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9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城市边缘区生态承载力时空分异研究——以甘井子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鹰  杨俊  李冰心  李雪铭  葛雨婷 《生态学报》2019,39(5):1715-1724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利用199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2003年、2007年、2013年的SPOT5遥感数据等多元数据,运用状态空间表征生态承载力量值的计量方法,计算了城市边缘区的社区生态承载力,并研究了甘井子区1998—2013年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1998—2013年,甘井子区整体的生态承载力呈现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生态状态呈现出从优秀向良好,再向一般过渡的阶段特征。(2)空间上,甘井子区整体的生态承载力等级东西部差异明显,呈现出相同承载力等级小范围聚集和相近承载力等级间穿插分布的特征。(3)甘井子区内部各社区生态承载力程度差异明显。靠近市区的社区生态承载力15年间变化显著,生态承载程度迅速下降,远离市区的部分社区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以上的状态。  相似文献   
32.
为探明玉米秸秆还田下小麦的合理灌溉与施肥方法,于田间研究了漫灌(FI)、微喷灌(SI)、滴灌(DI)和灌水施氮模式(N1, 基施纯N 157.5 kg·hm-2+拔节期施纯N 67.5 kg·hm-2; N2, 基施纯N 157.5 kg·hm-2+拔节期施纯N 45.0 kg·hm-2+灌浆期施N 22.5 kg·hm-2)对土壤水分、硝态氮(NO3--N)含量和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灌溉方法和灌水施氮模式共同影响土壤含水量和贮水量的变化.其中,灌溉方法对越冬期和返青期0~60 cm、孕穗期和灌浆期0~160 cm、成熟期100~160 cm土层含水量影响相对较小,对越冬期和返青期80~160 cm、成熟期0~80 cm土层含水量影响大;FI对含水量和贮水量影响最大,DI次之,SI最小;SI和DI的灌水施氮模式中灌水量多,则土层含水量高、贮水量多,变化大.NO3--N含量受灌溉方法和施氮的影响,施氮对0~20 cm土层影响大,SI生育期NO3--N含量变化大,DI越冬期至孕穗期NO3--N含量变化小,此后变化大,FI与DI相反;生育前中期灌水量对NO3--N含量影响大,后期施氮对NO3--N含量影响大;SI和DI的2种灌水施氮模式中冬前灌水量多的NO3--N含量变化大.灌溉方法中SI越冬期总茎数和单株分蘖高,成穗率高,成穗数多,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效率最高,滴灌次之,漫灌最低;SI和DI中N1生育期总茎数、成穗数多,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低,产量、WUE和氮素利用效率低于N2.因此,玉米秸秆还田后播种小麦,微喷灌代替漫灌生育期灌4水,施足基肥,拔节期和灌浆期分次追氮,是山西南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3.
34.
韩琳  裴毅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4):596-597,600
观察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D8 CD28 (CTL)、CD8 CD28-(Ts)T细胞绝对数值的变化,分析其与肿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18例肿瘤患者外周血CTL、Ts细胞数,按能否手术和复发转移分成3组,即A组:手术后组;B组:肿瘤无法切除组;C组:复发转移组。并选择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各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TL细胞绝对数明显下降,Ts细胞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A组CTL细胞计数与B、C组有显著性差别,三组的CTL、Ts细胞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B、C两组之间CTL、Ts细胞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肿瘤患者外周血CTL细胞低表达、Ts细胞高表达,而且在肿瘤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绝对值也存在显著差异。观察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TL、Ts细胞绝对数值的变化,对了解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有一定的价值,从而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36.
