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60篇
  免费   5949篇
  国内免费   20191篇
  2024年   224篇
  2023年   1338篇
  2022年   2224篇
  2021年   3058篇
  2020年   2557篇
  2019年   2922篇
  2018年   2154篇
  2017年   1954篇
  2016年   2284篇
  2015年   3231篇
  2014年   4280篇
  2013年   3895篇
  2012年   5172篇
  2011年   4855篇
  2010年   3746篇
  2009年   3714篇
  2008年   4091篇
  2007年   3775篇
  2006年   3557篇
  2005年   2884篇
  2004年   2286篇
  2003年   1924篇
  2002年   1749篇
  2001年   1663篇
  2000年   1575篇
  1999年   1054篇
  1998年   603篇
  1997年   398篇
  1996年   366篇
  1995年   303篇
  1994年   264篇
  1993年   211篇
  1992年   221篇
  1991年   203篇
  1990年   177篇
  1989年   140篇
  1988年   119篇
  1987年   104篇
  1986年   76篇
  1985年   93篇
  1984年   54篇
  1983年   65篇
  1982年   63篇
  1981年   31篇
  1980年   16篇
  1958年   21篇
  1957年   19篇
  1955年   16篇
  1954年   19篇
  1950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治疗对慢性胃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7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枸橼酸铋钾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评价所有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H.pylori根除率,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血清hsCR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入选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40%,H.pylori根除率为90.80%。患者治疗后腹胀、嗳气、腹痛、纳差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患者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后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肠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H.pylori根除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H.pylori根除率,降低血清hsCRP水平,但会造成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且肠道菌群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干扰素阴道胶囊联合微波治疗宫颈炎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观察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联合微波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HPV转阴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Th17和Treg细胞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为41例,占91.1%,对照组为7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白带量改善率、白带脓性改善率、高危型HPV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白介素23(IL2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17、TNFβ、IL23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reg细胞、Th17细胞水平,Th17/Treg比值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滴虫、真菌、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阴道胶囊联合微波治疗宫颈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轻体内炎症反应,增加HPV转阴率,调节Th17和Treg细胞,对预防宫颈癌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岩藻糖基化人乳低聚糖在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肺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痰培养阳性新生儿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性肺炎病例,分析不同喂养方式、不同病原类别肺炎在住院时间、炎症、并发症等指标差异,探讨岩藻糖基化人乳低聚糖对无乳链球菌感染的独特治疗作用;使用含有不同浓度岩藻糖基化人乳低聚糖的培养基对无乳链球菌进行培养,研究岩藻糖基化人乳低聚糖抑制无乳链球菌的最佳浓度;分别使用岩藻糖基化人乳低聚糖或酸性人乳低聚糖加入培养基中对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培养,进一步探讨岩藻糖基化人乳低聚糖对无乳链球菌的独特抑制作用。结果无乳链球菌肺炎患儿,母乳喂养组的住院时间较人工喂养组住院时间减少[(8.35±0.77)d vs(10.91±0.54)d,t=1.557 676,P<0.05)],PCT值较人工喂养组低[(2.38±0.63)ng/mL vs(8.69±2.23)ng/mL,t=1.419 964,P<0.05],白细胞计数较人工喂养组低[(13.28±1.08)×10^9/L vs(16.16±0.98)×10^9/L,t=1.878 447,P<0.05],脑膜炎发生率较人工喂养组低(5%vs 35%,χ^2=5.601 353,P<0.05),呼吸机使用率较人工喂养组低(10.0%vs 36.4%,χ^2=4.005 042,P<0.05);大肠埃希菌肺炎患儿、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患儿,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比较,住院时间稍减少,PCT值、白细胞计数、脑膜炎发生率和呼吸机使用率均有所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培养实验发现岩藻糖基化人乳低聚糖在2.5 mg/L浓度的时候可以明显抑制无乳链球菌的生长,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酸性人乳低聚糖对3种细菌均无抑制作用。结论岩藻糖基化人乳低聚糖可以明显抑制无乳链球菌的生长,可能成为未来无乳链球菌感染性肺炎治疗中新的靶点,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4.
人类肠道中含有的多种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它们对宿主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的组成包括细菌、病毒和真核生物,已经被证明与宿主健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其中的益生菌。益生菌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包括与宿主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抵御病原菌的定殖、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功能、产生相关代谢产物,在宿主的代谢、免疫和神经系统中发挥有益作用。综述益生菌的作用机制,讨论了近年来益生菌应用临床研究实例以更好地理解其对疾病风险和健康可持续性的贡献,将为新的治疗干预和疾病预防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为研究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微循环产孢过程中的分子机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循环产孢前后冬虫夏草菌的转录组进行研究。筛选获得差异表达基因6 902个。Gene Ontology(GO)功能聚类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分子功能、胞内运输、核糖核蛋白复合体等生物学通路。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核糖体、嘧啶代谢、蛋白酶体、嘌呤代谢、甘氨酸代谢等过程。Mmc、Mcb、MaH1、MaPP5、MaAGA、Pyk等候选基因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冬虫夏草菌微循环产孢过程,其中Mcb家族基因可能起到关键作用。通过qRT 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定量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冬虫夏草菌微循环产孢分子机制以及关键基因的调控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96.
