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2篇
  免费   1054篇
  国内免费   3666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356篇
  2021年   412篇
  2020年   404篇
  2019年   437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304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626篇
  2013年   530篇
  2012年   739篇
  2011年   682篇
  2010年   583篇
  2009年   587篇
  2008年   635篇
  2007年   626篇
  2006年   543篇
  2005年   479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3篇
  1977年   13篇
  1972年   5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3年   5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为探究中国沙棘对土壤镉(Cd)胁迫的性别响应差异,该研究以中国沙棘2年生幼苗为材料,利用盆栽试验研究在不同浓度Cd处理下(0(CK)、25、50、100和200 mg·kg-1)雌、雄株幼苗的生长、叶片生理特性以及Cd富集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Cd处理下中国沙棘幼苗雌、雄株的株高和基径生长以及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出低浓度(<50 mg·kg-1)促进,高浓度(> 100 mg·kg-1)抑制的现象;低浓度Cd处理下雌株的株高、基径增长率和生物量的增幅均高于雄株;高浓度Cd处理下(200 mg·kg-1)雄株株高增长率、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较CK显著降低,而雌株均未显著下降。(2)随着Cd浓度升高,雌、雄株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DA)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呈上升趋势;Cd浓度为50~200 mg·kg-1时,雌株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高于雄株,而MDA含量始终低于雄株。(3)随着Cd浓度升高,雌、...  相似文献   
82.
为探究施钾对兰州百合鳞茎中多酚类物质的积累、抗氧化能力及差异代谢物的影响,该研究以兰州百合鳞茎为试材,通过固定氮素(N)和磷素(P)用量,设置不同钾(K)浓度处理,即K_(0)(不施肥)、K_(1)(447.6 mg·L^(-1))、K_(2)(671.4 mg·L^(-1))、K_(3)(895.2 mg·L^(-1)),采用福林-肖卡法、溴甲酚绿比色法、香草醛比色法、DPPH法、铜离子还原能力(CUPRAC)法测定不同K浓度处理下兰州百合鳞茎中多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并采用LC-MS法分析多酚类物质的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为兰州百合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K浓度处理下兰州百合鳞茎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K_(0)相比,K_(1)、K_(2)、K_(3)均能促进鳞茎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及其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其中以K_(2)(671.4 mg·L^(-1))效果最佳。(2)相关性分析表明,兰州百合鳞茎多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指标呈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51~0.959。(3)K_(0)、K_(2)浓度处理下兰州百合鳞茎中存在89种多酚类及相关化合物,其中52种相对含量显著上调,37种相对含量显著下调,且显著富集到黄酮类及苯丙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通路上。研究认为,兰州百合的最佳施钾量(671.4 mg·L^(-1))能有效促进鳞茎中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83.
为分析褪黑素(N-乙酰-5-甲氧基色胺)在植物先天免疫中的功能及调控机理,研究以病原菌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DC3000,Pst DC3000)—烟草互作系统为模型,检测了病原菌侵染对烟草褪黑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了褪黑素对植物叶片病原菌生长以及气孔开度和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的影响以及调控机理。结果表明:(1)Pst DC3000处理提高了烟草褪黑素合成(NtSNAT1)和受体(NtPMTR1)基因表达,且外源褪黑素处理降低了叶片中的病原菌含量。(2)与野生型植物相比,过表达大豆GmSNAT1基因显著提高了转基因烟草中内源褪黑素含量和NtPMTR1的表达,且转基因烟草叶片中的Pst DC3000菌落数显著下降。(3)外源褪黑素和细菌鞭毛蛋白多肽flg22处理诱导了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保卫细胞中ROS产生和气孔关闭,且转基因植物对褪黑素和flg22诱导的气孔关闭和ROS产生比野生型烟草更加敏感。综上所述,研究表明褪黑素可能通过受体NtPMTR1介导的信号途径促进保卫细胞ROS产生,诱导气孔关闭,从而降低病原菌Pst DC3000的入侵。  相似文献   
84.
