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1.
对云南省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6个地理种群159个个体体长、前胸背板纵长、前胸背板横宽值及前胸背板斑纹进行了差异系数计算、聚类分析及判别分析.各松墨天牛种群间的差异系数均小于1.28;聚类分析表明,畹町种群形态与其他5个种群差异较大;基于4个形态特征建立的判别函数可以将畹町种群与云南其他种群区别开来.畹町种群与其他松墨天牛种群的形态差异可能由于其遗传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人工面神经技术”以恢复单侧周围性面瘫兔的眼轮匝肌闭眼功能,为周围性面瘫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方法:制备单侧周围性面瘫兔,建立健侧眼轮匝肌肌电信号采集、中枢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患侧电流刺激眼轮匝肌系统。当健侧眼轮匝肌采集的肌电信号经信号识别、提取以及电脑分析判断,符合其闭眼刺激阈值时,即对人工电刺激器发出指令,由刺激电极直接作用于惠侧眼轮匝肌,引起眼睑完全闭合。结果:以最小电流刺激患侧眼轮匝肌,引起眼睑完全闭合。刺激方式为正负矩形波,电流强度为0.30~0.50mA。结论:利用可植入式微机电技术,在单侧周围性面瘫模型建立“人工面神经反射弧”,恢复患侧眼轮匝肌闭眼收缩,可维持双侧闭眼功能的对称性和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
从赭曲毒素的产生、毒性、危害,及其检测方法和防治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赭曲毒素的研究进展,对防止赭曲毒素中毒及其检测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赭曲毒素中毒的预防最重要,而预防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对赭曲毒素的监督检测工作。ELISA方法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检测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丝氨酸内肽酶在黄瓜叶片衰老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丝氨酸内肽酶抑制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离体黄瓜叶片,研究了黄瓜叶片暗诱导衰老过程中丝氨酸内肽酶的作用。结果表明,6-BA50μmol/L与丝氨酸内肽酶抑制剂AEBSF能抑制叶片内肽酶活性的升高,延缓蛋白质降解,而ABA50μmol/L则促进了内肽酶活性的升高:其作用效果与AEBSF相反。活性电泳结果显示,黄瓜叶片中检测到6条内肽酶同工酶,其中4条(CEP2、3、4、6)为丝氨酸类型内肽酶,而ABA使丝氨酸内肽酶CEP2、3、4、6的活性明显增强,提示了丝氨酸类型内肽酶在黄瓜叶片衰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株生物脱硫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脱硫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超  吴涓  李玉成  芮传芳 《生物学杂志》2010,27(4):39-41,34
以二苯并噻吩(DBT)为模型化合物,从火力发电厂周围的土壤和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能高效脱除有机硫的菌株S4,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及脱硫活性的研究。应用PCR技术克隆到16S rDNA片段,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的16S rDNA的全序列与醋酸钙不动杆菌存在99%的同源性。该菌的最适脱硫温度为30℃,pH值为6~8,在此条件,该菌株对DBT的去除率可达到82%。  相似文献   
16.
17.
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毒理机制与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昆虫生长调节剂是通过干扰昆虫正常生长发育,致使昆虫个体死亡或活动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种群灭绝的一类特异性杀虫剂。本文对3类重要的昆虫生长调节剂(保幼激素类似物、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和蜕皮激素类似物)的毒理作用机制以及害虫对其抗药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叙述了害虫对该类药剂的抗药性发展情况,并对其抗药性机理进行了探讨。目前研究表明,害虫对该类药剂的主要抗性机理是解毒代谢酶增强和表皮穿透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背景】植物根结线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土传病害,常造成农作物的重大经济损失。目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的象耳豆根结线虫,由于其致病性和分子特征以及与植物互作关系的独特性,被认为是一种对农作物具有潜在危害性的重要病原根结线虫,因而引起国内外植物寄生线虫学者的广泛关注。【方法】用形态学、同工酶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从海南岛农作物上采集到的10个根结线虫纯化种群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象耳豆根结线虫在海南岛大面积栽培的10种农作物和南药植物,包括黄瓜、南瓜、苦瓜、丝瓜、葫芦瓜、辣椒、番石榴、海巴戟、沈香和丁香上均有寄生,其形态学、酯酶表型和mtDNA PCR扩增产物均有别于常见的根结线虫种类;用引物18S和28S扩增象耳豆根结线虫种群的rDNA ITS区序列,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象耳豆根结线虫4HBJ种群分别与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同源性均仅为88%左右。【结论与意义】本文准确鉴定了象耳豆根结线虫,首次阐述其对海南岛多种农作物的致害性;阐释了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形态和分子特征,并明确了其与3种常见根结线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对今后进一步开展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基础研究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11年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及流行特点。方法对河南省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河南省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20 572例,发病率为21.88/10万,发病率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35.33%,发病构成占2011年丙类传染病的16.57%,在河南省11种丙类传染病中居第3位。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发病数明显少于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豫北豫西发病率高于豫南豫东,发病年龄以4~8岁儿童为主,发病性别男性高于女性,发病人群以学生和儿童为主。结论当前流行性腮腺炎仍然是严重危害河南省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建议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和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DNA replication is a fundamenial process thatmust occur only once at each ce1l cycle. This restrictcontrol appears to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coordi-nated actiVities of numerous proteins. The buddingyeast Saccharompes cerevhaae provides an excellenteukaryotic model fOr study of proteins invo1ved inthe control of DNA replication.In the budding yeast,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MCM) proteins, MCM2-7, are a family of strsequence-related proteins that play crucia1 roles in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