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8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农田-荒地边缘地带中蝗虫边缘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廉振民  于广志 《生态学报》2001,21(8):1269-1275
探讨了中华蚱蜢等10种蝗总科昆虫对农田-荒地的边缘反应。研究发现,就同一边缘而言,有些物种的多度在靠近边缘时上升,而有些物种则下降。从科的水平上分析的结果与物种水平上的分析有差异。为了更精确地了解边缘对蝗虫的分布格局的影响,从物种水平上对其进行分析是 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2.
We developed eight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rom the Sachalin fir (Abies sachalinensis Masters). Th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ranged from eight to 31, with an average of 21.4. The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ies ranged from 0.656 to 0.937 and from 0.710 to 0.945, respectively. These markers will be available for population genetic studies and parentage analysis.  相似文献   
73.
We developed eight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loci from genomic DNA of a clonal perennial herb, Convallaria keiskei, using a dual‐suppress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chnique and an improved technique. These markers with four to 10 alleles per locus identified 29 genotypes in 82 samples collected from a population in Hokkaido, Japan. The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ies ranged from 0.241 to 0.862 and from 0.639 to 0.825, respectively. These SSR markers will be available to identify genets and evaluate genetic diversity of C. keiskei.  相似文献   
74.
We isolated nine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s from the crown‐of‐thorns starfish, Acanthaster planci. These loci provide one class of highly variable genetic marker as the number of alleles ranged from three to 12 and the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ies ranged from 0.130 to 0.783 and from 0.163 to 0.862, respectively. We consider that these loci are potentially useful for detailing the genetic structure and gene flow among A. planci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75.
76.
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特征对于干旱地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樟子松和柠条固沙人工林为对象,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连续观测了林地0-200 cm土壤剖面的含水量、温度及微气象因子,系统分析了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期内,两种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冻结期、补充期、消耗期和稳定期;依据土壤剖面的水分特征可分为易变层、活跃层和稳定层,但两种林地的分层深度有一定差异。在生长季内(5-10月),土壤含水量对大气降雨的响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降雨对樟子松人工林0-20 cm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柠条人工林0-10 cm层的影响极显著(P<0.01)、20-60 cm层显著(P<0.05)。在土壤冻融周期内(2018年11月-2019年4月),两种林地的土壤均表现为"单向冻结"和"双向融化"的特点;土壤温度是影响冻融期内土壤含水量的关键因素,两者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樟子松和柠条人工林土壤的最大冻结深度分别为170 cm和190 cm,前者10 cm土层解冻时间要比后者晚11 d,可能与乔木树冠的遮阴作用有关。潜在蒸散与柠条林0-60 cm层、樟子松林0-20 cm和200 cm层的土壤水分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樟子松林60 cm和160 cm层呈显著相关(P<0.05),这与树木蒸腾和土壤蒸发等综合作用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两种人工林的树种组成、树冠大小、郁闭程度和根系分布等结构特征不同会导致林地土壤水分时空特征的异质性及其对环境因素响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77.
长江江豚主要栖居在近岸浅水水域,喜好泥沙质类型的河岸。但在长江干流,有很多自然河岸被固化,河岸固化给长江江豚分布和栖息活动造的影响仍不甚清楚。2016年3月—2017年1月,对长江干流2个自然河段江豚的数量和分布做了12次考察,并收集了这2个河段岸型的相关数据,来分析固化河岸对江豚栖息活动的影响。12次考察累计发现江豚215头次,平均每次考察观察到江豚(17.92±7.09)头次。研究区域的固化河岸约占岸线总长的59%,分析发现,仅约13.9%的江豚分布在固化河岸水域,86.1%的江豚均分布在自然河岸水域。江豚在单位河岸长度的分布数量与该段固化河岸长度所占的比例呈显著负相关(r=-0.639,P0.01)。在自然河岸,分布在近岸50 m水域的江豚占31.8%,而在固化河岸,仅观察到2头江豚活动在近岸50 m水域内。由此可见,固化河岸对江豚的近岸分布有明显影响。调查还发现,安庆城区建设带约10 km江段12次考察均未发现江豚分布,城区建设带可能对江豚栖息已造成严重影响。长江干流的固化河岸所占比例非常高,研究结果提示这可能导致长江干流江豚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加剧,在制定长江江豚保护措施必需慎重考虑此因素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方案。  相似文献   
78.
以2年生龙脑型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 chvar. Borneol幼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截顶采收技术试验,试验设置4个截顶高度,每个截顶高度内又采用3种下部枝条处理模式。通过对2个年度3次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树高、地径、冠幅和可蒸生物量4个性状不同区组间本底差异不大,处理后4个性状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加大,且均达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也从本底的2个DUNNCAN分组提升至3~4个分组,且可以看出随着截干高度的提升,4个性状指标逐渐提升;在留枝方面,保留枝条越少,4个性状指标数值越小。因此,采收以120 cm高度截顶后保留下部枝条(H4-T1组合)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79.
利用PKS-NRPS基因筛选与抗菌活性测定,选取筛选结果为阳性以及广谱抗菌的FIM060022菌株进行多相分类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大肠埃希菌(E.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枯草芽胞杆菌等细菌(B. subtilis),以及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红酵母(R. rula)与新型隐球菌(C. neoformans)等真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对菌株的培养特征、形态观察、生化特性、细胞壁组成分析、脂肪酸组成分析、G+C mol%含量组成,结合16S r DNA序列以及PKS/NRPS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FIM060022鉴定为小单胞菌科疣孢菌属。结果提示FIM060022是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海洋稀有放线菌,具有产药用化合物的潜能。  相似文献   
80.
干旱绿洲灌区大白菜施磷效应与磷肥投入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磷肥施用量大且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通过2011—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绿洲灌区农业生态环境重点野外台站进行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对露地大白菜产量、磷肥利用率以及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菜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呈下降的趋势.在施磷量为112.52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5489.1 kg·hm-2),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不施磷处理相比,增产13.3%~23.8%,此时磷肥利用率为14.2%.土壤中土壤有效磷(Olsen-P)和可溶性总磷(CaCl-P)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土壤Olsen-P含量为24.22 mg·kg-12时对应的施磷量为111.1 kg·hm-2,表明当土壤中Olsen-P含量小于24.22 mg·kg-1时,土壤中的磷素不发生盈余,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当施磷量为60.17 kg·hm-2时,磷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即此施磷量水平能满足作物的需求.结合研究区的土壤肥力状况,综合产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有效磷含量,干旱绿洲灌区磷肥投入阈值在60.17~112.52 kg·hm-2时,能保证露地大白菜高产,并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