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6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31.
INTRODUCTIONOpioidactsinthecentralandperipheralnervoussystem(CNSandPNS)to'producenumerouspharmacologicaleffects.Repetitiveorcontinuoususeofopioids,however,causesdrugtoleranceanddependence.Threesubtypesofopioidreceptors,termedp)6,andK,havebeencloned.TheyarecoupledtotheinhibitoryGproteinandnegativelyregulateadenylylcyclasell].RecentlyanewG-proteincoupledreceptortermedopioidreceptor-likereceptor(ORLI)whichbelongstothenewlycharacterizedopioidreceptorsubfamilyhadbeenclonedfromhumanbrainst…  相似文献   
732.
【目的】评测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飞行能力,为该虫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使用飞行磨装置测定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海棠、苹果和杏)的桃小食心虫雌雄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了取食同一寄主植物的雌雄成虫间和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同一性别个体间平均飞行距离、平均飞行时间、平均飞行速度和最大飞行速度4个飞行参数。【结果】在12 h的飞行测试中,桃食心虫成虫最长飞行距离为24.54 km,最长飞行时间接近12 h,最大飞行速度为5.88 km/h,飞行11~12h的个体占比最高(36.98%)。取食同一寄主的雌成虫各飞行参数值均大于雄成虫。取食苹果和海棠的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在雌雄间存在显著差异,取食苹果的雌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显著大于取食杏的个体,取食苹果的雌成虫平均飞行速度和最大飞行速度显著大于取食另外两种寄主的个体;但是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雄成虫间各飞行参数值差异不显著。【结论】桃小食心虫成虫飞行能力较强,取食同一寄主植物的雌雄成虫间以及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雌成虫间飞行能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33.
本篇为中、苏两国生物学工作者于1955——1957年在川、滇采得鞘翅目牙甲科标本的鉴定报告。有少数标本采自汉口及广州,也一并鉴定。本篇记载的牙甲科昆虫共13属26种1变种,其中新种4种。 这一次牙甲科的采集者有中、苏两国昆虫学工作者及采集人员。苏联方面有波波夫、布希克、伊凡诺夫、克雷让诺夫斯基、孟恰茨基及邦菲洛夫;中国方面有王书永、刘大华、吴乐、周本寿、周彩云、洪广基、赵义、马永贵、梁秋玲、臧令超、黄克仁、杨星地、葛锺麟、蒲富基等。 所记种类的单一标本及新种、新亚种的正模标本及异模标本,均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734.
通过阴离子交换、凝胶过滤和阳离子交换层析,从大蹼铃蟾皮肤中纯化到一个表观分子量为33kDa的单链蛋白。N-末端序列比较分析显示,该蛋白与来自非洲爪蟾、红色原鸡和人膜联蛋白Ⅱ的N-末端序列相同的氨基酸分别占70%、64%和56%。该蛋白具有以钙依赖的方式抑制专一性血小板膜糖蛋白Ⅵ受体激动剂——Stejnulxin诱导洗涤人血小板聚集的生物学功能,最大抑制率达48%。结合其N-末端序列BLAST搜索结果及其活性的钙依赖性,推测该蛋白是与膜联蛋白Ⅱ相关的一类蛋白质,  相似文献   
735.
以HSV1即刻早期基因α22为靶点,应用T7RNA聚合酶体外合成siRNA1和siRNA2序列,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Hep2或KMB17细胞,再接种HSV1病毒,通过细胞形态和病毒滴度的测定,初步探索了siRNA干扰α22基因的的效应。结果表明,在Hep2中,转染siRNA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细胞病变时间相同,子代病毒的生长曲线也没有显著差异;而分别转染或共同转染siRNA1和siRNA2于“限制"性细胞KMB17中,接种病毒后,ICP22特异的siRNA对HSV1的复制则表现了相应的干扰作用,细胞病变慢,子代病毒的最高滴度峰值出现较晚。  相似文献   
736.
