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8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5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324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411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4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用重组DNA技术及序列分析法测定了南方菜豆花叶病毒RNA基因组3′端1,000个碱基的序列,以及由此序列推导出的整个外壳蛋白的氨基酸顺序,它与巳报导的基本上一致。介绍了用DNA的寡核苷酸水解混合物作为起始引物,以3′端不含PolyA尾巴且不能加上PolyA的病毒RNA作为模板合成互补DNA,及进一步无性繁殖此cDNA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
吞噬和细胞活力蛋白1(engulfment and cell motility protein 1,ELMO1)可以促进多种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但ELMO1的表达是否受miRNA的调控鲜有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45与ELMO1表达的相关性,以及miR-145通过结合ELMO1的mRNA对乳腺癌侵袭的影响。通过TargetScan (http://www.targetscan.org/)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与ELMO1的3′UTR结合的miR-145。荧光素酶结果证实两者互补结合。Transwell侵袭结果显示,miR-145组和siELMO1+miR-145组MDA-231乳腺癌细胞穿膜数较对照组分别降低40%(P<0.05)和79%(P<0.05)。siELMO1+miR-145组和siELMO1组细胞穿膜数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miR-145通过与ELMO1的mRNA结合抑制细胞侵袭。qRT-PCR显示,低侵袭的MCF-7乳腺癌细胞miR-145的表达量较高侵袭的MDA-435细胞高80%(P<0.05),较MDA-231乳腺癌细胞高75%(P<0.05),即miR-145与癌细胞侵袭能力呈负相关。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miR-145组ELMO1表达量低于阴性对照组,miR-145 抑制组ELMO1表达量高于抑制剂NC组(P<0.05),证明miR-145抑制ELMO1的表达。qRT-PCR显示,过表达miR-145后ELMO1 mRN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miR-145对ELMO1的调控作用通过抑制其翻译实现。F-肌动蛋白聚合实验表明,miR-145组和阴性对照组于20 s和60 s时F-肌动蛋白聚合结果存在明显区别(P<0.05)。Western 印迹结果表明,miR-145组活化的Rac1表达量较阴性对照组降低60%(P<0.05),抑制剂NC组活化的Rac1较miR-145 抑制组降低55%(P<0.05);miR-145组磷酸化的整合素β1较对照组于15 min时降低42%(P<0.05),于30 min时降低31%(P<0.05)。由此得出的miR-145过表达显著促进乳腺癌细胞F-肌动蛋白聚合、Rac1活化和整合素β1磷酸化结论。综上所述,miR-145通过靶向ELMO1的 mRNA抑制ELMO1翻译,从而抑制乳腺癌的侵袭。  相似文献   
23.
应用细胞杂交技术,将长叶车前花叶病毒杭州分离株(RMVha)、烟草花叶病毒普通株(TMVc)和北京番茄株(TMVbe-t)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Ag14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测定,成功地获得了5株稳定分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1株属于IgG_(2b),其余4株均属于IgG_(?),5株细胞株均制备了腹水抗体,ELISA效价最高达256000,琼脂双扩散效价达128,根据与15个不同RMV和TMV毒株的反应特性,可将5株单克隆抗体分为A、B、C三组,分别针对a、b、c三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根据三组单克隆抗体反应性的差异,15个毒株可分为8个血清型,本文讨论了所获得的5株杂交瘤细胞在植物病毒的诊断、病毒病原的鉴定及病毒分型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世界性广泛流行的奶牛和肉牛的传染病。其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属于披膜病毒科的瘟病毒属,它的许多生物学特性至今还不很清楚。本试验建立了12株分泌抗BVDV的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株,并结合免疫转移电泳法和放射免疫沉淀法,初步研究了BVDV的多肽。  相似文献   
25.
杂交水稻干种子内存在α-淀粉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由盾片上皮细胞合成而运入胚乳(Okamoto等1979,1980),或由种胚分泌的赤霉素(GA_3)的触发作用在糊粉层中诱导形成(Murakami 1966,Ogawa 1966,Tangka等1970)。但迄今尚未见谷类作物干胚乳中预存有α-淀粉酶的报道(Daussant等1983,Tanaka等  相似文献   
26.
水稻品种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与氧抑光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_2抑光合程度不同的水稻品种,SOD活性存在差异。在40%O_2下,SOD活性被诱导增加水平高、延续时间长的品种,表现O_2抑光合程度小,反之则O_2抑光合程度大。在自然条件下,强光、高温都是诱导SOD活性变化的因素。选择SOD活性高、O_2抑光合程度小的种质资源可能有利于适应对光合不利的逆境条件。  相似文献   
27.
棕色固氮菌中电子载体Fld直接向固氮酶铁蛋白传递电子。Fld_(ox)至Fld_R是双电子二步还原反应,极谱半波电位分别为-210、-550 mV。Fld_(ox)至Fld_(SR)的中点电位为-280 mV,Fld_(SR)至Fld_R为-500mV。铁蛋白中点电位为-256mV,加MgATP后为-390 mV。Fld_R与铁蛋白ox组成的电池电动势为244mV,电子传递可自发进行,反应的J△G~o为-23KJ/摩尔,铁蛋白被Fld_R还原的K_a=1.3×120~4,加入MgATP后△G~o为-10.6KJ/摩尔,K_a=72。因此,未加入MgATP时电子传递反应更易进行。  相似文献   
28.
水稻叶片中存在着氨肽酶,其最适反应pH和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8.2℃和40℃,酶促反应的产物量在最初30min内与时间呈直线相关。 水稻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下降,而氨肽酶比活上升;用植物激素延缓或促进叶片衰老蛋白质降解的同时也抑制或促进了氨肽酶比活的上升,说明氨肽酶在水稻叶片衰老蛋白质降解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根据水稻叶片衰老过程中大分子化合物和叶片外部形态的变化,可将叶片衰老过程划分为缓衰期、急衰期和竭衰期。  相似文献   
29.
酪氨酸对大鼠离体Leydig细胞睾酮和cAMP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胶原酶消化,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制备大鼠睾丸 Leydig 细胞悬浮液进行体外培养(每管内含有10~6 细胞),以研究酪氨酸对 Leydig 细胞睾酮和cAMP 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CG(100mIU)能明显地促进Leydig 细胞睾酮和 cAMP的生成。睾酮从对照组的3.08±0.58ng(X±SD,下同)增加到41.61±1.52ng,cAMP 含量从19.62±2.56pmol增加到153.24±5.92pmol。若将酪氨酸(60μg)与hCG同时加入到细胞培养液中,则睾酮和cAMP 含量分别下降到 19.22±.0.52ng(P<0.01)和92.63±6.02pmol(P<0.05)。但是,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α-甲基酪氨酸)对酪氨酸抗hCG致睾酮生成作用无阻断效应,而酪氨酸对外源cAMP(2.5mM)诱导的睾酮生成,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睾酮含量从27.56±1.53ng降至 19.50±0.47ng(P<0.01)。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酪氨酸抗hCG致睾酮生成的作用机理与cAMP有关。  相似文献   
30.
The fusulinids dealt with in this paper were collected in 1955 by Mr.L.S.Wong of a field party sent by the Ministry of Geology in the vicinity of BeiyinObo,Inner Mongolia(formerly province Suiyuan).The fusulinid-bearing bedof this area was named by Mr.Wong the Lalaotu limestone.No data of stra-tigraphical sequence of this region are readily available.Since no informationof the fusulines in this region has been hitherto known,the present discoveryaffords therefore some inter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