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35篇
  免费   4564篇
  国内免费   19356篇
  54755篇
  2024年   463篇
  2023年   1188篇
  2022年   1855篇
  2021年   2016篇
  2020年   1872篇
  2019年   2077篇
  2018年   1402篇
  2017年   1363篇
  2016年   1398篇
  2015年   1981篇
  2014年   2820篇
  2013年   2410篇
  2012年   3425篇
  2011年   3330篇
  2010年   2794篇
  2009年   2906篇
  2008年   3151篇
  2007年   3018篇
  2006年   2838篇
  2005年   2315篇
  2004年   1774篇
  2003年   1477篇
  2002年   1356篇
  2001年   1312篇
  2000年   1257篇
  1999年   750篇
  1998年   404篇
  1997年   210篇
  1996年   193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59篇
  1981年   31篇
  1958年   21篇
  1957年   19篇
  1955年   16篇
  1954年   19篇
  1951年   12篇
  1950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Cold-induced depolymerization of cortical microtubules were examined in suspension culture cells of corn (Zea mays L. cv Black Mexican Sweet) at various stages of chilling. In an attempt to determine whether microtubule depolymerization contributes to chilling injury,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and without abscisic acid (ABA) pretreatment, since ABA reduces the severity of chilling injury in these cells. Microtubule depolymerization was detectable after 1 h at 4°C and became more extensive as the chilling was prolonged. There was little chilling injury after 1 d at 4°C in either ABA-treated or non-ABA-treated cells. After 3 d at 4°C, there was about 26% injury for ABA-treated and 40% injury for non-ABA-treated cells, as evaluated by 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reduction and by regrowth. After 1d at 4°C, less than 10% of cells retained full arrays of microtubules in both ABA-treated and non-ABA-treated cells, the remainder having either partial arrays or no microtubules. After 3d at 4°C, about 90% of cells showed complete or almost complete depolymerization of microtubules in both ABA-treated and non-ABA-treated cells. ABA did not stabilize the cortical microtubules against cold-induced depolymerization. In about 66% of ABA-treated cells and 57% of non-ABA-treated cells that had been held at 4°C for 3d, repolymerization of cortical microtubules occurred after 3h at 28°C. These results argue against the hypothesis that depolymerization of cortical microtubules is a primary cause of chilling injury.  相似文献   
62.
油松毛虫的光周期反应:温度和营养对临界光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兆麟  贾凤友 《昆虫学报》1991,34(2):178-183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的临界光周值,在适温区内随温度的下降而增加.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的油松针叶,即营养质量不同的针叶,对油松毛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和存活影响明显,从而影响着油松毛虫的光周期反应.这些结果,为油松毛虫的世代发生及种群动态的预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3.
李耀华 《昆虫学报》1991,34(1):126-128
家白蚁 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 的生存、行为和取食活动与温度密切相关。探索温度对家白蚁的生存以及行为、取食诸活动的影响,对于研究其生态学和防治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对此曾进行过许多有益的研究,并作过一些有价值的报道。笔者于1986—1987年,对此问题作了系统的试验,得到一些新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4.
本文报道了寄生在云杉上的中国新记录种顶裂盘菌(Lophophacidium hyperboreumLagerb.);首次发现了这个种的无性型座壳梭孢属(Apostrasseria sp.),证实了融雪前病株针叶上有表生的菌丝和小菌核;查清了它是新疆云杉林中的广布种,引致云杉雪枯病;发现了新分布区,地理分布范围在75°—94°E,37°40′—49°N;发现了新寄主,多土的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 Ledeb.)和引进的青海云杉(P.crassifolia Kom.)、川西云杉(P.balfourianaRehd.et Wils.)。  相似文献   
65.
用飞机喷洒有机磷超低容量制剂防治蝗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1975—1980年在新疆巴里坤草原等地区进行的笼内药剂品种筛选试验、地面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治蝗试验。结果表明:马拉松、马拉松与敌敌畏混剂、乐果、稻丰散和乙基稻丰散5种飞机超低容量制剂均可取代六六六粉剂防治各种蝗虫。每亩喷洒量为100—150克;每亩有效药量:马拉松、马拉松与敌敌畏混剂为25—45克;乐果为20—30克;稻丰散和乙基稻丰散为25—40克,蝗虫死亡率在90%以上。 使用飞机超低容量制剂治蝗具有防效好,功效高,成本低和环境污染少等优点。目前已在新疆、内蒙、青海和辽宁等省(自治区)大面积应用。累计防治面积达一千一百万亩,深受牧区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66.
李参 《昆虫学报》1982,(3):311-314
瑞典白蚁专家Holmgren记载了亚洲的两种原白蚁:山林原白蚁Hodotermopsis sjstedt Holmgren(1911)和日本原白蚁Hodotermopsis japonicus Holmgren(1912)。经蔡邦华教授(1980)进一步研究认为是山林原白蚁的同物异名。作者根据浙江(龙泉)、山林原白蚁的栖居地及其巢内的诸品级发生情况,于1975—1980在龙泉进行了逐年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7.
黑翅土白蚁巢外天敌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暨县林种站小溪寺林区是浙江省板栗良种基地,有3,000多亩山地。据诸暨县白蚁防治站1976年调查,已有90%板栗树根部被白蚁筑上泥被泥线,树皮被啃食后,生长停滞,甚至枯死。繁殖保护天敌是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于1978年进行了初步调查。 调查日期为分飞期前(5月21日—26日)和分飞期(5月27—6月24日),地点为小溪寺林区板栗林,水库堤坝和次生松林。  相似文献   
68.
银纹夜蛾(Plusia agnata Staudinger)幼虫是大豆主要食叶害虫。在泰安地区,历年约占大豆害虫总发生量的70%以上;除大豆外,还为害甘蓝、白菜、棉麻等作物。 1979年6月,发现室内饲养的银纹夜蛾幼虫有倒挂死亡的虫体,经鉴定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现将其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9.
70.
人与熊科动物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一个普遍问题,科学有效的人熊冲突管控措施有助于人熊共存机制的建立。目前,全球范围内肇事熊科动物涉及7种,分别为棕熊、亚洲黑熊、美洲黑熊、北极熊、马来熊、懒熊和眼镜熊。肇事类型主要包括伤人、捕食牲畜、入侵房屋、损害庄稼、袭击蜂箱以及翻食垃圾。引发人熊冲突的原因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熊科动物种群数量上升、熊科动物生境质量下降、熊科动物自然食源周期性短缺、人类食物来源易获得性以及公众对肇事熊的容忍度下降有关。国际上已有的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包括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以及政策导向性措施,然而,多数措施的制定仅停留在措施本身的技术层面上,缺乏对地方实际情况和冲突驱动因素的分析。西藏棕熊属于棕熊的一种稀有亚种,生活在靠近人类的中亚高海拔地区。在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类与西藏棕熊的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协助制订有效的保育目标、解决区内人熊冲突问题,提出以下缓解建议:(1)缓解措施的制定需因地而异,综合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如地理环境、法律法规、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2)冲突类型多样,防熊措施需持续更新与完善;(3)加强人类社会发展与熊科动物生存之间的关系研究,探索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熊科动物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4)加强棕熊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从棕熊生境质量、种群动态、自然食源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方面去深入挖掘人熊冲突的驱动因素,进而从根本上制定缓解措施,促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熊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