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9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142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4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4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5 毫秒
951.
药用植物长春花含有130余种萜类吲哚生物碱,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长春花生物碱合成的上游和下游阶段及其相关研究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长春花上游合成途径中在相应的酶促作用下由吲哚途径产生的色胺和由类萜途径产生的裂环马钱子苷在异胡豆苷合成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了所有长春花TIAs的共同前体物质3α-异胡豆苷,3α-异胡豆苷再由下游途径的各种酶促作用下生成种类各异的长春花TIAs。通过对长春花TIAs合成途径的阐述,为萜类吲哚生物碱合成及其代谢调控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2.
耕作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定位试验的5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平翻耕作、组合耕作和旋耕为对象,采用改良干漏斗( Modified Tullgren)法分离0~15 cm土层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分析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存在差异;高壳甲螨科和小甲螨科为5种耕作方式中共有的优势类群,传统耕作的旋耕和平翻耕作之间,保护性耕作的免耕和少耕之间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度高;组合耕作很好地保持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特征,少耕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Shannon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耕作方式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少耕和组合耕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稳定,且保持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特征.  相似文献   
953.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区际冲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北京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和对水质要求都相应提高,在流域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引起同一流域内上游地区可用水量的减少,同时,也会要求上游地区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水质保护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使流域下游城市与上游地区之间产生水资源利用区际冲突.本文在分析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水质保护和需水量增加的流域水资源利用区际冲突问题,分析认为水资源总量不足、权属不清以及没有完全实行区际补偿机制,是产生水资源利用区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建议协调流域内各地区的经济利益,建立水资源补偿与合作机制,逐步实施水权分配制度,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流域水资源新型管理体制,同时加快大型调水工程建设和使用,是解决水资源利用区际冲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54.
目的 探讨不同雄雌配比对SPF级布氏田鼠产仔数、成活率等繁殖性能的影响.方法 设置4种配对繁殖方式:1♂:1♀、1♂:2♀、2 ♂:2♀和3♂:2♀,经过2年的试验,期间记录各组SPF级布氏田鼠的产仔数和成活率等繁殖性能指标.结果 4种配比方式雌鼠产仔率分别为97.69%、62.47%、59.24%和28.3%,成活率为96.98%、96.14%、94.57%和91.22%,平均产仔数为6.48、7.87、6.16和6.14.结论 在屏障环境中饲养的布氏田鼠封闭群采用1♂:2♀的配比方式,其繁殖性能和经济效益最理想.  相似文献   
955.
深圳松子坑森林公园鸟类多样性与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间,每季度调查深圳松子坑森林公园鸟类的物种和数量,对公园鸟类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松子坑森林公园共记录到鸟类74种,隶属于12目34科,其中留鸟45种,占61%,迁徙鸟类29种,占39%.公园鸟类多样性与群落特征呈季节性波动,物种数和个体数量在秋季最高,其次是冬春季节,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956.
记述采自西藏林芝地区锹甲科Lucanidae鬼锹甲属Prismognathus中国1新纪录种——吹拔氏鬼锹甲Prismognathus fukinukii Nagai,并给出了新纪录种的整体图,标本保存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相似文献   
957.
冯洁  林中  张剑波  潘存伟  郭芳  苏彦 《蛇志》2012,24(2):105-107,121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肿瘤标志物CEA、CA199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1例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14例正常胰腺组织中MIF表达水平,分析MIF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特点及血清CEA、CA199水平的关系。结果 MIF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为87.1%,高于癌旁组织的54.8%和正常胰腺组织的7.4%(P〈0.01);癌旁组织的MIF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1)。MIF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MIF表达阳性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高于MIF表达阴性患者,而血清CEA水平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MIF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可能促进正常腺体组织向胰腺癌发生和发展。MIF可作为胰腺癌的一种血清标志物,联合CA199的检测可更好的发现胰腺癌。  相似文献   
958.
潘杰  彭清慧  姚兆银 《蛇志》2012,24(2):136-137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Ⅱ、Ⅲ型)所致不育症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前列腺炎(Ⅱ、Ⅲ型)所致不育症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综合治疗组),B组(中西药结合治疗组),C组(西药治疗组)。观察3组治疗前、后前列腺液、精液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治愈26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B组分别为14例,8例,6例,12例和70%;C组分别为12例,10例,5例,13例和67.5%。经Ridit分析,A组与B组比较,P〈0.01,与C组比较,P〈0.01;B组与C组比较,P〉0.01。结论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Ⅱ、Ⅲ型)所致不育症的效果较好,并能改善精液质量和精子的活动能力,提高受孕率。  相似文献   
959.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成体皮肤的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松江鲈鱼体表不同部位皮肤的厚薄不一,但基本结构相似。皮肤由表皮和真皮层构成。松江鲈鱼的皮肤裸露无鳞,表皮层较薄,由约4~8层细胞构成,主要由复层上皮细胞和黏液细胞及基底细胞组成。表层细胞呈扁平、多边形, 细胞之间主要靠桥粒紧密连接,连接处形成增厚的边缘嵴状突起。表皮细胞游离面向内凹陷,表面形成指纹状微嵴。黏液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散布在上皮细胞之间。黏液细胞内的黏原颗粒具有椭圆颗粒状、均匀致密的块状和疏松丝状3种不同形态。真皮通过基膜与表皮相连,由稀疏层和致密层构成。真皮结缔组织在腹部较厚而在其他部位较薄。表皮与真皮连接处有色素层,头部、背部、尾柄和体侧皮肤色素细胞分布多,色素层明显,而腹部和颏部皮肤缺少色素。松江鲈鱼黄河群体真皮层中有角质棘状突起,而滦河群体则无。头部、体侧和尾柄处皮肤上还分布有侧线孔和表面神经丘等感觉器官。  相似文献   
960.
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中国黄羽鹌鹑(Coturnix aponica)消化道嗜银细胞胚后发育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口腔、食管、嗉囊和泄殖腔中未发现嗜银细胞,其余部位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其分布呈波浪形,大多数日龄段在腺胃和结直肠中存在2个分布高峰,回肠次之,十二指肠、空肠、盲肠较少,随着日龄增加,不同部位嗜银细胞数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100 d时达高峰。嗜银细胞主要分布在腺胃腺叶内细胞之间、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及固有层内,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锥形及梭形等。结合嗜银细胞形态与功能间的联系,发现消化道内广泛分布着4种类型的嗜银细胞。我们认为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的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外分泌及旁分泌3种功能,其分布特点可能与动物的食性及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