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2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aurita)的核型尚未见报道过,我们在1982年观察了1只雄性穿山甲核型,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进行核型分析的穿山甲获自贵州,空运抵京饲养了数日,抽取其静脉血做淋巴细胞培养。培养液的配制是RPMI-1640和小牛血清按4:1的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谷氨酰胺溶液。PHA选用Difco PHA M型。培养温度为36℃,培养时间为72个小时。与此同时,我们还取其骨髓细胞作体外短期培养,培养温度为室温,培养时间为2小时。无论是淋巴细胞培养还是骨髓细胞短期培养均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  相似文献   
72.
为研究马醉木叶中的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该研究根据薄层色谱显色特征,使用硅胶、MCI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NMR和MS)分析且结合文献报道数据进行对比,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同时采用Ellman法首次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马醉木叶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二萜化合物,分别是pierisformoside F (1)、3-epi-grayanotoxinⅩⅧ(2)、3-epi-grayanotoxin B (3)、asebotoxin-X (4)、pierisformosin B (5)、asebotoxinⅢ(6)、rhodojaponinⅢ(7)和pierisformosin C (8)。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表现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综上表明,马醉木中含有丰富的二萜成分和活性成分。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马醉木的化学成分多样性,为其后续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寻求更多的活性成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是植物中一种主要的抗氧化酶,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及抗衰老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基因芯片数据中筛选获得小麦Cu/Zn-SOD基因的EST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后拼接得到小麦Cu/Zn-SOD的候选基因,利用PCR技术在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BS366中克隆并获得该基因。通过对Cu/Zn-SOD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拥有连续且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495bp,编码16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该蛋白具有保守的Cu/Zn-SOD功能结构域与典型的Cu/Zn-SOD三维结构,且定位于细胞质中。通过同源进化分析表明,该蛋白与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L.)Beauv.)和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Cu/Zn-SOD蛋白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分别为89%和94%。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在小麦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异性及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根、茎、叶、雌蕊、雄蕊、颖壳中均有表达,属于组成型表达,且在小麦的地上部含叶绿体的组织中含量较高;同时受多种胁迫诱导,可能参与了多种胁迫诱导调控途径。通过对该基因在不同育性环境中BS366育性转换期花药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可育环境下,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和减数分裂期的表达量分别约为对照的8倍与16倍;而不育环境下,该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因而推测,小麦Cu/Zn-SOD基因可能参与了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的育性调控。本研究为深入研究Cu/Zn-SOD基因在小麦中的作用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4.
鼩鼱类动物多样性丰富,但因体型小、外形相似使其物种鉴定比较难。本文利用数码互动显微系统,对鼩形目鼩鼱科6 个物种背部针毛的鳞片和髓质微观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6 种鼩鼱鳞片结构类型分为花瓣型、椭圆型、斜长方型、长戟型、竹节型、草芽型、波浪型、平滑型、锯齿型9 种类型,具有种的特异性,能 够用来鉴定这6 个鼩鼱物种;而髓质结构类型多数表现为条纹型,不能单独用来鉴定物种。鼩鼱针毛的鳞片微观结构作为鼩鼱科动物的分类指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5.
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不同光强(2000、1500、1000和500 μmol·m-2·s-1)和两种O2浓度(21%和2%的O2)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灌浆期旗叶的CO2响应曲线, 比较了现有CO2响应模型(生化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给出光下(暗)呼吸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所给出的光下呼吸速率拟合值与测量值最为接近。植物光合作用对大气CO2响应(A/Ca)的拟合结果优于光合作用对胞间CO2浓度(A/Ci)的拟合。然而, 所有模型基于A/Ca拟合的光下(暗)呼吸在整体上与测量值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推测与现有模型没有考虑CO2浓度对光呼吸和光下暗呼吸速率的影响有关。对小麦的试验结果表明, CO2浓度对光呼吸和光下暗呼吸均有显著影响: 随着CO2浓度的增加(0-1400 μmol·mol-1), 不同光强下的表观光呼吸变化范围分别为5.035-11.670、4.222-11.650、4.330-10.999和3.263-9.094 μmol COm-2·s-1; 光下暗呼吸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91-2.987、0.457-2.955、0.545-3.139和0.448-3.139 μmol CO2·m-2·s-1。回归分析发现, 表观光呼吸和光下暗呼吸与CO2浓度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然而, 将该回归关系整合到现有模型中, 是否会优化模型, 从而提高模型对相关光合参数估算的准确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6.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Ⅱ:奇蹄目、偶蹄目、食肉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奇蹄目(Perissodactyla)、偶蹄目(Artiodactyla)和食肉目(Carnivor)各类群特有的量度及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77.
上海市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上海市6个典型潮滩湿地(崇明东滩、崇明北滩、九段沙、青草沙、南汇边滩和杭州湾北岸)的调查,共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112种,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1.8%、22.3%和18.8%。6个潮滩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呈现一致的规律,即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在生物量构成中,甲壳动物是最为重要的类群,其总体平均相对贡献率在51%~97%之间,软体动物的总体平均相对贡献率在2%~48%之间。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的空间分布在地点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崇明东滩、九段沙和杭州湾北岸湿地中,软体动物在数量上占优势;而在崇明北滩、青草沙和南汇边滩,甲壳动物却是优势类群。与20世纪80和90年代的调查资料相比,近20多年来上海市潮滩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增加,但群落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优势类群由个体较小的软体动物转变为平均体重较大的甲壳动物,这主要与人类活动(过度采捕、环境污染和生物促淤等因素)的强度干扰有关,也反映上海市潮滩湿地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正在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78.
脱落酸诱导气孔关闭的信号转导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权宏  施和平  李玲 《植物学通报》2003,20(6):664-670
气孔保卫细胞是单个细胞水平研究ABA信号转导机制的一个模式系统。脱落酸(ABA)通过对保卫细胞生理生化状态、胞质Ca^2 浓度及其离子通道调节诱导气孔关闭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的因素有:ROS、IP3、cADPR、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等。  相似文献   
79.
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中的三氯甲烷含量。以正丙醇作内标,用峰高代替峰面积,采用HP INNOW_(ax)毛细管柱,程序升温方法,准确定量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中的三氯甲烷含量。结果显示,色谱法优于限量法,能准确定量,快速灵敏。色谱法可用于实际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80.
Spartina alterniflora, a species vegetating on inter-tidal flats that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eastern coast of United State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focusing on its invasion within local species in the coastal zone of China. Impacts of S. alterniflora on the inter-tidal macrobenthos community in the Jiangsu coastland are addressed by comparing the macrobenthos characteristics in a mudflat and in a four-year-old Spartina salt marsh that had earlier been a mudflat. During the period October 2002–July 2003, we studi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diversity of macrobenthos, and discusse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used by Spartina vege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total of 43 macrobenthos species were found, mainly consisting of Mollusca, Crustacea, and Annelida. Ten macrobenthos species were found in the Spartina salt marsh, and 36 species were found in the mudflat. Life forms and functional groups of macrobenthos in the Spartina salt marsh were obviously distrinct from that of the mudflat. The study showed that macrobenthos diversity in the Spartina salt marsh decreased, and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ltered obviously, whereas the biomass showed no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seasons. Statistical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seasonal change of macrobenthos diversity in the Spartina salt marsh negatively related to content of sediment organic matter, total N, bulk density, height and biomass of Spartina vegetation,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density of Spartina. All these differences suggested the obvious effects of the Spartina vegetation on the Jiangsu inter-tidal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ecology. Furthermore, the investigation also showed that the niche of the native macrobenthos living in the mudflat has been transferred down, seaward, due to the invasion of Spartina in our study si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