裴育  孙雅丽  赵烨  张国中  薛佳 《病毒学报》2022,38(2):402-414
本研究对从北京、天津以及山东地区发病鸽群中分离到的4株鸽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进行基因组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并进一步比较这些毒株对鸽子的致病性。研究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4株鸽NDV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后与GenBank上已登陆的所有鸽NDV毒株的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通过病毒生物学特性的测定比较分离株的毒力;通过病毒感染1月龄肉鸽,检测分离株对鸽子的致病性。结果显示4株鸽NDV毒株均属于ClassⅡ类基因Ⅵb亚型病毒,其中Pigeon/China/BJ2018株、Pigeon/China/TJ2017株和Pigeon/China/BJ2013株属于VIb/4bii f亚型,Pigeon/China/SD2012株属于VIb/4bii d亚型。4株病毒与目前国内鸽NDV流行株属于同一进化分支,与鸡源经典疫苗株La Sota属于不同进化分支。对这四个毒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均为中等毒力毒株。4株病毒中,Pigeon/China/BJ2018株对1月龄肉鸽的致病性最强,通过肌肉注射途径攻毒后3d肉鸽开始表现临床症状,攻毒后第5d开始出现死亡,累计死亡率...  相似文献   
37.
樟子松是三北地区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研究樟子松人工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及其影响要素对理解我国人工林碳平衡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辽西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涡度相关系统及其配套设备于2020年对樟子松人工林NEE和环境要素进行了原位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在0.5 h尺度上,1—12月夜间为碳源,白天为碳汇,且受干旱影响5—8月下午碳吸收受到明显抑制。在日尺度上,受干旱影响,控制夜间NEE季节动态的主要要素为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控制白天NEE季节动态的主要要素为土壤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土壤干旱时降水可促进夜间和白天NEE,并导致光合呼吸参数升高。在月尺度上,白天NEE与表观量子利用效率和最大光合速率均呈显著负相关,当空气温度小于5 ℃时,10 ℃生态系统呼吸和生态系统呼吸温度敏感性随空气温度降低而呈线性增加。2020年辽西樟子松人工林NEE积累量为-145.17 g C·m-2,表现为弱碳汇。  相似文献   
38.
为了开展油橄榄果渣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该文通过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法测定了油橄榄果渣不同提取部位清除DPPH·的能力,并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对抗氧化活性部位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同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1)油橄榄果渣的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119.11μg·mL^(-1)。(2)从该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羟基酪醇(2)、原儿茶酸(3)、酪醇(4)、儿茶素(5)、香草酸(6)、咖啡酸(7)、香草醛(8)、丁香酸(9)、木犀草苷(10)、橄榄苦苷(11)、丁香酚(12)、槲皮素(13)、木犀草素(14)、芦丁(15)、山楂酸(16)、齐墩果酸(17)。其中,化合物1、6、7、9、15为首次从油橄榄果渣中分离得到。该研究明确了油橄榄果渣的抗氧化物质基础,为油橄榄果渣进一步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背景】乳杆菌对众多致癌物具有吸附作用,但关于乳杆菌结合吸附苯并芘特性的研究并不多。【目的】探讨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 ML32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21对加工肉制品中苯并芘的吸附能力与吸附机制。【方法】基于HPLC检测菌体对不同模拟加工处理方式肉品中的苯并芘的吸附率。【结果】植物乳杆菌121和戊糖乳杆菌ML32对模拟油炸、烟熏或烧烤方式处理肉中苯并芘的吸附率均在30%以上。菌株121对直接烟熏肉中的苯并芘吸附率为41.21%,直接油炸肉中吸附率为38.71%,直接烧烤肉中吸附率为37.51%;菌株ML32对间接烟熏肉中的苯并芘吸附率为40.02%,间接烧烤肉中吸附率为38.01%。植物乳杆菌121适合于去除高温长时间加工肉中的苯并芘,戊糖乳杆菌ML32则相反。另外,乳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或许在吸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结论】两株乳杆菌121和ML32具有吸附某些加工肉制品中苯并芘的效果,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方法用于消除某些肉制品中因苯并芘过量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40.
INTRoDUCTIONThichosanthin(Tk),aplantproteinisolatedfromaChinesemedicinalherbTh-1.Correspondenceaddress:Dr.KuangYenCHoU,ShanghaiInstituteofImmunology,Shang-haiSecondMedicalUniversity28oSouthChongqingRoad,Shanghai2ooo25,China.Fax:(8621)63846383,E-mail:my@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