陕西栓皮栎群落类型划分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类分析法,把陕西省内的栓皮栎林划分为6个群丛,分别为:(1)栓皮栎-僵子栎-大披针苔林;(2)栓皮栎-胡枝子+铁仔-大披针苔林;(3)栓皮栎-胡枝子+黄栌-牛尾蒿+大油芒林;(4)栓皮栎-胡枝子+荚蒾-大披针苔林;(5)栓皮栎-黄檀-大披针苔林;(6)栓皮栎-侧柏+黄栌+胡枝子-野青茅+大披针苔林。采用重要值作为多样性测度指标,计算了物种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均匀度Pielou指数和Alatlo指数;探讨了各群丛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737.
栓皮栎种群的性状分化与地理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一种群个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表现出一定的性状分化.这种由于地理差异引起的种群间性状的变件,反映了种群应对不同生境条什的进化方式和适应对策。研究表明:不同生境的栓皮栎种群性状参数分化差异明显。栓皮栎种群的叶柄长、叶长、叶宽、栓皮厚度、种长和种宽随纬度呈现出二次抛物线关系;叶柄长、叶长和栓皮厚度随海拔高度晕现明显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叶宽和种宽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正线性相关;种长与海拔的关系为一种典型的负线性相关。可见,由于纬度和海拔梯度的连续变化,使与之相关的生境因子也呈现出一个渐变的过程,塑造出在性状特征上有差异的种群。因而,当种群性状参数随地理纬度和海拔的变异模式确定后,就可以大体揭示种群性状分化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38.
云南南部和西南部是中国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与其邻近地区一起构成了世界木本竹类的多样性中心。德宏正处于这个中心位置 ,竹子种类丰富 ,有 16属 5 6种及变种 ,其中中国特有种 2 1种 (云南特有 15种 ) ,占其竹亚科全部区系成分 (45种 )的 4 6 6 7%。热带亚洲分布类型占绝对优势 ,本地区的竹亚科区系与热带亚洲特别是缅甸 (有 18种共有种 )及云南南部和东南部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39.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湖南交界处的五峰县境内,属武陵山东段余脉山地,为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是我国三大物种特有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中心和第三纪古植物的孑遗中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该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以第三纪孑遗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群落为典型特征。该区地貌复杂,海拔落差大,微生境复杂多变,拥有从低山河谷常绿阔叶林到亚高山灌丛或草甸等多种生态系统和多种植被类型。目前已知该区有陆生脊椎动物25目74科306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63.5%和全国总种数的13.0%,其中有5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70种湖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已知该区维管植物有194科819属2088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34.4%和全国总数的7.5%,属国家特有、珍稀濒危或重点保护的植物约有70余种;已知藓类植物33科90属192种和叶附生苔类植物3科7属7种,分别占全国总种数的9.8%和4.2%。该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而且具有高度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经济类型多样性。尽管该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得到长足发展,但主要集中在物种种类的调查与区系成分研究和少数群落格局物种多样性研究,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物种多样性研究也不平衡,昆虫类和苔藓植物的调查刚起步,真菌资源、淡水鱼类等尚未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740.
竹叶眼子菜种子的萌发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是长江中下游湖泊沉水植被中的优势种,在野外条件下主要依靠断枝繁殖,很少发现它的实生苗。在实验条件下对竹叶眼子菜进行了种子萌发研究,探讨了萌发基质、温度和光暗周期以及冷藏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干藏3个月后未处理种皮的种子发芽率极低,撕破种皮后显著地提高了种子发芽率。在水基质条件下,25℃最适宜竹叶眼子菜的萌发,光暗周期对种子发芽率有显著影响。冷藏6个月的种子发芽率最高,8个月时发芽率显著降低,表明竹叶眼子菜的种子不耐贮藏。还讨论了竹叶眼子菜种子休眠与萌发机制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