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1篇
  免费   748篇
  国内免费   210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265篇
  2021年   469篇
  2020年   293篇
  2019年   397篇
  2018年   340篇
  2017年   310篇
  2016年   352篇
  2015年   513篇
  2014年   634篇
  2013年   697篇
  2012年   834篇
  2011年   723篇
  2010年   530篇
  2009年   469篇
  2008年   532篇
  2007年   536篇
  2006年   525篇
  2005年   435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294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6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向日葵幼苗环旋运动的三维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标尺和垂线原理制作的三维空间点测定仪,对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L.)幼苗的环旋运动进行了连续测量。结果表明:向日葵环旋运动的轨迹有椭圆型、摆动型和不规则型;同一植株在不同生长阶段所表现的环旋运动轨迹不一定相同,同一株龄的不同个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运动轨迹;运动的方向有左旋和右旋,圆周运动光源可以显著地改变运动方向;从三维角度看,在整个下胚轴生长阶段,环旋运动的振幅存在一个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2.
白化病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龚瑶琴  邵常顺 《遗传学报》1994,21(3):169-172
本文应用分离分析和血缘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00余万人群遗传病调查中发现的37个白化病核心家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化病存在遗传异质性,为多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小基因数为8,平均基因频率为0.0023,群体中致病基因携带者频率为0.0383;近亲结婚大大提高白化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53.
侵染新疆甜菜的两种病毒分离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甜菜的根部和叶片分离到两个球状病毒分离物。从病毒形态、生物学及物化性质等研究结果证明这两个分离物实是一种病毒。病毒粒体力20面体,直径约28nm,回接到甜菜上产生环斑和沿脉线纹最后形成坏死斑。此外还侵染苋色藜,昆诺阿黎,番杏,菠菜等,引起局部坏死斑。在普通烟,心叶烟,菜豆,黄瓜,蕃茄上无症状侵染,病毒致死温度为70℃,10分钟。体外存括期13天以上,冻干病叶7年后仍有侵染力。通过PEG沉淀、差速离心、琼脂糖柱层析及蔗糖梯度离心,可得到较高浓度的纯化病毒,病毒的紫外吸收最低值在245nm,最高值在260nm。经SDS-PAGE测定,病毒外壳蛋白的分子量为2.7×10 ̄4道尔顿,病毒基因组核酸为三个组份,分子量分别为3.08kb,1.28kb和0.85kb。在琼脂双扩散实验中,能与番茄黑环病毒(TBRV)抗血清产生较弱的沉淀线,与黄瓜花叶病毒(CWV)、烟草环斑病毒(TRSV)、烟草坏死病毒(TNV)、香石竹环斑病毒(CaRSV)的抗血清不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54.
本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RPHA法,ELISA法及斑点杂交技术检测10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及89例乙肝病人尿细胞中的HBsAg、HBeAg及HBVDNA,发现尿细胞中有HBsAg、HBeAg、HBVDNA存在。结果提示:乙肝无症状携带者及乙肝病人尿细胞中具有HBsAg、HBeAg、HBVDNA,因此更进一步证实尿液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55.
56.
本课题合成四个氮基三乙酸单酰苯胺(IDA)类及其类似物肝胆显像螯合物。(1)用家兔做了肝胆显像扫描实验,其显像效果较好。(2)~(3)为未见报道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57.
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的交叉免疫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首次比较了经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叮咬三次后再经二棘血蜱(Haemaphysalisbispinosa)叮咬的家兔与仅经二棘血蜱叮咬的家兔的交叉免疫抗性。二棘血蜱叮咬被中华硬蜱致敏的家兔时,吸血增重为:143.12±32.67mg,但二棘血蜱在正常家兔体上寄生,初次吸血增重为:181.30±44.35mg,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唾液腺提取物(SGE)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两者分别有24条和22条电泳带,中华硬蜱主带有6条,分子量分别为142、105、94、66/65、64和56kD,而二棘血蜱主带有5条,分子量分别为:215、114、105、66/65和58kD,经中华硬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和经二棘血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作免疫印渍,均显示出105kD这一电泳带。该实验表明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叮咬家兔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反应,提示105kD蛋白质抗原可能是两者的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58.
代梨梨  彭亮  陶玲  郝柳柳  张辉  李谷 《微生物学报》2023,63(10):3811-3824
硫酸盐引起的生态学效应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关于硫酸盐对养殖池塘底泥微生物的影响还知之甚少。【目的】探究不同浓度硫酸盐对养殖池塘底泥微生物的影响规律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利用采集自养殖池塘的底泥和表层水构建了试验系统,研究了加入约0 mg/L (对照组)、30 mg/L (T1处理组)、150 mg/L (T2处理组)、500 mg/L (T3处理组) Na2SO4后表层底泥微生物的丰度、多样性、组成和共生网络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环境影响因素。【结果】孵育第30天前,各实验组底泥微生物变化不大;但到第50天时,T2和T3处理组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相比对照组均明显下降。相比其他实验组,T1处理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出现显著升高(P<0.05),T3处理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出现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T1处理组增加了较多差异类群(62种),而T3处理组差异类群大量减少(45种)。共生网络图分析显示硫酸盐浓度的增加引起了底泥微生物网络复杂性的增加,说明微生物群落可能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响应硫酸盐引起的环境改变。冗余分析(redundant analysis,RDA)和相关性分析揭示底泥总有机碳、总氮和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底泥微生物的主要环境因素,提示底泥微生物可能受到硫酸盐和有机质作用的影响。【结论】较长时间的高浓度硫酸盐会对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造成重要影响,微生物群落自身的转变和硫酸盐引起的有机质分解改变可能是造成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9.
Honeybee (Apis mellifera) ingestion of toxic nectar plants can threaten their health and survival.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o help honeybees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toxic nectar plant poisoning. We exposed honeybees to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idens pilosa flower extracts and found that B. pilosa exposu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honeybee survival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By measuring changes in detoxification and antioxidant enzymes and the gut microbiome, we found that superoxide dismutase,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and carboxylesterase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activated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B. pilosa and th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 pilosa exposure changed the structure of the honeybee gut microbiome, causing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abundance of Bartonella (p < 0.001) and an increase in Lactobacillus. Importantly, by using Germ-Free bees, we found that colonization by the gut microbes Bartonella apis and Apilactobacillus kunkeei (original classification as Lactobacillus kunkee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esistance of honeybees to B. pilosa and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bee-associated immune gen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honeybee detoxification systems possess a level of resistance to the toxic nectar plant B. pilosa and that the gut microbes B. apis and A. kunkeei may augment resistance to B. pilosa stress by improving host immunity.  相似文献   
60.
经果林种植可改变土壤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合理的种植模式可通过物种间的互补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土壤碳库质量并提高综合效益。为探讨桃树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以云南省开远市不同桃树种植模式(桃树单种-SP和桃树南瓜套种-PP)为研究对象,以毗邻的天然林地(CK)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活性碳库,即高锰酸钾氧化有机碳(POXC)、颗粒有机碳(POC),惰性有机碳库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在0—40 cm土层的分布情况,明确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计算碳库活度指数(CPAI)、碳库指数(CPI)以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明确不同桃树种植模式的碳库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桃树种植模式和对照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平均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14.68 g/kg(CK)>9.57 g/kg(PP)>8.58 g/kg(SP)。平均活性有机碳组分所占比例与POC/MAOC均表现为:SP>CK>PP,PP的活性有机碳比例较低,具有较高的有机碳稳定性。两种桃树种植模式的CPMI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