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55篇
  免费   9185篇
  国内免费   34855篇
  2024年   366篇
  2023年   2027篇
  2022年   3322篇
  2021年   3897篇
  2020年   3739篇
  2019年   4332篇
  2018年   2965篇
  2017年   2950篇
  2016年   3148篇
  2015年   4257篇
  2014年   5866篇
  2013年   5266篇
  2012年   7241篇
  2011年   7241篇
  2010年   5740篇
  2009年   5893篇
  2008年   6419篇
  2007年   6051篇
  2006年   5598篇
  2005年   4754篇
  2004年   3798篇
  2003年   3098篇
  2002年   2852篇
  2001年   2579篇
  2000年   2420篇
  1999年   1507篇
  1998年   855篇
  1997年   547篇
  1996年   460篇
  1995年   356篇
  1994年   320篇
  1993年   268篇
  1992年   272篇
  1991年   260篇
  1990年   263篇
  1989年   215篇
  1988年   207篇
  1987年   188篇
  1986年   192篇
  1985年   172篇
  1984年   143篇
  1983年   108篇
  1982年   161篇
  1981年   97篇
  1980年   45篇
  1979年   63篇
  1978年   44篇
  1977年   39篇
  1976年   45篇
  1957年   3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22.
<正>Nanozymes, nanomaterials with enzyme-like characteristics,are emerging as novel artificial enzymes (Gao et al., 2007;Manea et al., 2004; Yan, 2018). They are superior to natural enzymes in many ways, such as higher stability, lower cost in preparation, and better robustness toward harsh environments (Wei and Wang, 2013). Various nanomaterials (e.g.,  相似文献   
23.
24.
王成武  崔彪  汪宙峰  谢亮  陈雅靓 《生态学报》2022,42(9):3794-3805
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濒危动植物而划分的特定区域,在涵养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省有自然保护区166处,类型丰富多样,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对象涵盖珍稀动植物,保护功能涉及物种、水源和生态环境,与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共同维系着中国西南地区,乃至青藏高原东缘的生态系统。因此,研究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1963-2018年间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①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以集聚为主,呈现集聚-随机-集聚的变化特征,且前期变化幅度大,后期变化幅度小,总体发展明显分为1963-1998年的单核形成与发展阶段和1998-2018年的双核阶段;②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区域,其均衡度类型在时间上表现出由"差距悬殊"到"差距较大"的演变特征;③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重心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基本稳定在阿坝州南部。标准差椭圆的长短半轴和面积均变化强烈,总体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空间分布由南-北向演变为东北-西南向;④自然保护区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高密度区域分布在地势适中、气候温和、河流众多、土壤肥沃、人口稀少的阿坝州南部与东部地区。未来,四川省生态功能建设应该立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的特点、分布状况,对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少的川西北、川东北和川南部分地区进行优化布局,以加强这些地区的生态功能建设。同时,探索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模式,实现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5.
为研究青藏高原草地承载力的空间演变特征并对其进行预警,以已有的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数据为基础,核算了该地区的草地理论载畜量及演变趋势,并结合县域实际存栏量,划定了草地承载力的预警等级。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草地承载力整体呈东高西低的格局,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是该地区草地承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2)2000-2015年,青藏高原理论载畜量由8614.89万羊单位增至9451.53万羊单位;(3)青藏高原整体处于超载状态,2000-2010年超载状况加剧,至2015年超载状况稍有缓解,草畜平衡指数由67.88%增至79.90%,再降至67.91%。目前亟需优先控制72个红色预警县(超载状态正在加剧)的牲畜存栏量,避免超载状况进一步恶化。未来需要通过控制牲畜存栏量、调整畜牧区发展布局和提高草地生产力等多项措施的结合来改善青藏高原地区的草地承载状况,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6.
27.
28.
29.
30.
A neutral cholesterol esterase has been purified to homogeneity from the cytosolic fraction of rat liver. The 105,000 x g supernatant fraction of rat liver was applied to a DEAE-cellulose column to isolate a partially purified fraction of hepatic cholesterol esterase. Immunoblot analysis of the partially purified liver fraction with the anti-porcine pancreatic cholesterol esterase IgG demonstrated a single band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67,000. The hepatic protein was then isolated by immunoaffinity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 using a column constructed with antibodies prepared against the pancreatic cholesterol esteras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epatic cholesterol esterase revealed that the hepatic enzyme shared antigenic epitopes with the pancreatic cholesterol esterase and was similarly activated by addition of bile salt such as taurocholate. Moreover, amino-terminal sequencing analysis of the hepatic cholesterol esterase showed an identical sequence with the pancreatic enzyme.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olesterol esterases in the liver and the pancreas are very similar and possibly identical prote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