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6篇
  免费   726篇
  国内免费   3004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324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304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472篇
  2013年   386篇
  2012年   526篇
  2011年   549篇
  2010年   484篇
  2009年   437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469篇
  2006年   502篇
  2005年   427篇
  2004年   334篇
  2003年   296篇
  2002年   291篇
  2001年   276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3篇
  1957年   8篇
  1954年   4篇
  1951年   6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Taqman-MGB探针的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亚稀褶红菇与其近似种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序列差异,设计合成1对引物和1条特异性Taqman-MGB探针,并用常见有毒红菇种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引物特异性良好,仅亚稀褶红菇出现荧光信号,完成整个检测过程只需2h。该法能够为毒蘑菇中毒的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从2016年3月~2019年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彩超检查,比较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特征(主要包括直径、钙化情况、边界、回声、血流状况)。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彩超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度。对比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血流分型情况以及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恶性结节超声特征直径≥2 cm、有钙化、边界模糊、无回声/低回声、血流丰富人数占比均高于良性结节(均P<0.05)。以手术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7.73%、86.11%、96.33%。甲状腺良性结节血流分型为Ⅰ型、Ⅱ型人数占比高于恶性结节,而Ⅲ型、Ⅳ型人数占比低于恶性结节(均P<0.05)。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均低于恶性结节,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高于恶性结节(均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价值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度,可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3.
目的:比较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内固定与单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固定效果及其对患者炎症反应和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4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伤椎置钉组(40例)和短节段内固定组(44例)。短节段内固定组患者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伤椎置钉组采用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伤椎前沿高度比、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炎性因子指标、脊髓损伤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伤椎置钉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内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伤椎置钉组的伤椎前沿高度比明显高于短节段内固定组,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明显低于短节段内固定组(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和pNF-H、NSE、S100β、GF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有效改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Cobb’s角和伤椎椎体楔形变角,并且不会增加脊髓损伤和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中采用不同目标力线对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016年9月~2018年9月采用OWHTO治疗单间室KOA患者4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目标力线分为固定力线组和个体化力线组,固定力线组19例患者采用统一调目标力线至Fujisawa点治疗,个体化力线组22例根据术中关节软骨Outerbridge分级、个体化调定目标力线治疗,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1.5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变化,并对比术前和12个月时MRI及关节镜影像。结果:术后所有患者VAS评分、HS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其中个体化力线组术后1.5个月、3个月时VAS评分优于固定力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及关节镜显示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软骨再生。结论:采用OWHTO治疗单间室KOA,根据患者不同软骨磨损情况制定个体化目标力线方案有利于患者早期疼痛的改善,但其长期功能的恢复及软骨再生与固定力线方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究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在脾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中心使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治疗的36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10例男性,26例女性,31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脾动脉瘤,术前均行超声或CTA明确诊断。术中栓塞后,立即血管造影以明确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及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监测血常规、胰淀粉酶和主动脉CTA,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远近端及瘤腔,其余仅栓塞脾动脉瘤瘤腔。术中DSA血管造影提示即刻脾动脉瘤栓塞闭塞率为97%以上,术中共使用128枚Interlock弹簧圈,其中104枚为钻石型,24枚为普通2D型。弹簧圈平均直径为6.3±4.2(2-12)mm,平均长度为16±13.5(3-32)mm,瘤体平均尺寸为40.6±12.5(15-70) mm。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0.0±3.2(6-15)个月,1月后2例出现脾梗死,7例发生轻微腹痛及低热等症状,所有病例均未见瘤腔再通和瘤体增大。结论: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脾动脉瘤,但其远期疗效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6.
目的:比较尺神经原位松解术与尺神经皮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CuTS)近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我院二部收治的60例CuTS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32,尺神经原位松解术)和B组(n=28,尺神经皮下前置术),比较两组患者优良率、并发症、围术期指标、感觉运动功能(肌力、小指指端两点辨别觉、神经传导速度)以及DASH上肢功能障碍(DASH)评分。结果:B组术后12个月的优良率为92.86%(26/28),高于A组的68.75%(22/32)(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肌力、神经传导速度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小指指端两点辨别觉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DASH评分呈下降趋势,且B组低于A组(P0.05)。B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尺神经原位松解术相比,尺神经皮下前置术治疗CuTS患者,虽然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其优良率更高,同时可有效恢复患者感觉运动功能及减轻其上肢功能障碍,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单切口腹腔镜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炎症因子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接诊的98例结直肠癌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49例。观察组使用单切口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使用传统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常规5孔操作法。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情况、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手术后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中转开腹例数、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脐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短于或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1 d、3 d、5 d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术后1d、3d、5d时hs-CRP、TNF-α、IL-6、NE、E、Cor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小肠穿孔、肠梗阻、感染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传统5孔操作法相比,单切口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但术后炎症因子表达更低,应激反应更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CRRT)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119例,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9)和研究组(n=60),对照组给予CRRT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炎症反应指标、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28d内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治疗7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血清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7 d后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下降,氧合指数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7 d后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血乳酸则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28d内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CRRT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氧合功能、肝肾功能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6例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微创PS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MIF-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肝肾功能、氧合指数及呼吸机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总量(TCO_2)、氧饱和度(SaO_2)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 (MIF-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呼吸机参数和氧合指数,发现两组的吸入氧浓度(FiO_2)、吸气峰压(PIP)、呼吸末正压(PEEP)、氧合指数(PaO_2/FiO_2,OI)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微创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肝肾功能以及氧合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并减少机械通气的参数。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中癌胚抗原(CEA)、天冬酰胺内肽酶(AEP)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经手术切除102例胃癌组织蜡块标本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随机抽取胃癌患者标本切缘的癌旁组织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CEA、AEP在胃癌组组和癌旁组织的关系,且记录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胃癌组织中CEA、AEP的阳性表达率明显比癌旁组织高[47.06%(48/102)比3.33%(2/60),55.88%(57/102)比1.67%(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AEP和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不同浸润程度、不同分化程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CEA、AEP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胃癌组织中CEA、AEP的表达均呈现正相关(r=0.217,P=0.010)。结论:CEA、AEP在胃癌患者组织中有明显高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有明显相关性,且两者有相互协同效应,本研究也为胃癌预后判断、靶向治疗等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