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5篇
  1953年   14篇
  1952年   4篇
  1951年   9篇
  1950年   6篇
  1939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The genus Neottianthe (Orchidaceae) consists of about 12 species in the world, of which all are found in China and nine are endemic to China. The pollen morphology of this genus is very specific in shape and composition. All pollen grains in Neottianthe are of a compound pollen grain, called massula, in which of many monad pollen grains adhere togeth er. A massula is usually long and narrow trigonous cone in shape. Pollen grains can be divid ed into five types according to ornamentation, of exine surface: (A) pollen surface almost smooth, or very obscurely fossete, (B)perforate, (C) fossulate or foveolate, (D) reticuloid, and (E)typically reticulate. Neottianthe. calcicola, N. monophylla, N.pseudo-diphylax and N. cucullata have been merged into one species, N. cucullata, by some taxonomists. This treatment is not supported by the pollen morphological data, because polle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bove-mentioned four specie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refore, pollen morphology shows that they are all independent at the specific level. Finally, it must be stressed that N. camptoceras is uniquite in the genus Neottianthe for its pollen shape,size and surface ornamentation of pollen exine.  相似文献   
53.
郭大玮  郎海丽  徐晓莉 《遗传》1999,21(3):16-19
本文调查了中国汉族及荷兰高加索群体中人类vWF基因内含子40nt31/2215~2380区域HUMFA31(C)遗传多态性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布。并对两群体之间的分布以拟然比方法进行比较。对9个等位基因片段测序的结果表明,在nt31/2234~2265区域也有变异存在。提示该座位当被测等位基因DNA片段长度相同时,仍可能存在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54.
中国蜘蛛抱蛋属植物的分类和植物地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蜘蛛抱蛋属植物主要产于亚洲东部,中国的广西是其现代的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通过对从其 分类和植物地理方面的研究和修订,确认此属中国产有47种,其中45种为中国所特有,4个种为新种。文中列有中国产全部种的分种检索表和全部标本引证。  相似文献   
55.
本文首次报导8-甲氧基补骨脂素(8-Mop)单一选育薰衣草链霉菌(Streptomyoes lavendulae)的研究结果,曾有摇瓶发酵单位提高18.3%的高产株获得,高产株已在国内应用。  相似文献   
56.
为了丰富我国海域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eragallo)的物种多样性, 并澄清其产毒特征, 研究从广东大亚湾海域分离并建立了一株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MC298, 通过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特征观察, 结合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 以及基于ITS2转录RNA的二级结构分析, 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1个新记录种: 并基拟菱形藻P. decipiens Lundholm & Moestrup。研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 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 还对其ITS2-RNA的特有标志结构进行了阐述。同时,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对该藻株的产毒特征进行了检测, 结果未检测到DA的存在。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 也可为拟菱形藻的产毒特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7.
广义森林生态效益货币量的空间模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郎璞玫 《生态学报》2003,23(7):1356-1362
从广义森林生态效益计量概念出发,提出了广义森林生态效益货币量和森林生态环境空间的定义。根据广义森林生态环境的空间模型分析概念和实现空间模型分析的3个基本条件,采用Arcview和Autocad图形向GIS空间数据转换的方法对1986、1949和1896年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空间图形资料和反推的小班资源数据库,通过环境图象叠置分析获得森林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图象,建立广义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计量模型,由此实现广义森林生态效益的GIS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生态效益货币量的分布近似呈正态分布,各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总量各占一定比重。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作出的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主产区的空间分布图显示,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镜泊湖、兴凯湖、汤旺河、嫩江等江河的源头。通过分析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货币总量的动态,得出1986年的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比1949年下降38%,比原生状态的1896年下降59%。森林生态效益的下降与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呈正相关,森林生态效益的变化总是要滞后于森林资源的变化。  相似文献   
58.
在蒙古南部波尔海尔汗乌尔(Bor hairhan uul)剖面的塔琳波格德组下部的6个样品中发现了牙形刺,通过研究清楚地表明含牙形刺动物群的塔琳波格德组下部的时代是中洛霍考夫阶(早泥盆世)到中艾菲尔阶(中泥盆世).塔琳波格德组的牙形刺动物群更接近于北美同时期的动物群,而与欧洲同期动物群相远.这一动物群可能属于冷水动物群.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个新种:Steptotaxis mongolianus sp.nov.Wang.  相似文献   
59.
记述采自辽宁省沈阳市北陵公园云杉球蚧Physokermes sp.上的跳小蜂1新种:云杉球蚧跳小蜂Aphycoides marginalis sp.nov.,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0.
通过对广西昭平鳄蜥的洞穴采用封堵法和坐标法进行研究表明,植被盖度和洞穴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调查中共测量洞穴124个,其深度在18~132cm之间.在鳄蜥活动时间的分配上,洞穴占据了近1/3,故洞穴是其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鳄蜥喜欢选择深邃弯曲的石缝、石洞或树洞居住或越冬,洞穴内湿度较大但不被水浸泡,隐蔽程度高、避光,洞口常有较密的植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