为生产合适的硒源提供一种思路,以菌丝体生物量、含硒量、还原糖、氨态氮和蛋白质为指标,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法优化虎掌菌的富硒发酵条件,探讨不同浓度的硒对虎掌菌固体培养菌丝生长和液体培养产生的生物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硒抑制虎掌菌菌丝体生长;正交试验选择不同的衡量指标,由极差分析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结合证实试验得到以还原糖为指标的最优组合为葡萄糖6%(质量分数)、酵母浸膏3%(质量分数)、KH_2PO_4 0.1%(质量分数)、Na_2SeO_3 0.6 mmol/L,其菌丝体生物量和氨态氮含量较高。与对照相比,加硒后虎掌菌发酵液中氨态氮、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当硒浓度为0.5 mmol/L时,氨态氮、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均达到最高值。菌丝体生物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分别在硒浓度为0.2 mmol/L和0.4 mmol/L时达到最大值。虎掌菌富硒培养后,发酵液的营养成分含量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鼠李糖乳杆菌LV108及其发酵乳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空白组(正常小鼠)、模型组(免疫抑制小鼠)、药物组(免疫抑制小鼠食物中添加左旋咪唑)、LV108菌悬液组(免疫抑制小鼠食物中添加LV108菌悬液)和LV108发酵乳组(免疫抑制小鼠食物中添加LV108发酵乳),除空白组外其余组构建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干预4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血清溶血素含量、耳肿胀度和肝、脾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结果相比模型组,LV108菌悬液组和LV108发酵乳组小鼠体质量增长速度、脏器指数、血清IL2与IgG水平、血清溶血值、耳肿胀度和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著升高(均P<0.05);在脾脏指数、血清IL2与TNFα水平、血清溶血素含量和耳肿胀度免疫指标上,LV108菌悬液组与LV108发酵乳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V108菌体及发酵乳对免疫抑制小鼠具备较全面的免疫调节作用,均可提高小鼠的自身免疫力;LV108发酵乳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强于LV108菌体。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轻度支气管哮喘儿童的诱导痰菌群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年龄为6~12周岁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门诊定期复诊的轻度支气管哮喘患儿51例(哮喘组),留取诱导痰,匹配同年龄段97例健康无过敏儿童的口咽拭子作为对照。诱导痰及口咽拭子提取总DNA并扩增,对16S 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NMDS分析结果显示哮喘组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菌群结构存在差异;哮喘组的诱导痰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高于健康对照组(2.34±0.53 vs 1.87±0.50,P<0.05)。门水平分析显示,哮喘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菌群均主要为厚壁菌门(38.34%vs 44.74%,P<0.05)、变形杆菌门(31.14%vs 19.78%,P<0.05)、拟杆菌门(14.59%vs 20.52%,P<0.05)、放线菌门(10.41%vs 7.85%,P<0.05)和梭杆菌门(2.82%vs 6.67%,P<0.05),但两组之间的构成比有明显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属水平上哮喘组韦荣球菌属(5.27%vs 8.96%)、普雷沃菌属(8.38%vs 17.35%)、罗斯菌属(1.50%vs 5.46%)、纤毛菌属(1.37%vs 4.39%)等非条件致病菌属比例明显下降(均P<0.05),而嗜血杆菌属(9.83%vs 6.17%)、卟啉单胞菌属(2.48%vs 1.41%)、莫拉菌属(5.66%vs 0.42%)、诺卡菌属(3.40%vs 0.00%)等条件致病菌属比例明显上升(均P<0.05)。结论尽管轻度支气管哮喘患儿已临床控制,但诱导痰内菌群仍存在结构紊乱。气道菌群紊乱可能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之一。除了致病菌属外,非致病菌菌属的构成变化可能也是儿童哮喘的一个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细菌性痢疾的辅助治疗及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86例细菌性痢疾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清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9,P=0.01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4,P=0.004)。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水平为(4.32±0.43)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03±0.3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54,P<0.001)。结论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方法,能降低患者血清CRP水平,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31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研究,检测入选患者病原菌感染情况,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重症组与非重症组。另选取60例同期体检对象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sTREM-1、HMGB1水平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析血清sTREM-1、HMGB1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价值。结果 131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41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是革兰阳性菌,真菌的占比最低。革兰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重症组、非重症组及对照组患者血清sTREM-1、HMGB1水平及CPIS评分依次递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发现,血清sTREM-1、HMGB1水平及CPIS评分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严重程度呈线性增加趋势(Z=5.056、3.127、3.811,均P0.05)。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情严重程度时,血清sTREM-1的AUC及敏感性、特异性最高,其次是CPIS和血清HMGB1,3个指标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血清sTREM-1、HMGB1水平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情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