蔗糖转化酶(invertase, INV)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抵御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从葡萄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出19个蔗糖转化酶基因,对基因结构和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qRT-PCR技术分析基因在不同激素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征,为进一步探索葡萄INV基因家族参与葡萄逆境响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该基因家族编码蛋白的氨基酸长度在150~766 aa之间,理论等电点介于4.43~9.1之间,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其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此外液泡和细胞壁也存在部分基因表达;(2)共线性结果显示VvCINV与其他5个物种复制频率较高;(3)保守基序分析表明VvCwINV包含了所有的保守基序,且Glyco_32和Glyco_hydro_100是VvINV基因主要结构域;(4)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发现多数基因在葡萄生长发育进程中都有表达;(5)qRT-PCR分析结果显示,VvINV基因家族在叶片中对激素处理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出现上调,VvCINV1在50 mg/L GA3和10%PEG处理后上调表达极显著,VvCINV4在盐胁迫、ABA...  相似文献   
85.
为了解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苔藓多样性及林窗干扰的影响,在过去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研究了色季拉山西坡5块样地内不同林内环境(林窗、林缘和林下)地面、腐木和树附生苔藓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 地面生单位面积苔藓植物生物量储量最高,平均910.10 g/m2,其次为腐木生(221.90 g/m2),树附生的最低(53.59 g/m2)。林窗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均值为360.47 g/m2,其次为林下(305.51 g/m2),最小为林缘(244.11 g/m2);林窗、林缘和林下间的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沿海拔梯度,林窗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在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内,林窗对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6.
为保护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的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通过样方、样带法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其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入侵途径和危害状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共有入侵植物64种,隶属28科55属,其中菊科(Asteraceae)最多(15种)。草本植物最多,有48种(75.00%)。原产地来自美洲的植物最多,有49种。入侵风险等级可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Ⅰ级严重危害的有8种(12.50%)。与广西、广东、海南及华南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在物种组成、生活型和原产地等方面呈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北部湾与广西中越边境内陆地区来自美洲的入侵植物都超过60%。因此推测广西外来入侵植物有两条可能的入侵线路:一是从海南登录,二是从中越边境跨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的外来入侵植物总数(相对整个广西)虽较少,但其8种Ⅰ级严重危害植物的防治,仍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7.
本文用PCR方法获得大肠杆菌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σ32的编码基因rpoH,并克隆在含有tac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UHE中,经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C端融合有6个寡聚组氨酸的σ32。表达产物经金属螯合层析一步纯化,达到SDS-PAGE银染一条带纯度,氨基酸组成分析及N端序列分析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35S细胞内参入实验表明:即使在较低的温度下,表达产物σ32(His)6也能导致热休克蛋白如GroEl、DnaK、Htp的大量合成.  相似文献   
88.
本文报道血革螨属一新种,命名为狭背血革螨,新种Haemogamasusangustussp.nov.采自新疆乌苏,寄主为野兔。  相似文献   
89.
紫貂冬季食性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利  王永庆 《兽类学报》1996,16(4):272-277
1991至1998年的三个冬季,在大兴安岭地区共收集紫貂粪样223个.食性分析结果表明,紫貂冬季食物主要为小型哺乳类(54.1%)、植物浆果和种子(32.4%)、鸟类(12.5%)和昆虫(1.0%).在紫貂选择的7种小型哺乳类中,主要以棕背(27.3%)和红背(19.2%)为食,其次为雪兔和冬眠的花鼠。对于鸟类,紫貂主要捕食花尾榛鸡(8.1%),松鸦(0.7%),大山雀(0.5%)和黑啄本鸟等。有2.2%的粪样中含有小型鸟的卵壳、紫貂的植物性食物主要为越桔浆果(20.8%)和偃松种籽(8.8%)。昆虫中只有蚂蚁在紫貂食性中出现(1.0%).紫貂冬季食物构成没有年度间差异(P>0.05)。通过捕食迹,我们还发现紫貂捕食黑嘴松鸡。虽然红背的捕获率(79.4%)高于棕背(2.9%),但食性分析结果却相反,说明紫貂更喜欢捕捉身体较大的鼠类。有较强气味的中虽有一定的数量,但在紫貂冬季食物中未出现过。  相似文献   
90.
龙血树真菌群及其对血竭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柬埔寨龙血树(Dracaenacochinchinensis)茎杆中分离到303株真菌,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菌株占总分离频率的52%,其次是短梗霉(Aureobasidium)和枝孢霉(Cladosporium)。通过活体接种对血竭产生的影响试验表明,对血竭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真菌主要是禾谷镰刀菌龙血树变种(F.graminumvar.dracaena)等4株红色镰刀菌,可使血竭形成量提高66%-1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