各个环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PEDV免疫和肠道-乳腺-sIgA轴系反应的关键病原和宿主因素,提出了在轴系理论基础上应重视PEDV灭活疫苗以及特异IgG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5.
[背景]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能够感染鱼、虾、贝等海洋经济动物,给海水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公众健康及食品安全也构成较大威胁。[目的] 通过研究乌梅(Fructus mume)对溶藻弧菌的抑菌效应及其机理,为乌梅在水产养殖中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乌梅提取物(Fructus mume Extract,FME)对溶藻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电导率仪检测溶藻弧菌的相对电导率,分光光度法分析溶藻弧菌的核酸泄露和呼吸链脱氢酶活性及生物膜抑制率,蛋白质电泳检测溶藻弧菌的蛋白质合成情况,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溶藻弧菌的亚显微结构。[结果] 乌梅提取物对溶藻弧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953 mg/mL和3.906 mg/mL;乌梅提取物显著增加了溶藻弧菌的相对电导率和核酸泄露,明显降低了溶藻弧菌蛋白质的合成能力,对于弧菌的亚显微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乌梅提取物显著抑制了溶藻弧菌生物膜的形成和呼吸链脱氢酶的活性。[结论] 乌梅提取物通过增加溶藻弧菌细胞膜通透性及显著抑制生物膜的生成、呼吸链脱氢酶活性及蛋白质的合成,实现抑制及杀灭溶藻弧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6.
间充质干细胞主要通过免疫调控和旁分泌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功能。MSC的旁分泌效应是通过分泌可溶性因子并释放外泌体而发挥作用。外泌体将DNA、蛋白质/肽、mRNA、microRNA、脂质和细胞器等成分转移到受体细胞中直接发挥功能。MSC-Exo替代MSC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策略。总结不同组织(骨髓、脐带和脂肪)来源的MSC- Exo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7.
研究过表达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在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心肌血管 再生的影响. 将含人bFGF质粒pcDNA/b转染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 ,进行MTT检测. pcDNA/b转染人肾细胞293细胞系,进行G418稳定筛选, Western 印迹检测.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将生理盐水、空质粒 pcDNA3.1(+)和pcDNA/b分3点注射于梗死交界处心肌内4周后取材,做常规 HE 染色和Masson 染色,测量各组微血管数量和梗死面积. 经免疫组织化 学染色鉴定和电镜观察,过表达外源bFGF可以促进HUVEC(细胞)生长; pcDNA/b能在293细胞中高效表达外源bFGF基因. pcDNA/b注射组梗死交界处 可见大量新生血管,毛细血管总数明显大于对照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 照组. pcDNA/b组在梗死交界区有bFGF阳性表达.电镜观察显示,在梗死交界 处心肌细胞间有毛细血管增生,分化成2个血管腔.本实验证明,过表达bFGF 具有促进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毛细血管生成的作用,为bFGF基因治疗缺血 性心肌病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8.
目的:在毕赤酵母中融合表达人骨保护素(OPG)片段OPG179与人血清白蛋白(HSA).方法:通过RT-PCR扩增获得OPG179基因,构建表达质粒pHILD2-rhOPG179-HSA,转化至毕赤酵母菌中进行表达、纯化,对分泌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及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酶切鉴定与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表达质...  相似文献   
129.
阳春砂仁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槲皮素(1)、槲皮苷(2)、异槲皮苷(3)、香草酸(4)、3,4-二羟基苯甲酸(5)、β-谷甾醇(6)、胡萝卜苷(7)、豆甾醇(8)、麦角甾醇(9)、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0)、硬脂酸(11)、棕榈酸(12)、白附子脑苷B(13)和虎杖苷(14)。其中,化合物1、9、10、13和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0.
李开亮  司全金  张帷 《生物磁学》2011,(8):1529-153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CH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老年CH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血小板聚集率(PAG)和凝血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PAG显著下降,APTT显著上升,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PT、P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阿斯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CHD患者,较单用阿斯匹林治疗更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并能得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